5
年前的回想
移动互联网应用尚未深入
5
年后的今天
我们不禁去思考:
发展到今天,滴滴、美团等让拼车不再成为一件难事;其次因为饿了么、美团的出现,在每个寝室存几张外卖单的时代也已成为过去。移动互联网逐渐改变着我们生活的细节,高校又应该怎样拥抱移动互联网?
建设移动互联网
好比做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宁波大学在做移动互联网的时候,从开始我们就在问自己六个问题,我们会把这六个问题比拟成一个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
为什么?实际上是对应在建高速公路之前要做的项目论证,来解答我们为什么要做移动校园,建设移动校园会有什么业务场景,产生什么价值?
选啥方案?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对应我们选什么方案,诸如建六车道、八车道、建100公里时速、还是建120公里时速等等,选啥方案就是阐述我们采用何种标准来建设我们的移动校园?
怎么样建设?高速公路施工涉及到具体实施移动校园时要选择怎样的队伍去建设,选择何种形式去建设?
业务怎么接入?一条完整的高速公路如果要实现完整畅通,必须对一些关键点进行大资金投入,比如桥梁。而实际上很多人会忽视掉的就是我们在建设高校移动业务时,应用上线后到让用户去使用这中间会存在一个很大的鸿沟。如何在不影响既有道路通畅的情况下,再行铺设新的高速公路呢?
怎么服务好师生?在管理到服务转型的大背景下,移动校园的工作也要从运维到运营概念转变,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一锤子买卖”,持续长久的服务好师生呢?
如何实现产品闭环?一味的单方面投入是不可取的,只有当它实现闭环,有正向的反馈,才是对工作最大的认可。
创新移动校园
运营价值交付
01 经验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移动校园
很多高校在做PC端应用、移动端应用时都会碰到以下五个建设难题:周期长问题多、师生体验差、多终端难协同、第三方应用难接入、建设成果难体现。总结一下就是周期、成本、体验、开放及成果。
如今多数高校信息化依赖于PC端提供的服务,但止步于应用管理类界面,体验反复被吐槽;而移动端可提供资讯、学习、生活等多丰富应用,注重体验,界面风格应势多变。另外,我们的核心用户(学生及老师)信息化接受度相对较高,位置相对集中,可以同时接受来自内外部多终端互联网服务。于是除了传统的PC端服务,我们决定继续建设移动校园。
在移动校园上我们考虑了两个主流方法:自己做一个独立APP或者去做一个微信公众号。
02 平台架构价值:寻找整体的移动解决方案
上面提到的两个主流方法(自己做一个独立APP或者去做一个微信公众号),通过图中比较后发现,他们的优缺点都有。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方案和标准的选择呢?有没有一个整体移动互联网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移动端、微信端甚至是PC端?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宁波大学12月份刚刚上线图书馆预约的系统,他目前支持PC端、今日校园移动端、微信端以及线下自助预约机多终端使用。这个系统在开发时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应用采用H5开发方式,第二个是对接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所以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能够同时支持微信端和今日校园的移动端,完美解决了我们的需求。
03 开发能力价值:拥有大批数据如何去建设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微信工作号2014年两个月的数据。
从图中可以看到,2014年9月不到2000人的规模,到2014年10月31号,已经有5000-6000人,拥有这样的用户量其实是因为抓住了学生的刚需,即:如何在移动端查成绩课表。
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拥有大批的数据,这些数据像一张张扑克牌一样,我们怎么去打好这个牌呢?
现阶段通过公共应用,快速实现基础的查询类功能。宁波大学目前的做法是在今日校园平台架构里带着很多公共应用,这些应用能够比较好的契合学校移动端的一些需求,能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接和数据测试工作实现应用的快速上线。比如课表、成绩、一卡通、班车等,是我们从2017年6月份到现在做到的移动端的一些基础业务。
通过API接口,配合本地开发人员,实现更多数据更稳定、更安全的调用和查询。
信息化核心资产:大数据。围绕大数据概念,梳理学生个人画像。做大数据目前只是概念性、话题性的内容,但我们要通过话题性内容运营,实质性实现整个大数据的布局。
04 功能应用价值:看宁大2017迎新工作
2017年7月宁波大学正式确定上新的迎新系统,到2017年8月新生入校,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围绕着新生入校前、中、后期,通过一个迎新APP、两种报道方式、三份大数据报告、四项贴心服务,从管理到服务,从运维到运营进行一个切实的转变。
其中,三份大数据报道包括第一个是迎新报到大数据,即新生通过在APP里填写报到时间等信息,了解统计出报到时间、交通方式等,当时有50%新生填写,我们根据数据进行估算,有效安排工作人员、志愿者进行现场迎新工作。第二份是迎新现场大数据,即新生报到时间分布、各学院报到比例等。第三份是新生大数据,这是与学校宣传部合作的有趣的话题性报道,你可以了解男女比例、地域分布等类似话题。
四项贴心服务包括更加安全的芯片校园卡;在线商品预定(主要为宿舍床上用品的预定);结伴同行,新生到校前可以通过APP找到同一班火车的同学、老乡;以及辅导员在线问答,活跃同学圈的氛围。
最后我们会有媒体进行包装,包括教育信息化、新华网、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媒体。
下图是宁波大学2017年迎新前后具体所做的工作:
05 运营支持价值: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01
产品运营,场景决定设计
融合工具、资讯、社区,满足不同角色的使用场景
微博、新闻、直播、视频等内容列表展现
信息流汇聚全校舆论方方面面,并且建立了关注关系,可自定义自己想看的信息
02
内容运营,发放优质信息
03
活动运营,留住你的用户
活动运营由本地的学生团队在做,平均年龄在19岁到20岁。我们和学生团队说我们做的事情要足够“浮夸”,在做活动运营的时候要有吸引力。
06 资源合作价值:如何实现价值“变现”
今日校园的诉求是希望有更多的用户在圈子里活跃、发帖,希望能够通过流量、通过活动等,把我们的价值“变现”。
通过数据、物料、场地等多维度发掘资源价值,实现“价值变现”,给团队赋能,给信息中心赋能,给今日校园赋能。
运营成果数据
2017.08新生报到正式上线APP至今:
总激活10157人
2017级新生激活6008人,新生激活率89.8%
校内应用累计点击26.6万次,累计使用8.1万人次
APP累计启动125.6万次
平均每日使用1.1万次
累计活跃22.2万人次
以上内容来源于宁波大学智慧校园研讨会上嘉宾:图书馆与信息中心李津航的报告实录,未经过嘉宾审核,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