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书 大脑的未来

134

书大脑的未来

读《大脑的未来》体会

人虽然是一堆神经元,但是整体的功能远远大于了局部。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自主的,充满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和AI如此火爆的今天,我们不妨再往前追溯一下,看看我们的大脑究竟是怎么样的模型。

首先,这本书并不是工具类或者教材,至少对于我的专业来说不是的。因此我并不能直接从该书中获得技能的提升或者其他,这是属于开拓视野一类的书籍。其次,这本书的内容比较烧脑,虽然我是理科生,而且高中生物和化学还不错,但也一样看得比较费神。再次,要说看完能脱口而出的东西,大概是别人再问我有没有脑子的时候,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仅有脑子,还有前额叶,运动区,中央沟,顶叶,等等……

我们对脑知道些什么?

大脑是在千万年的演化中的来的,说道演化,就会引申一个概念,即演化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某些方向发生不断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对大脑目前状态的描述和研究,不能脱离历史中它曾今的那些状态。

最初的生物是没有脑的,神经细胞曾经一度集中在肠子周围,现在依然是这样:肠神经同样很发达。不断有新的高级功能演化出来,但是低级的能力并没有消失,它们在异常情况下会接管我们的身体。比如有人眼睛看不见,却依然可以感受到物体在移动。

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神经的一系列演化,直至脑的出现,不是为了我们能够去探索世界的奥秘,而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绝大部分脑的功能都是因此而产生,并且不断演化。

很多脑的结构和功能所需的化学物质在几万年前就已经产生了,可直到需要它们的功能出现,它们才被用到了这些地方。脑是在历史基础上的演化。

怎么样的脑才是更聪明的?

虽然我们一直鼓吹自己的大脑占比超越了很多动物,因此我们是最聪明的。可惜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聪明程度和脑的绝对大小没有绝对的关系,和相对大小也没有绝对的关系。至于到底和什么有关,他们还没搞清楚。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对于同一物种,越新的形态会相对更加聪明。

不过脑容量太小确实会产生一定的限制,比如很多昆虫是靠依附在枝干内的神经元完成动作的,它们虽然能敏捷的完成很多高难度动作,但是这些动作只能在特定环境下触发,也就是说,它们不够自由和灵活。

记忆到底存储在哪里?

很遗憾,everywhere。似乎无论脑的哪一个部分受伤,都可能会损伤记忆,而之后记忆又都有可能恢复。于是只能说记忆弥散在整个大脑内。

海马体是对产生记忆很关键的组织,没有海马体,我们无法产生新的记忆,但是对已经存在的记忆却没有影响。这间接的打击了我们想要植入芯片获取非凡记忆的想法,因为大脑和电脑存储的工作方式似乎并不相同。

并且记忆不仅和脑的本身有关,而且和激素,情绪同样相关。但是最先遗忘的也是情感记忆,而最后遗忘的,是重复的习惯和机械的记忆。

是不是老了就学不了新东西了?

科学的证据是:不是的。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海马体神经元在正常衰老情况下,以4%每10年的速度死亡,所以老了学东西是会变慢。但是正如海马体只和记忆的产生有关,当我们重复足够的次数,老年人一样可以学会新的东西,并且和年轻人一样做的很好。

所以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这说法是真的有科学依据的。只越往后要付出的精力也就越多。这也应证了那个说法,先做更重要的事情。

最初的生命

生命似乎起源于油脂。是的,首先是油脂的隔离,将水划分了内外,而后演化出单向通透的膜,将有用的物质圈在内部。而后渐渐演化为更复杂的生命。

我们作为个人的发展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然后能够有目的进行吸收,并且排除干扰,才能获得新生。

演化的不可逆

这里是针对反向设计来说的。很多东西我们可以拆开来研究研究,然后根据功能做出类似的东西。但是大脑基于历史对演化,我们如果要想拆开来根据功能设计,绝对不会做出现在的大脑,而是会做出类似电脑的东西,就像今天的现实一样。

另外,根据what if里面一个比较奇葩的问题,按某种比较合理的平均算法,2034年电脑的计算能力会和我们的大脑相近。

脑的形成牺牲了很多神经元

脑中有灰质:神经元;还有白质:胶质细胞。

在脑的构建过程中,化学信息提供路径引导,胶质细胞搭建梯架,神经元爬过去结合突触。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细胞在出生时就注定将来是会死在半路上的。但是如果没有它们,其它的细胞永远无法到达特定的位置,从而完成脑的构建。

这个话题看似有些沉重。不过我们换个角度,这也意味着它们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同样推广到我们所做的事情,最终导致好的或者坏的结果,它们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在整个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哪怕已经被结果遮蔽无法对外体现,它们也是存在过,发生过作用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

基因有多大作用?

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称基因作为密码可以解构我们,但是至少在脑的方面,未知的东西还太多。尤其涉及到心智相关的问题上,天哪,单纯的通过现象断言基因是密码,完全不可信。要能分清楚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区别,一个逻辑链的建立,必须是要经得起推敲的。

具体如何,大家看书吧。

关于神经病和精神病

精神疾病的诊断案例越来也多,很多以前觉得是“正常的”征状现在已然列入了不正常的范畴。所以度量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并且在不断变化。这种度量也给了很多行为推脱责任的借口:包括神经病犯罪不犯法,包括部分老师希望通过诊断ADHD,把教导孩子的责任推给化学药品而不是自己。

很多问题的出现最终催生了神经伦理学,虽然有时候觉得伦理学就是一帮人在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不过最终大都能得出一些受多数人支持的结论,也算是定了方圆规矩。

科学和技术有着不同的目的,虽然它们在过程上可能有很多的重叠。使命和愿景是高出实际的东西,同样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可以想想背后的责任。自由和责任总是一对。

传统意义上的特权依然强大

有人寄希望于聪明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可惜至少现在的现实是,把这些钱花对那些世俗权力的追逐中去,你能得到的更多。

好了,由于笔记大概有会有快2万字,大家要是真的感兴趣,就去看书把。

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枫寒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后台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24G02ZG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