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HUD作为未来智能汽车的关键组成部分,正在迎来一波新的爆发潮。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乘用车自主/合资/独资)新车前装标配搭载HUD(W/AR)上险量为109.45万辆,同比增长57.96%。其中,AR HUD前装搭载量超过5万辆。
与此同时,AR HUD的相关新技术还在不断演进。比如,在2022年CES展上,松下推出了具备眼球追踪专利的AR-HUD 2.0系统。
无论驾驶员的视线定位在什么位置,系统都能正确投射图像。若系统检测到驾驶员的头部已经转动,它会在小于300毫秒的时间内调整投影的HUD元素以进行补偿。
此外,该系统使用AI技术并与驾驶员共享信息,系统还会检测并通知驾驶员有关异物、其他车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在一段演示视频中,它甚至可以分享地下通道的高度——这对于驾驶大型卡车的司机而言,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
而即使在弱光条件下,其配置的先进光学器件也能确定33英尺及以上的物体是什么。外加成像雷达,系统可在近300英尺远的地方捕捉车辆前方的180度视场角区域,同时在视觉上配置有4K分辨率渲染的激光和全息技术。
虽然暂时无法透露哪家汽车制造商计划使用该技术,但松下预计,这款AR HUD 最快将被集成到2024年亮相的新车型。
蓝海与难题同在
去年开始,除全新一代奔驰S级外,华为问界M5、奥迪Q4 e-tron、大众ID.4、长城WEY摩卡、红旗E-HS9、现代艾尼氪5、北京汽车“魔方”等量产车型均开始配备AR HUD亮相。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AR-HUD的大规模量产有望2023年前后开始。在此之前,这一新兴产品依旧局限于部分品牌的小部分车型量产。
不过,对AR-HUD供应商来说,未来两年的窗口期内实现量产突破则变得尤其重要。这代表着掌握下一代智能座舱市场的主动权之一,同时也意味着率先拿到了下个阶段市场蓝海的门票。
有主机厂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国内有AR-HUD产品在DEMO初步测试的时候体验尚可,但真正面对现实中复杂路况时的表现还尚未明确。
更关键的是,目前视场广角显示的距离也依然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而为了适应车内部有限的空间,供应商还需要想尽办法让AR-HUD的主机体积大幅下降,同时保证成本满足量产的要求。
可以看到,AR-HUD大规模应用尚需时日,但进入门槛并不低。企业需要凭借核心技术与量产优势才能敲开市场大门。
量产进行时
考虑到W-HUD和AR HUD目前的成本差异,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认为,在未来三年,AR HUD或将呈现差异化落地趋势。
其中,基于TFT的低成本AR HUD,将会成为一部分自主品牌高端车型的主流配置;更高成本的DLP以及激光技术方案,将会成为部分车型的顶配或选装,主要提升车型的科技属性。
比如,20万价格区间的长城摩卡,在次顶配及顶配车型搭载了投射面积达到70英寸的AR HUD;15万元价格区间的吉利星越L则是在两款顶配车型搭载AR HUD。
不过,最大化的性价比也是吸引多数国产自主品牌的关键。
例如,预售价11-15万元的全球首款华为智能座舱燃油SUV——北京汽车 魔方”就搭载了高达60英寸画面、分辨率854×420像素的AR-HUD。
可以说,这款车在10万级车型中首发配备如此高性能的AR HUD。未来用户可将仪表、实景导航、辅助驾驶等信息投射到挡风上。而这款AR HUD则是来自国内首家组建软件算法团队的HUD供应商——疆程。
该公司以技术为导向,成立不久就克服了AR HUD的光学设计难题,实现失真校正、杂散光消除、重影控制及双目视差带来的眩晕消除,保证显示效果更好、产品体积更小。
去年,疆程获2021年度高工智能汽车座舱车联细分市场高成长供应商金球奖。同时也为魔方供应了电子外后视镜产品。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已与众多车厂开展合作,并于2022年开始真正实现自主供货,
此外,从整体的进展来看,AR HUD领域也在引入其他技术方案。
比如,英飞凌去年推出了新的MEMS激光投影解决方案,该方案由MEMS反射镜和 MEMS驱动器组成,在性能、尺寸、能耗和系统成本上更具竞争优势。
锐思华创基于联合研发的OpticalCore激光成像模组,第一个实现量产级别基于激光成像的AR-HUD产品,采用自研的激光微衍射技术解决激光散斑,该方案相比TFT或DLP方案大幅减小系统体积、增大了视场角。
一数科技推出的以LCOS激光投影技术为PGU的AR-HUD解决方案,成像距离可以达到10-15米以上,视场角可以达到12°x4°,同时将整体HUD的体积从12升压缩到7.5升。
“LCOS技术确实起来的时间更晚一些,供应链较为单一,也没有传统技术那样成熟,溢价的空间相对更少一些,但未来LCOS实际的BOM成本肯定要低于DLP技术。”一数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一种高性价比量产方案,则是基于裸眼3D技术的AR HUD,基于成熟的TFT方案或者DLP方案(成本会大幅增加),结合驾驶员监控的眼球追踪系统,使左右眼的画面投影到正确的位置,从而产生真实的立体视觉。
该技术使用左右眼专属的小眼盒,分别追踪左右眼位置,其3D串扰率低于0.5%以下。同时,背光光线可以集中在极小的眼盒里,背光效率可达传统HUD的四倍以上,更省电,更不发热。
值得一提的是,其视觉距离不受限于虚像距离4米、7.5米或10米,而是根据需要变化视觉距离,例如显示信息直接贴在前车后方,随前车移动而移动显示距离,转弯信息直接真实贴在转弯路口上,实现真实的3D AR HUD增强实境效果。
“不过,从车厂的装配意愿来说,目前市面上的多数产品总体上还没有带来与价值匹配的回报,可显示内容依然较为单一,多数产品只能显示车道线或导航的路线。”业内人士表示。
在后期,AR HUD可能需要类似图像算法公司等角色做一些图像的剪辑,或需要智能驾舱更强的算力,将前端采集到的数据结合智能驾驶,道路标识输送给HUD进行显示,做到实时显示。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