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辛巴被立案调查,或面临牢狱之灾,网红带货的底线在哪里?

【出品】适道商业

一早起来就被“辛巴被立案调查”的新闻刷了屏。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此前职业打假人王海发文称辛巴在其直播间销售假燕窝,表示辛巴直播间售出的燕窝实际上是糖水,同时怀疑辛巴团队销售的其它产品也涉嫌造假,其中包括“假冒敖东研发的牙膏”、“检不出马油的马油皂”等。

随后辛有志本人在声明中承认销售的燕窝存在夸大宣传,燕窝成分不足每碗2克,并向购买燕窝的消费者承诺“退一赔三”,共赔付6198万元。

现在,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辛巴假燕窝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市监部门已经对其进行立案调查,这次调查的重点产品是相关公司售卖的燕窝,其售卖的其它产品也在调查范围之内。

那么根据《刑法》里的规定,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涉及到的销售金额高达200万以上的,处以15年有期徒刑或者是无期徒刑。

人红是非多?需要以小见大

多数人都是在感叹“人红是非多”,但是笔者觉得这个事情没那么简单。

直播带货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对网红个人信用背书的、人格化的渠道的信任。

这种信任包括了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对全网最低价的信任,对购物过程体验的信任。

很多人开玩笑说网红带货不就是20年前的电视直播带货,玩笑归玩笑,实际上这种人格化的渠道和基于品牌的渠道有很大区别。

首先,网红是“实名认证”的知名人士,而大家知道电视购物里面的专家都是演员假扮的。

其次,直播有双向互动的体验,粉丝总觉得网红跟自己打过招呼,有种熟人的错觉,而电视是完全单向的。

消费者对知名的熟人推荐的产品会有一种天然的信任。而成功的购物体验会进一步加强这种信任,形成了一个快节奏的自我加强的闭环。

但是,消费者的心理感知未必是可依赖的商业逻辑。

就商品质量保障而言,网红直播的个人背书跟机构化渠道品牌的背书相比,真的有特别的优势吗?

显然,未必。

直播带货“水”有多深?

直播带货的成功离不开两点:一是通过夸张刺激的宣传形成眼球效应;

二是激发跟风消费的懒人效应。而这两种效应的产生和激发,都有着一种挣快钱的味道,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直播带货在风生水起的同时也是风声鹤唳。

比如媒体报道的,薇娅因直播言语不慎引发“粉圈互掐”,李佳琦的“不粘锅”变成了“不!粘锅”,张雨晗号称粉丝量近400万实际带货量为零……可以看出直播带货的水有多深。

无论是事先的选品环节,还是事后的救济环节,机构化的渠道跟个人化的网红相比,显然有更大的优势。

主播们深知这一点,因此,竞相喊出“用生命来选品”这样一句无比煽情的口号。

但从实际操作来说,认真利用流量优势来往低价优质方向努力的,真是少数。多数还是传统批发货,1688上一抓一大把。

从成本结构上来说,还是和普通电商甚至传统线下没什么大区别。反正抽佣要20%到30%,某些平台的流量分成会要到售价的45%,加上坑位费,这和线下有啥区别。

但是,如果只是依赖主播个人的能力去筛选产品,这句口号又何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带货已进入下半场:需机构化运作

适道(ID:survivalbiz)认为,成功的网红必须尽快实现从个人工作室到机构化商业化的转变。选品的责任一定要由专业的团队来操作。

有足够能力和操守的主播会转变为机构的老板,用体系化的能力建立起跟消费者对其人格的信任相匹配的信任保障体系。

但是,这样的主播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主播所依赖的选品能力体系的可靠性必然无法支撑粉丝对其人格的信任,在层出不穷的翻车事件中被市场逐渐淘汰。

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但是颠覆性的底层商业逻辑创新很少。直播带货也没看出有啥例外的潜质。

辛巴能否过这一关,不只是决定了他个人的职业生涯,对直播带货这一波热潮是否能发展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你对辛巴带货怎么看?欢迎给我留言,一起探索商业帝国适者生存之道!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1210A06M2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