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人人都是作曲家

题目有些惊艳,普通人能自己进行音乐创作吗?闲暇时自己写一首歌,再参加某个音乐类节目的比赛等等,由于人工智能的不断成熟,这个愿望即将实现。

▐趋势

让我们先看看科技对音乐发展的贡献之一“卡拉OK”,现在都变成了“KTV”了。在日本的60年代,舞会都由传统乐队进行现场音乐伴奏来为人们的跳舞进行服务,后来歌手也加入到了伴奏的行列,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盒式录音磁带出现了,而且还分左右声道,其实就是录制好的伴奏音乐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现场演出的乐队逐渐被录音机等一些音响设备给取代了,到70年代录像机出现了,在音乐伴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画面来诠释音乐的意境,后来又出现了影碟机、mp3等数码设备,从广场式的卡拉ok到“KTV”包房的个性化娱乐,让普通人都能像歌星一样有机会在众人面前一展歌喉,极大的推动了音乐和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入网络时代,音乐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以前的录音磁带、唱片甚至影碟机等设备都统统被淘汰了,音乐的制作、传播、音乐资料的共享等等创造了音乐生态的升级和优化,从音乐产品集群到音乐大数据,再到开放生态,目标就是越来越符合音乐消费者心理的需求,服务更全面更加个性化。

而如今,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因为利益驱使,很多人工智能巨头公司也都习惯性的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创作音乐,例如百度公司已经研究出让人工智能在看到图像,比如徐悲鸿的《奔马图》后,通过分析和理解再用音乐的表现形式即做出一首乐曲来阐释这部作品,非常神奇,而国外一些AI音乐作品已经达到“大师级”,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这是因为,音乐虽然是一门艺术,却有很强的可计算性,音乐模式背后蕴含着数学之美。常规的作曲技法,都可以被描述为单一或组合的算法。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地应用到音乐创作上,并且根据音乐动机不同能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乐曲。

要更加深层次的挖掘人们内心对音乐的需求程度。

作为听众的你,是没法选择让歌手唱什么歌,只能选择听还是不听而已,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自己作曲、作词,写歌呢?甚至让机器人或者自己来演唱,还可以参加比赛,解决了作曲的技术问题,音乐创作的未来发展又将是井喷式的爆发,同时还会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发展。

▐自动作曲软件

怎么实现非专业人士作曲的梦想呢?

自动作曲软件的应用,可以把你的心情或主观感受输入进去,作曲软件本身也是一个音乐数据库,它就会根据你的要求形成音乐动机并自动构思进行音乐旋律的创作,属于你个人的原创音乐就出现了。如同翻译软件一样,外国人说外语通过中文翻译软件能把他说的话翻译成中文,只要在把音乐大数据和人的情感和主观感受之间找到匹配的如同翻译的手段即可。

例如前面举的百度人工智能作曲的例子,人工智能通过算法组合来模拟人脑的创作模式,进行例如情感建模和文化因素的建模,可以进行情感计算,近年来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音乐情感识别、情感驱动的音乐检索、情感音乐图和音乐纹理技术结合的自动作曲等技术,这些也得益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科学以及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学科交叉有望能够揭示艺术创作的神秘法则

▐人机互动

怎样能使人工智能的作曲软件能理解普通人的心境和主观感受并即时创作出乐曲呢?

可以设想几种方式,比如选择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心情写成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然后输入到软件系统里,让机器人分析和计算出相应的音乐元素进行谱曲创作,然后用合适的音色演奏出来,而人类也可根据这个旋律配上歌词,唱给自己听或者参加比赛等等。

还可以将人工智能与人体的神经网络进行连接,比如可穿戴设备,让人工智能感受到人体内血压、肾上腺素、心跳等身体各部位的即时反应并与相关的音乐元素进行匹配,按照乐曲的创作规则和技法进行创作,完成创作的技术过程,但本质上还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现,是人一颗本心的呈现。

总结一下。

当音乐与最新最时尚的科技结合在一起,让传播技术和手段不断进步,创新商业模式,即可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

普通人音乐梦想的实现更加多元化了,从而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自己,为进一步解开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存在提供答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07G10M89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