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金智教育董事长郭超:数聚·新动能

金智教育董事长郭超: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能够到“WE+2018智绘互联校园新生态峰会”现场,这已经是我们第三届的WE+了。我在第一届WE+大会的时候,对所有的用户们有一个承诺,用5年时间来解一个题目。第一届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信息化建设的模式要变化,项目交付要向价值交付的方式去转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样的观点被很多用户接受,在方方面面进行尝试,也获得了很多的成果。在这个大的变革过程中我们有几个基础性的问题要解决,只有这些基础的问题解决了以后,才能让这个模式变得可持续、可推广。这五年的报告都会围绕这个主题,根据实践的情况一次次向各位做汇报。

数聚

·

新动能

首先,看一看我们过去两年多时间里面,做了哪些工作。我们有一个观点,在未来高等学校信息化的底层环境本质上是一个混合云,区别只是每一个学校里面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比例多少而已。

在混合云里面有三个问题要解决:

怎么样保证运营环境是稳定运行的,有问题我们能够及时发现;

随着安全越来越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够确保安全?

在混合型架构下,如何才能保证上层应用的升级部署?

我们讲运营模式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要想让用户感受到互联网的服务,我们升级是必然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一个透明的部署,是很重要的。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服务,我们会不断升级技术力量,在安全和云的部署方面也会有专家级的人物加入团队来,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每个学校的信息化情况不一样,又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我们的管理需求都属于一个变动的状态。很难真正意义上说提供一个产品,让所有学校都可以使用。我们的应用服务对学校来说大部分都是个性化的定制需求,那么个性化的定制需求最核心的问题,是怎么让定制成本能够降下来。其中,也包括怎么样能够在突发的状态下快速响应

过去大量的矛盾是在这个问题上,学校认为厂商重视不重视、资源投入的是不是优先于我等等。

如果我们刨根究底去看的话大概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从成本上来说是否会承受;第二个问题,这个资源是不是能够立马可以获得。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解决的话,其实我们这种持续迭代的过程是难以为继的。

庆幸的是我们当时在做的时候,就是用一个统一的开放平台来做的。在此基础上,这个平台我们已经做了10多年,我们希望不断增加开放性。

我们先拿内部和合作伙伴,还有部分的用户进行试点,总共有532个程序员,441个用户方的任务分发方,完成了1万7千多个任务,构建了一个按需定制、快速响应的高效模式,无论是客户响应时间和定制成本都是。

这属于一个初期阶段,我们最终目标是完成一个应用和服务的定制应用市场。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的话,我们现在还有几个步骤要去做。

第一个是行业支持。比如说行业的总数据库和行业最佳流程的积累。如果没有这些积累的话,我们对开发者的要求变得非常高,必须要成为行业专家才能开发出有效的应用。如果是会编代码的人就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做分解,我们怎么样升级成个应用生态,这是我们要努力的一个目标。

第三,我们C端用户。前面各位老师的报告里面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师生的参与。我们从项目性的交付向价值的交付,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说,过去项目交付验收是终点,而现在转化成价值交付的时候,我们动力的源泉放在了师生的身上,师生的满意、师生的点评、师生的参与是我们整个高等学校信息化迭代的动力。只有他们参与的越深入,我们整个系统迭代的动力才会越强劲。

问题来了,我们怎么样让今天数万名的师生真正意义上参与到我们系统里面来?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如果要想师生参与进来是有两个问题要解决。

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把任务分解到用户可以参与进来。而不仅仅是说程序员去参与,我有很好的推动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怎么样能够参与到信息化里面来。

第二个问题,让所有师生知道这件事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说我们学校有很多网站,有很多微信公众号,每个渠道都要花相同的成本推给相同的人群。

这就来了一个新问题,如果在这个人群里面形成流量入口的话,我们在消息的触达可以变得成本更低,这是我们能够持续运营的一个重要的长效机制。在过去两年里面,有136所学校用了“今日校园”这款产品。如果我们去看那100多所学校移动门户的用户访问量,和我们今天做的136所今日校园的量是不一样的。系统代码可能有相似的部分,但是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我们136所学校的头部学校,日活超过了30%,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建设系统的成本,而是我们运营的成本。学校的建设成本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部分,真正昂贵的是我们的运营成本。所以我们想要建立一个长效的以运营为导向的系统,我们怎么样能够触达师生的成本,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在这三个方向上做了基础性的工作,但是要伴随着我们上层应用不断地优化,价值越来越大。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要去做数据。应用系统能够很好地运行,能够产生数据,才能够谈数据价值。所以我们现在谈数据的问题,平台和应用的价值交付,持续的数据产生会为我们在数据的应用生态的建立创造非常重要的基础。

过去的两年里面,也有很多大数据的项目在各个学校里面去建设。我们的销售经常在逼问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去做这件事情?我说我们要看一看,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是要用价值交付,我们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们的行为就要一致。

我们要看看数据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我觉得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数据。第二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要混淆一些概念?把简单的管理数据和数据治理、商业智能,传统意义上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冠以大数据的称号。如果这样的名称是为了购置大量的硬件设备、购置大量的中间平台,这笔钱会在很短时间浪费掉,这跟我们的价值观是违背的,所以我们没有去混淆这个概念。第三个问题,我们看到大量的大数据项目是工程交付,没有实现价值闭环的,是重复着过去10年来在数字化校园里面重复犯的问题。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整个高等教育的数据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核心业务数据;第二个是行业内、行业外形成一个大数据。我们把这两个部分分开来讲,首先我们高度认同数据是信息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数据应用、分析、决策是信息化能够往更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基础。

我先讲业务数据。由于我们没有办法做全局设计来做一个产品化设计,我们必然有一个主数据库,其实核心的表达了我们在这个学校应用系统建设的水平。只有这个主数据能够有效的运行,才表明了我们系统和系统之间的流程优化,系统和系统之间的数据访问达到了在全局范围内的应用,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层。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如果要评价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在应用建设方面的水平高低,最重要的部分是在主数据系统,而不是每一个单体利用的。我们如果在过去15年或者20年的时间持续在这个领域做的话,会发现这个是最难的事情。可能每一次都是两个数据的冲突,可能要开5次、10次的协调会才能解决数据冲突。很多次优化才会把我们的流程进行优化,但这件事情是持续要做的,只有我们持续做下去,我们整个高等学校信息化在应用系统方面的建设,刚才说到的理念、内涵发展、数据质量优化、流程优化,在基于这个数据基础之上的数据分析、商业智能的分析才有基础。我认为这部分是在每个高等学校里面、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面是要投入的东西,虽然这是一个很难的工作。

所以过去的10多年里面,我们一直是在这里面持续投入。无论是代码标准、数据模型标准的建设;无论是跟应用厂商的接口,包括服务场景。所以说,我想给各位老师汇报一下,金智不是不重视数据、不是不在做数据。在业务性能数据方面我们一直在做,我们只是没有去跟风炒作大数据的概念。而我们认为我们会坚持把这个方向做好,而且我认为这个部分的东西是我刚才讲到的,我们能不能从一个开发者生态升级成为一个应用市场生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个事情做完了,我们才能有可能升级成为一个应用市场的生态。

接下来,我们谈大数据。首先,刚才刘主任讲了,我们主要是承担大数据分析任务。我们看一下这个定义,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或传统数据处理应用很难处理的,包括采集、管理、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可视化。今天的高等学校怎么样的数据才叫大数据?什么样的数据要用到那样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去做。我们从来不怀疑大数据对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管理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会成为未来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助力。

我们还是回到核心价值观上来说:

价值场景是什么?这件事做了以后有什么用?

数据来源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稳定的采集?

数据的采集成本是多少,值不值得这么去做?

我们能不能建立出真正意义上的可信的模型?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闭环的话,我们很多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大概可以定位成是一个早期的尝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在这个领域的数据应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因为有些东西比如说像用户的学习行为分析、学科的建设,当这些数据的能力是无法获得的或者我们的应用基础并不在这些领域里面。如果我们妄谈说要做学习行为分析,目前来说我们大概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所以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其实我发现我们是灯下黑。我们在做信息化的过程,我们是一个长期持续优化的过程,如果以一个大尺度的角度来看,我们整个所涉及到的人员是大量的人员,每一个人的行为和好坏评价是不一样的。那么在一个大尺度来看,我们高校信息化是一个持续稳定和可量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低水平简单重复的过程。其实整个高等学校信息化是不是需要一个大数据业务支撑的环节,什么叫好应用?什么叫这个应用投入成本是合适的?怎么样评价这个外包的成本是合理的?在这些环节里面我们目前的状态都是一个很粗犷的方式。

应用的需求发现、运用推广等等问题上,我们是否能够在这些行为数据基础上建立我们的评判模型?

虽然我们的模型不一样、认知水平不一样,但是在迭代过程中达成共识,这样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共识机制非常难形成,在概念层面上谁也说服不了谁。站在金智的角度来说,我们未来投入的方向在行为数据的基础之上,看我们能不能让迭代模型变得更加有效

我们展示一下过去两年里面我们在做的一些工作。这些东西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个原始数据简单的排行,没有建立出有效的模型,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用户的行为习惯。

这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刚才讲到开发者模型,我们过去有150个定制开发人员,但是通过任务的分解、行为的评价,其实我们现在只要50个二次开发的人员就能达到过去150个人的效率,他们人均获得也涨了。其实这样的优化过程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我们谈大数据的时候,连我们自己的部分都没办法用大数据的方式来表达,我们最有领域知识的部分我们都没有办法用好大数据,去妄谈其他东西岂不是更难吗?

我们是一个1000人的高科技公司,但其实我们的管理水平不是一个数据驱动型的公司,我们是靠人去谈话谈心。我前两天看到永辉超市的老大,他说,如果我们不是一个数据驱动型公司的话,还不如卖掉,不要再做了。我们在做高校信息化服务的行业,如果还是靠拍脑袋,而不是靠数据驱动,怎么能够持续地发展?

金智在未来两年会建立出以数据驱动的优化迭代,我们在工程过程、二次开发过程、运营过程已经有一些积累。特别是刚才王校长讲的时候有一个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他刚才讲到的运用很多学生去做信息服务大厅,建立考评体系,其实这就是云系统。过去我们会把它忽视掉,我们今天要把它抓出来,把数据的方式把这些推广给未来要用的学校。我们要把我们水面以下的部分做出来,只有把水面以下的基础打牢了,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功能交付向价值交付,所以数据是我们整个转型的重要环节

最后,希望能够与高校老师们、与各位合作伙伴们以真实场景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价值交付。祝大家开心快乐,谢谢。

——本文为大会报告实录,未经嘉宾审核,略有删减。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26A1A8RF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