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构建方法论的底层认知逻辑,很重要

文/王志刚

这两天,开始筹备公司年会的事情。按说已经连续亲自操刀三年了,应该是轻车熟路的调子了。但事实恰恰相反,今年反倒越发的没有头绪和紧张。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就释怀了,似乎找到了事情的症结所在。“人们有时候为了达到做事的目的,会不断强调手段。但是往往强调的太多之后,就把手段当作了目的”。我想我就是陷入了这个困境,过分地强调和在意创新性了,反而忽略了事件的本质。

同样,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在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之后,总结了得到团队关于举办大型场馆活动的一些心法,其中一条很受用。大致意思也是说,举办一场活动,因为受众不同,所以采取的手段和侧重点会不同,但是要避免掉进一个过于追求创新的坑,从而忽略了一场演讲的核心。

其实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进去的一个坑,就是过于想要求新求异,结果最后很有可能流于表面,反而是舍本逐末。其实这也是一个做事的基本法则,就是首先要确立目的,然后所有的动作都以此目的为核心开展,无论路径如何,最终结果都是指向唯一的目的。这样,就不至于出现走样,甚至是南辕北辙的闹剧。

所以你看,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可依的,唯一的区别是你是否选择了适合的方法,并依照科学的规律加以执行。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感觉生活一团糟,其实多是因为太过随意,于是耗费了太多的无用功和精力。

但是,我也不得不反思,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我们不喜欢制定计划和比较方法,而是习惯性的采取直觉行事。如果真要深究的话,应该是植根于基因的。因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确知的世界,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是一次致命的危险。所以,那些反应迅捷、敏感而多疑的祖先们,靠着直觉随时以逃跑为第一要务的先古人类,存活的几率自然就大了许多。所以,他们的基因就不断地延续了下来。

或许,这种假借着基因学说的解释,太过牵强附会。不过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感性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见表现。以至于现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后,很多人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人工智能会迅速而方便地取代人类的很多工种,从而有可能导致大量的人类失业。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优势,除了体力的恒久以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出的优势,那就是它们都是绝对的理性和客观,至少现阶段的技术还无法制造出具备感性情感的机器。

任何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现在人们的感性意识反而会成为一种稀缺,只要能够适当改进和控制。

回到今天想要表达的观点上来,其实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不屑于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科学方法论。注意,这里有三个需要强调的词:方法论,科学的,正确使用。这三个是一个完整地递进过程,而非简单的排列。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科生,所以多年来以文科生思维自居和自傲,甚至十分瞧不上那些理工科思维。可是,残酷的现实一次次击碎十分脆弱的梦想时,终于认识到理工科思维的独特和重要性,也才明白所有基于事实出发而做出的判断和行动,才是最有力量的。

那些李白斗酒诗千篇的故事,那些王勃狷狂少年的艳羡事迹,其实都是一种幸存者谬误而已。这世间不乏天才,但是那永远只是少数中的极少数,不可复制、无法企及。最为适用的,就是那些符合正态分布定律的规律和经验,因为那才是大多数人每天面临的生活,那才是大多数人每次需要解决的困惑。

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惑,这是最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但是人们却总是习惯了有意无意的忽略当下,要么踟蹰不宁,要么壮烈满怀。到最后,无非又是拖着疲惫的身躯赶最后一班地铁时,内心深处刻满了委屈和忧伤,忍不住感慨一句“宝宝心里苦啊”。

有句话虽然过于残酷,但是道理却入木三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抓不住方法,闷头乱撞,最后的结果,大概率事件是无疾而终,甚至是遍体鳞伤。所以,方法很重要,但是建立一套方法论的底层认知逻辑更重要。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一旦底层逻辑打通之后,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了。特别是基于认知层面而造成的不适配,因为底层逻辑的构建,认知升级自然就会容易得多,而认知升级的完成,则将会构成人与人之间量级的区别。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08G0S35E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