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实践|龙岗“信息数字核”总师专篇系列-深圳高聚集度产业空间的思考与实践

实践|深圳高聚集度产业空间的思考与实践

01

深圳产业空间体系进化沿革

深圳四十年发展的历程一直是以爆炸性、非常规的模式进行的,其产业空间体系的发展与深圳的发展状态趋同。以深圳第一片“试验田”蛇口工业区不到1.4平方公里的空间规模,其中20公顷建设用地上粗放散布的拆船厂、钢丝绳厂、集装箱厂、油漆厂、无线电导航设备厂与玻璃钢厂的蛇口工业区历时十载至90年代发展已显初步规划的石油业务、港运业务、投资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

自1981年深圳市领导规划建设九个专业化产业化分工的工业区,其中1.4平方公里主导产业定位电子工业的上步工业区在1983年即达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而在多年的发展后顺应低附加值电子工业外迁的过程中逐渐由单一的电子工业产业空间转变为包括产品展示、信息交流、技术引进、研发创意、资金融通、物流配送、企业孵化等功能的专业化全链路综合电子信息产业服务基地。在深圳电子产业经济规模达到1.24万亿的2013年,华强北占到其中的50%以上;可见其在电子产业领域重要性。

+ 1979年的蛇口工业区 +

图源:深圳建设网

02

深圳当代高聚集度产业空间实践

在早期深圳产业空间的实践经验淬炼下,深圳市于1995年4月提出“二次创业”的新发展战略,即调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落后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速推进经济发展。“深圳科技工业园”从此开始了升级换代“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蝶变之旅:在深圳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大背景下,大量科技创新企业为深圳的经济总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深圳的城市和科创产业园区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科创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思考在深圳城市高密度发展的大趋势下促使科技创新型企业回归城市核心区的原因;我们思考在深圳产业空间高聚集度的趋势下,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其人本需求之间的关系。以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留仙洞创智云城、南山科创中心三个迭代实践项目,总结科创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在龙岗区进行的多个未来项目为例,对科创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一区”项目,以“多层地表”为核心理念,通过-5.4米下沉广场、0米活力街区、9米架空公共花园、24米企业交流平台、50米屋顶花园,在不同高度上设置多样性的地表空间,满足了城市层、社区层、企业层不同的功能与活动需求,在物理空间层面解决高容积率下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创造出空间立体、功能复合、人性化、生态化的科创产业城区。

+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

图源:MENG建筑创作院(深总院)

以“深圳留仙洞创智云城1标段”项目为例,产业园区以“企业活力环”为核心理念,在以往产业园生态开放、多层地表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通过多层立体的产品布局、场所的营造、事件的策划,来打造激发产业的活力空间,促进企业的发展,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本需求,并进一步形成产业链聚集效应的产城综合体。

+ 企业活力环建设情况 +

图源:MENG建筑创作院(深总院)

在“南山科创中心”项目的设计实践中,我们以“产业生态雨林”为核心理念,将园区分为“地表层”、“伞盖层”、“树冠层”。集产业空间、服务配套、市民生活为一体的公共空间将三层空间链接起来,形成连续的城市开放街区。体系化的“街区生活”产生的高聚集效应,为企业和人才的创造性提供载体。超级产业平台提供足够规模、尺度的规划空间,降低园区进入的门槛,适应未来园区需求的变化。

+ 南山科创中心 +

图源:MENG建筑创作院(深总院)

03

未来龙岗高聚集度产业空间探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龙岗区与上述各产业空间存在地理位置与产业结构的差别,但在社会加速发展、科创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规划建设高聚集度产业空间是未来产业园设计的重要方向,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来说,它打破了地理边界,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在未来的龙岗高聚集度产业空间将从关注“建筑空间”到营造“城市活力”,从聚焦“产业发展”到回归“人本需求”。“信息数字核”总设计师团队在龙岗区高聚集度产业空间规划设计的探索中有一下思考:

3.1 “人城产”,做有温度的园区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转变,“人城产”的发展思路是从传统产业主导的方式转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发展路径。从“以园区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从“功能型”到“温度型”,主要表现在医疗配套、教育配套、文化配套及生态配套等高品质人文导向配套服务方面。

+ 华为深圳坂田基地 +

图源:深圳龙岗发布

位于龙岗“西核”的坂雪岗科技城集聚了华为、中软国际、神舟、康冠等十余家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61家、规模以上企业548家,形成了全球最完备、响应速度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具备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的独特优势。在经历了大规模快速新建的阶段后,更新和运营成为片区常态的情况下,应着重考虑人口的分类问题与需求的多样性。依托新技术方法开启更加专业化和具体化的即时城市诊断,从规划编制与跟踪实施的模式转向发现城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理想主义的规划结果与精英主义的价值观回归现实主义、人文主义,从而更好的服务既有园区。

3.2 “活力社区”,提升园区吸引力

“活力”是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的关键。在未来,更有活力,更能满足人的需求和体验的园区,将会更加具有吸引力。针对不同产业人群的需求,通过构建多层基面重塑活力街道和城市开放空间。通过打造多维标高的地表层、共享层、企业层来实现在不同标高上建筑与生态的立体融合,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建筑与生态的共生。

+ 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总部基地方案设计 +

图源:MENG建筑创作院(深总院)

在龙岗区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总部基地中,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多层基面,来重塑活力街道和城市开放空间,创造活力场所。设计通过打造多维标高的地表层、共享层、企业层实现了在不同标高上建筑与生态的立体融合,营造出贯穿地下、地面、空中的生态绿谷、森林客厅及多个共享花园,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建筑与生态的共生。一条横跨高速、贯穿园区并连接山体慢道的“生态活力长廊”串联起了城市、基地与山体的联系,中央绿谷公共空间串联整体基地,也改变了基地原本“孤岛”的状态。

3.3 “公园+”,建设共享单元

推动多元公园场景营造,依托绿色空间打造多功能复合的高品质消费场景和新经济产业场景。围绕核心生态要素,科学布局服务设施,以绿道为串联,形成公共功能广域共享的科创空间共享单元。

+ 深圳市龙岗金园软件园 +

图源:MENG建筑创作院(深总院)

在龙岗金园软件园的设计实践中,通过对各类软件从业及相关人群流线的分析,建议打造跨街天桥、坡地公园、二层连廊等多维交通系统,为基地与周边的联系预留多种可能性。在城市活力长廊的串联下,由护坡草地公园、底层休闲广场、软件科创大街、郊野山林公园组成了多层级的区域生态网络,一系列海绵城市和景观微环境手段改善了区域微环境。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节假日,园区工作者和周边居民都能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在生态园林中休憩交谈、运动慢跑、郊游玩耍、举办户外活动、参与科技互动。

3.4 “立体交通”,多维连通的城市网络

强化科创空间与TOD融合,构建“轨交优先+慢行系统”的绿色交通体系,强化轨道站点与公交、慢行的接驳。针对立体交通复杂的工程,强调公共优先,技术支撑枢纽建设协同建立应连尽连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多基面的城市公共空间,构建全时长、双回路的通勤路径与轨道各相关建设,形成全域统筹的TOD连接示范。主动对接周边地块,提前预判连接需求,激活全域城市活力。

+ 龙岗大运枢纽13-05、13-06、13-07、13-08地块建筑方案设计 +

图源:MENG建筑创作院(深总院)

以新近中标的龙岗大运枢纽设计及建设中的实践为例,大运枢纽地下空间汇聚了14/16/33号线与地上3号线高度复杂的轨道枢纽与38米标高地下商业无缝高效链接,同步提升了地上与地下商业价值。通过轨道交通分析,未来存在包括穿越、换乘、停留、漫游等路径需求有着丰富的空间需求,因此设置了一条650米长、15-20米宽全天候可穿行的室外绿色峡谷。同样为了更好的融入城市,我们将建筑沿龙飞大道打开,令空间内外渗透重塑城市街道生活。通过提供人性化的立体连接网络,打造符合商业价值的核心节点,刻画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开放多维公共空间。

3.5 “产品弹性”,适应现在及未来的设计

提供足够规模、尺度的科创空间,降低园区进入的门槛,不但能适应当下,更能适应未来园区需求的变化。通过全生命周期的可分可合产品布局,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留住企业,避免因为空间需求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导致企业流失。

+ 产业生态雨林 +

图源:MENG建筑创作院(深总院)

宝龙街道作为龙岗的产业重镇,产业基础良好拥有明显的空间优势。其中,深圳专精特新产业园(龙岗)是全市率先探索“二三产混合+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试点,属于龙岗东(宝龙)先进制造业园区核心范围,按照“标准化+定制化”建设,以标准厂房为主导、定制厂房为特色,可满足企业的不同生产空间需求。宝龙智造园规划建筑功能主要以厂房为主,与智慧家园形成联动,错位互补,着力构建宝龙高新区内由国企主导的50万平方米“生产、办公、研发、会议、商业、住宿”全链条综合运营服务平台。

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通过强调“产品弹性”,适应现状及未来的设计满足龙岗“东核”的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科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灵活多变的空间需求;其中亚辉龙生物、尚荣医疗、三也生物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均处于先导区圈层内。整体规划近80万平方米的先导区,到“十四五”末可初步建成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集约高效、回归人本、生态活力、可持续发展是高聚集产业空间规划最核心和基本的概念。留住企业、留住人,营造持久活力才是园区可持续运营的根本所在。

供稿:刘勇高

编辑:郭安娜

视觉:粒子普拉斯 ParticlePlus

合作媒体(以下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AC建筑创作│Apark建筑公园│ARCHINA建筑中国│archrace│AR建筑报道│ATU观筑│CA当代建筑│CBC建筑中心│ikuku建筑网│UniDesignLab│ZaomeDesign│城PLUS│城市设计│城市设计联盟│风景园林网│构筑空间│规划师杂志│国际设计网│建筑档案│建筑技艺杂志│景观邦│景观周│孟建民本原设计│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总院│世界建筑│为城市而设计│新土地规划人│中国城市规划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21220A065H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