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有一个数据库主密钥,如果还没有,使用CREATE MASTER KEY语句创建。例如:CREATE MASTER KEY ENCRYPTION BY PASSWORD = 'YourStrongPassword';。这是整个加密体系的基础,用于保护后续创建的证书或非对称密钥。
可以使用CREATE CERTIFICATE语句创建证书,如CREATE CERTIFICATE MyServerCert WITH SUBJECT = 'My TDE Certificate';。也可以创建非对称密钥(不过证书更常用)。
在要加密的数据库中,使用CREATE DATABASE ENCRYPTION KEY语句。例如:USE YourDatabase; CREATE DATABASE ENCRYPTION KEY WITH ALGORITHM = AES_256 ENCRYPTION BY SERVER CERTIFICATE MyServerCert;。这里指定了加密算法(如AES - 256)和用于加密数据库加密密钥的证书。
使用ALTER DATABASE语句并设置ENCRYPTION ON。如ALTER DATABASE YourDatabase SET ENCRYPTION ON;。之后数据库就会开始对数据页等进行透明加密操作。
钱包用于存储加密密钥。通过orapki工具或者SQLPlus命令来创建和管理钱包。例如,在SQLPlus中执行ALTER SYSTEM SET ENCRYPTION WALLET OPEN IDENTIFIED BY "YourPassword";(假设已经创建了钱包并且设置了密码)。
使用DBMS_CRYPTO包或者相关的加密管理工具创建加密密钥。
确定要加密的表空间,使用ALTER TABLESPACE语句加上加密选项。例如:ALTER TABLESPACE YourTablespace ENCRYPTION USING 'AES256' DEFAULT STORAGE(ENCRYPT);。这会对该表空间中的对象进行透明加密。
当应用程序将数据写入数据库时,数据首先会到达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缓冲区。
TDE会在数据写入磁盘之前对其进行加密操作。这个加密过程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加密算法(如AES - 256等高级加密标准算法)和密钥。加密算法利用密钥对数据进行复杂的数学变换,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数据。例如,AES - 256算法通过多轮的字节替换、行移位、列混淆和轮密钥加等操作,使得原始数据完全被打乱,变成看似随机的密文。
加密后的密文数据随后被写入磁盘存储介质(如硬盘、固态硬盘等)。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应用程序来说是完全透明的,应用程序不需要知道数据正在被加密,它仍然按照正常的数据库操作接口进行数据的写入。
当应用程序需要读取数据时,它会向数据库管理系统发出读取请求。
数据库管理系统从磁盘读取到的是密文数据。TDE会在将数据返回给应用程序之前,利用相应的解密算法和密钥对密文进行解密操作。这个解密过程是加密操作的逆过程,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将密文还原为原始的明文数据。
解密后的明文数据再被提供给应用程序,同样,整个过程对应用程序是透明的,应用程序接收到的是原始格式的数据,可以正常进行处理。
TDE使用特定的密钥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这些密钥通常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的密钥生成模块生成的。密钥的长度和强度根据所选的加密算法而定,例如AES - 256算法需要一个256位的密钥。
密钥的存储是至关重要的,一般采用安全的存储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密钥会被存储在专门的密钥库(Key Store)或者硬件安全模块(HSM)中。密钥库是一个受保护的软件存储区域,只有经过授权的数据库组件才能访问。硬件安全模块则是一种专门的物理设备,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用于保护密钥免受物理攻击和非法访问。
为了增强安全性,TDE可能采用分层密钥结构。例如,有一个主密钥(Master Key)用于加密其他的工作密钥(Working Keys),而工作密钥则实际用于数据的加密和解密。主密钥通常受到更严格的保护,可能存储在更高级别的安全设施中,如服务器的信任根区域或者专用的安全硬件中。
密钥的更新和保护也是TDE原理中的重要部分。定期更新密钥可以增加安全性,防止密钥被破解或者泄露后长期被恶意利用。在密钥更新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可访问性,这通常涉及到密钥的平滑过渡机制,例如使用密钥的备份和恢复功能,以及在更新期间对正在使用旧密钥加密的数据进行特殊处理,以确保数据在密钥更新后仍然可以正常解密。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核心业务数据,如客户信息、财务数据、商业机密等。这些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一旦数据库遭到非法访问或数据泄露,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通过TDE透明加密技术,可以对这些核心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即使数据库文件被盗取,攻击者也无法获取其中的明文数据,从而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性。
例如,一家金融机构存储了大量客户的账户信息、交易记录等敏感数据。使用TDE透明加密后,即使数据库服务器被黑客攻击,黑客也无法直接获取客户的敏感信息,有效防止了数据泄露风险。
在云计算环境中,多个用户可能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实例,即多租户数据库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租户的数据需要相互隔离和保护。TDE透明加密可以为每个租户的数据提供独立的加密保护,确保租户之间的数据安全性。
例如,一家云服务提供商为多个企业提供数据库服务,通过TDE透明加密技术,每个企业的数据在存储时都被独立加密,即使某个租户的数据库账户被攻破,其他租户的数据仍然受到保护,不会被泄露。
数据库备份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备份数据同样面临着被窃取或篡改的风险。TDE透明加密可以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备份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例如,企业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异地的数据中心。通过TDE透明加密备份数据,即使备份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取或者存储设备被盗取,攻击者也无法获取其中的明文数据,保障了备份数据的安全性。
在发生灾难事件(如服务器故障、自然灾害等)需要恢复数据时,TDE透明加密可以确保恢复的数据是经过加密保护的,只有在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解密和恢复操作,防止数据在恢复过程中被非法获取。
例如,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数据中心损坏后,企业需要从异地备份中心恢复数据。由于备份数据采用了TDE透明加密,在恢复过程中,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使用正确的密钥才能对数据进行解密和恢复,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随着移动办公的普及,员工可能会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上访问和处理企业的敏感数据。TDE透明加密可以对移动设备上的数据库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移动设备丢失或被盗时被泄露。
例如,销售人员在外出拜访客户时,使用移动设备访问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通过TDE透明加密,即使移动设备丢失,其中存储的客户信息也不会被非法获取。
在远程办公场景下,员工通过网络连接到企业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操作。TDE透明加密可以确保数据在网络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中间人攻击或窃取。
例如,员工在家中通过VPN连接到公司的数据库进行工作,TDE透明加密可以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黑客截取和篡改。
应用程序按照正常的数据库操作接口,向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发起数据写入请求,例如插入、更新等操作,此时应用程序并不知道数据即将被加密,它只关注业务逻辑相关的数据操作。
DBMS接收到应用程序的数据操作请求后,首先会对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对数据进行语法检查、数据类型验证等操作,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在数据准备好写入磁盘之前,TDE开始介入加密过程。
TDE从密钥管理系统中获取用于加密的密钥。这个密钥管理系统可以是数据库内置的密钥管理模块,也可以是外部的硬件安全模块(HSM)等专门的密钥存储和管理设备。密钥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它需要受到严格的保护,防止被非法获取。
TDE使用获取到的密钥和预先设定的加密算法(如AES - 256等高级加密标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操作。加密算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复杂的数学变换,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数据。例如,AES - 256算法通过多轮的字节替换、行移位、列混淆和轮密钥加等操作,使得原始数据完全被打乱,变成看似随机的密文。
加密后的密文数据被写入磁盘存储介质(如硬盘、固态硬盘等)。在这个过程中,磁盘上存储的是加密后的数据,即使存储设备被盗取或者物理介质丢失,攻击者也无法直接获取其中的明文数据。
当应用程序需要读取数据时,它会向DBMS发出读取请求,指定要读取的数据对象(如表、记录等)。同样,应用程序此时只关注获取所需的数据,不需要了解数据是否被加密。
DBMS接收到应用程序的读取请求后,根据请求中的信息定位到磁盘上存储的相应密文数据,并将其读取到内存中。
TDE再次从密钥管理系统中获取与加密时相同的密钥,然后使用对应的解密算法对密文数据进行解密操作。解密过程是加密操作的逆过程,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将密文还原为原始的明文数据。
解密后的明文数据被返回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可以按照正常的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整个解密过程对应用程序是透明的,应用程序接收到的是原始格式的数据,无需进行额外的处理。
在TDE配置过程中,密钥管理系统会根据所选的加密算法生成相应的加密密钥。密钥的长度和强度取决于加密算法的要求,例如AES - 256算法需要一个256位的密钥。密钥生成过程通常采用随机数生成器等安全的随机源,以确保密钥的随机性和强度。
生成的密钥会被安全地存储在密钥管理系统中。密钥存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数据库内置的密钥库、硬件安全模块(HSM)等。密钥库是一个受保护的软件存储区域,只有经过授权的数据库组件才能访问。硬件安全模块则是一种专门的物理设备,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用于保护密钥免受物理攻击和非法访问。
为了增强安全性,密钥需要定期更新。在密钥更新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可访问性。这通常涉及到密钥的平滑过渡机制,例如使用密钥的备份和恢复功能,以及在更新期间对正在使用旧密钥加密的数据进行特殊处理,以确保数据在密钥更新后仍然可以正常解密。同时,密钥的备份和恢复也是密钥管理的重要环节,以防止密钥丢失导致数据无法解密。
在数据写入时,TDE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操作,这涉及到复杂的加密算法计算。例如,AES - 256等高级加密算法需要进行多轮的数学运算,如字节替换、行移位、列混淆和轮密钥加等操作。这些操作会消耗CPU的计算资源,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可能会导致CPU使用率上升。
同样,在数据读取时,TDE要进行解密操作,这也会占用CPU资源。如果数据库服务器的CPU性能有限,这种额外的计算开销可能会影响其他数据库操作的性能,如查询处理、事务处理等。
加密后的数据通常比原始明文数据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这可能会导致磁盘I/O操作的变化。由于数据量增大,在写入磁盘时,可能会增加磁盘的写入时间,尤其是在高并发写入场景下,磁盘的写入队列可能会变长。
在读取数据时,由于需要读取更多的密文数据并进行解密,可能会增加磁盘的读取时间和数据传输时间,从而影响整体的I/O性能。
对于一些复杂的查询操作,TDE透明加密可能会引入额外的延迟。因为在查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对加密数据的处理,如索引的使用。如果索引是基于加密数据构建的,那么在查询时需要对加密的索引进行解密和匹配操作,这会比在未加密数据上的索引查询更耗时。
不过,现代的TDE技术也在不断优化,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优化查询执行计划等方式来尽量减少这种影响,但在某些情况下,查询性能仍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事务处理过程中,TDE透明加密会增加一些额外的操作。例如,在事务提交时,需要确保数据已经正确加密并写入磁盘;在事务回滚时,需要对已经加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些额外的操作可能会增加事务处理的时间,尤其是在高并发事务场景下,可能会对事务处理的吞吐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TDE透明加密依赖于密钥管理系统,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需要获取密钥。如果密钥管理系统的响应速度较慢,例如从远程的密钥存储设备或者复杂的密钥管理系统中获取密钥时,会增加加密和解密操作的等待时间,从而影响数据库操作的性能。
当进行密钥更新时,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为了确保数据的可访问性,在密钥更新期间需要对正在使用旧密钥加密的数据进行特殊处理。这个过程可能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重新加密操作,这会对数据库的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数据量庞大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安排在业务低峰期进行密钥更新操作。
TDE通常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等成熟且强大的加密算法。AES - 256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加密算法,它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通过多轮复杂的数学变换,如字节替换、行移位、列混淆和轮密钥加等操作,将明文数据转换为看似随机的密文。这种加密算法的复杂性使得攻击者很难通过逆向计算获取原始明文数据。
密钥的存储是保障TDE安全性的关键。密钥通常存储在安全的位置,如数据库内置的密钥库或者硬件安全模块(HSM)。密钥库是一个受保护的软件区域,只有经过授权的数据库组件才能访问。HSM则是一种专门的物理设备,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防止密钥被窃取或篡改。
采用分层密钥结构增强安全性。例如,有主密钥用于加密工作密钥,工作密钥再用于数据的加密和解密。主密钥通常受到更严格的保护,可能存储在更高级别的安全设施中。这种分层结构使得即使工作密钥在某些情况下被泄露,攻击者也难以获取主密钥,从而无法解密数据。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通过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来限制对数据的访问。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执行特定的数据库操作,如查询、插入、更新等。即使攻击者获取了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如果没有解密数据的权限,也无法获取明文数据,因为TDE的加密和解密操作是在数据库内部按照权限进行管理的。
对密钥的访问有着严格的权限管理。只有特定的授权人员或组件才能获取密钥进行加密或解密操作。这种权限管理确保了密钥不会被非法获取和使用,从而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
在加密过程中,TDE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些加密算法和实现方式会在加密数据中添加额外的信息,如消息认证码(MAC)或数字签名等。这些信息可以用于验证数据在加密后是否被篡改。在解密时,会对这些信息进行验证,如果发现数据被篡改,则解密操作将失败,从而防止攻击者通过篡改密文数据来获取有用信息。
TDE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会考虑防止侧信道攻击。侧信道攻击是指通过分析加密设备或系统的物理特征(如功耗、电磁辐射等)来获取密钥或数据信息。TDE通过采用安全的加密实现方式、优化算法执行过程等措施,尽量减少可能被侧信道攻击利用的信息泄露,从而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许多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自身内置的加密算法模块来生成密钥。这些算法基于特定的数学原理,如伪随机数生成器等,生成满足加密需求的密钥。例如,对于AES加密算法,会生成符合AES密钥长度要求(如128位、192位或256位)的密钥。这种生成方式在数据库内部进行,与数据库的操作逻辑紧密集成。
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借助外部的加密工具来生成密钥。这些工具通常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复杂的密钥生成算法。生成后的密钥再导入到数据库的密钥管理相关组件中。不过,这种方式需要确保外部工具与数据库之间的兼容性以及密钥导入过程的安全性。
数据库内部通常设有专门的密钥库来存储密钥。这个密钥库是一个受保护的区域,只有经过授权的数据库组件才能访问。它采用访问控制机制,如密码保护、权限管理等,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例如,在SQL Server中,密钥库存储着用于加密和解密数据库数据的密钥,并且与数据库的安全体系紧密集成。
对于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会使用硬件安全模块来存储密钥。HSM是一种专门的物理设备,提供了强大的安全防护功能。它将密钥存储在安全的硬件环境中,防止物理攻击(如窃取、篡改等)。同时,HSM还具备密钥的生成、加密、解密等功能,并且其操作通常受到严格的审计和监控。一些企业级的数据库系统,如Oracle,在处理大量敏感数据时会采用HSM来存储TDE的密钥。
常见的是采用主密钥和工作密钥的分层结构。主密钥用于加密工作密钥,而工作密钥则实际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主密钥的存储和保护更为严格,通常存储在更高级别的安全设施中,如前面提到的HSM或者数据库的信任根区域。这种分层结构增加了密钥管理的安全性,即使工作密钥在某些情况下被泄露,攻击者也难以获取主密钥,从而无法解密数据。
为了防止密钥丢失导致数据无法解密,需要对密钥进行备份。密钥备份同样需要遵循严格的安全流程,备份数据通常也进行加密存储。在需要恢复密钥时,通过特定的恢复机制,如使用备份密钥、验证身份等操作来还原密钥。同时,在密钥更新过程中,也需要确保数据的可访问性,这可能涉及到密钥的平滑过渡机制,例如在更新期间对正在使用旧密钥加密的数据进行特殊处理,以确保数据在密钥更新后仍然可以正常解密。
为了增强安全性,密钥需要定期更新。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根据设定的时间周期或者特定的安全策略来触发密钥更新操作。在更新过程中,需要确保旧密钥加密的数据能够被新密钥正确解密,这可能涉及到数据重新加密等复杂操作。
除了定期更新,还可能因为某些安全事件(如密钥可能被泄露、检测到异常的密钥访问行为等)而触发密钥更新。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更新密钥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访问性。
CPU使用率:TDE的加密和解密过程需要CPU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在业务高峰期,大量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可能会导致CPU使用率显著上升。可以通过性能测试工具,在启用TDE前后对比数据库服务器的CPU使用率,评估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例如,对于一个高并发的事务处理系统,观察在启用TDE后,CPU使用率是否从正常的30%上升到接近或超过80%,如果是,则可能对业务产生较大影响。
I/O性能:加密后的数据通常比明文数据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这可能会增加磁盘I/O操作的时间。特别是在频繁读写数据的业务场景中,如大规模数据导入导出或实时数据处理系统,需要关注磁盘I/O的等待时间和吞吐量。可以通过监控磁盘I/O指标,如平均响应时间、每秒传输次数等,来评估TDE对I/O性能的影响。如果发现磁盘I/O的响应时间明显增加,可能会影响业务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查询性能:对于复杂的查询操作,尤其是涉及大量数据的聚合查询和索引查询,TDE可能会引入额外的延迟。因为加密数据在查询时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解密和处理操作。可以通过执行典型的业务查询语句,对比启用TDE前后的查询执行时间来评估对查询性能的影响。如果某些关键查询的执行时间从几毫秒增加到几百毫秒甚至更长,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和业务效率。
事务处理性能:在事务处理过程中,TDE需要对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进行额外的操作,这可能会增加事务的提交和回滚时间。对于对事务处理性能要求较高的业务,如金融交易系统,需要关注事务处理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可以通过模拟高并发的事务场景,对比启用TDE前后的交易处理成功率、平均处理时间等指标来评估对事务处理性能的影响。
代码修改需求:检查现有的应用程序代码是否需要对数据库操作进行修改以适应TDE加密。虽然TDE是透明加密,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对应用程序中的数据访问层进行一些调整,例如处理加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如果需要对大量应用程序代码进行修改,可能会增加开发和维护成本,并且在修改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新的错误。
应用程序性能:评估TDE对应用程序整体性能的影响,不仅仅是数据库层面的性能,还包括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交互的其他环节。例如,某些应用程序可能在获取加密数据后需要进行额外的解密操作,这可能会影响应用程序的响应时间和用户体验。
备份和恢复工具:确保正在使用的备份和恢复工具与TDE兼容。一些备份工具可能无法正确处理加密数据,导致备份失败或恢复数据时出现问题。需要测试备份和恢复工具在启用TDE后的功能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备份和恢复加密数据。
监控和管理系统:检查数据库的监控和管理系统是否能够正常工作。TDE可能会改变数据库的一些行为和性能指标,监控系统需要能够准确反映这些变化。例如,监控系统需要能够正确显示加密数据的存储使用情况、加密操作的耗时等信息。
防止数据窃取:评估TDE对防止数据窃取的有效性。通过模拟数据泄露场景,如数据库服务器被入侵或存储设备被盗取,检查加密数据是否能够有效保护敏感信息不被获取。如果TDE能够成功阻止攻击者获取明文数据,那么对业务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防止内部威胁:考虑TDE对防止内部人员恶意访问和篡改数据的保护作用。在一些情况下,内部人员可能具有合法的数据库访问权限,但可能会滥用权限获取敏感数据。TDE可以确保即使内部人员获取了数据,也无法直接查看明文内容,从而降低内部威胁的风险。
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根据业务所在的行业和地区,检查TDE是否满足相关的合规性要求。例如,金融行业通常对数据加密有严格的规定,需要确保TDE的加密强度、密钥管理等方面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如果TDE能够满足合规性要求,企业可以避免因数据安全问题而面临的法律风险。
存储设备升级:由于加密后的数据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可能需要考虑升级存储设备来满足数据存储需求。评估是否需要增加硬盘、固态硬盘等存储设备的容量,以及由此带来的硬件采购和维护成本。
加密硬件支持:如果选择使用硬件安全模块(HSM)来增强密钥管理的安全性,需要考虑HSM的采购、安装和维护成本。HSM是一种专门的硬件设备,价格相对较高,并且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
数据库软件授权费用:某些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启用高级加密功能(如TDE)时可能需要额外的软件授权费用。需要了解数据库供应商的定价策略,评估启用TDE后是否需要支付额外的软件授权费用。
加密管理软件成本:如果需要使用专门的加密管理软件来管理TDE的密钥和加密策略,还需要考虑该软件的采购和使用成本。
当数据库启用了TDE透明加密后,备份的数据是加密后的密文数据。这意味着备份文件中存储的是经过加密算法处理后的数据,而不是原始的明文数据。例如,在SQL Server中启用TDE后,使用常规的备份命令备份数据库时,备份集里的数据是加密状态。
加密操作集成:备份过程实际上是在加密数据的正常写入过程中进行的,因为TDE是透明的,所以备份操作不需要额外对数据进行加密步骤,数据库系统会自动将加密的数据块进行备份。然而,这可能会对备份速度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加密数据的写入通常比明文数据写入更耗时,尤其是在高并发的数据库环境下,大量的加密操作可能会竞争系统资源,导致备份速度略有下降。
密钥管理关联:备份过程需要考虑到密钥的管理。在恢复数据时需要使用相同的密钥来解密数据,所以备份过程中可能需要记录与密钥相关的信息(如密钥标识等),以确保在恢复时能够正确获取密钥。如果密钥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备份数据无法成功恢复。
存储空间需求:由于加密后的数据通常比明文数据占用更多的空间(加密算法可能会增加一些额外的元数据等),所以备份所需的存储空间可能会比未加密时的备份更大。这就需要企业在规划备份存储策略时,考虑到这种空间需求的增加,确保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来保存加密的备份数据。
存储安全要求:备份数据包含加密的数据,虽然密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数据安全,但存储备份的环境仍然需要保证安全。因为如果攻击者获取了备份存储设备并且能够破解密钥管理机制(如获取了密钥),那么备份数据中的敏感信息仍然可能被泄露。所以,备份存储设备需要有适当的访问控制、加密存储(除了数据本身的TDE加密之外)等安全措施。
解密操作:在数据恢复时,数据库系统需要使用相应的密钥对备份中的加密数据进行解密操作,将密文还原为明文数据。这个解密过程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将导致数据无法正常恢复或恢复后的数据损坏。例如,在Oracle数据库中,如果密钥在恢复过程中不可用或者出现错误,恢复的数据将是无法使用的加密数据。
密钥可用性:恢复过程高度依赖于密钥的可用性。如果密钥丢失、损坏或者被更改(在没有正确管理密钥版本等情况下),那么即使备份数据完整,也无法成功恢复数据。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策略,包括密钥备份、密钥恢复机制等,以确保在恢复数据时能够获取正确的密钥。
解密耗时:由于恢复过程中需要进行解密操作,这会增加数据恢复的总时间。特别是对于大型数据库的恢复,解密大量数据可能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与未加密数据库的恢复相比,TDE透明加密后的数据库恢复时间可能会显著增加,这可能会影响业务的恢复时间目标(RTO),在灾难恢复场景下需要特别考虑。
特点:AE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加密算法之一。它支持128位、192位和256位的密钥长度。密钥长度越长,加密的安全性越高。例如,AES - 256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加密算法,能抵御多种已知的攻击手段。
加密速度快,适用于对大量数据进行加密的场景,如数据库加密。它在硬件和软件实现上都有很高的效率,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不会对系统性能产生过大影响。
应用示例:许多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等,在支持TDE透明加密时都提供AES算法作为可选的加密算法。
特点:DES是一种较早期的对称加密算法,密钥长度为56位。由于其密钥长度相对较短,现在安全性已经有所降低,容易受到暴力破解攻击。
3DES是为了增强DES安全性而推出的改进版本。它实际上是对DES进行了三次加密操作,使用两个或三个56位的密钥组合,提高了加密的强度。不过,3DES的加密效率相对AES较低。
应用示例:在一些对兼容性有要求的老旧系统中可能仍然会看到DES或3DES的应用,但在新的TDE透明加密场景下,已经逐渐被AES等更安全的算法取代。
特点:RS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它使用公钥和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公钥可以公开分发,用于加密数据;私钥则由所有者秘密保存,用于解密数据。
安全性基于大整数分解的困难性。然而,RSA算法的加密和解密速度相对对称加密算法较慢,不适合直接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如TDE对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加密操作。但在密钥交换、数字签名等与密钥管理相关的场景中有重要应用。
应用示例:在TDE的密钥管理环节,可能会使用RSA算法来加密传输对称加密算法(如AES)的密钥,以确保密钥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TDE透明加密的核心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使得数据在存储介质上以密文形式存在。在多租户环境下,不同租户的数据是相互隔离的。每个租户的数据可以独立地进行TDE加密操作,使用各自的加密密钥或者在同一密钥管理体系下有区别地管理密钥。例如,在一个云数据库服务提供商的多租户数据库中,租户A的数据和租户B的数据在存储时分别被加密成密文,即使存储在同一物理磁盘上,彼此的数据也互不干扰,保证了数据的隔离性。
TDE的加密和解密操作对应用程序是透明的。在多租户环境中,每个租户的应用程序按照正常的数据库操作流程访问数据,不需要关心数据是否被加密以及加密的具体过程。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根据每个租户的数据情况独立地进行TDE相关的加密和解密操作。例如,当租户A的应用程序发起查询请求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会针对租户A的数据进行解密操作并返回明文数据给租户A的应用程序;当租户B进行数据写入操作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会对租户B写入的数据进行加密操作后再存储。
在多租户环境下,可以采用分层密钥管理机制来适应TDE透明加密。例如,可以有一个主密钥用于加密各个租户的工作密钥,而每个租户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密钥用于对其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这种分层结构既保证了密钥管理的安全性,又能满足多租户环境下不同租户数据的独立加密需求。
主密钥可以存储在安全的硬件设备(如HSM)或者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严格保护,工作密钥则可以根据租户的标识或者租户特定的安全策略进行管理和分发。
为了确保多租户环境下数据的安全性,TDE的密钥管理需要保证不同租户密钥的安全隔离。即使数据库管理员在管理密钥时,也不能随意获取其他租户的加密密钥来解密其数据。这就需要在密钥管理系统中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只有经过授权的操作才能对特定租户的密钥进行操作,从而保障多租户环境下TDE透明加密的有效性。
在云数据库服务这种典型的多租户环境中,TDE透明加密被广泛应用。云服务提供商需要为多个租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库服务,TDE透明加密可以在不改变租户应用程序的情况下,保障每个租户数据的安全性。例如,阿里云、腾讯云等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关系型数据库服务(RDS),支持多租户使用,并且可以通过TDE透明加密来保护租户的数据,满足不同租户对于数据安全的多样化需求。
许多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SQL Server等)本身具有日志记录功能,可记录与TDE相关的操作。例如,当数据库启动或关闭TDE功能时,会在系统日志中留下相应的记录。这些日志可以包含操作的时间、执行操作的用户名、操作的类型(如加密密钥的生成、加密算法的更改等)等信息。
对于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操作,数据库也可能记录相关事件。例如,记录哪些表或数据块被加密或解密,以及操作的结果(成功或失败)。通过分析这些日志,可以了解TDE在数据库中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操作。
数据库系统通常提供一些性能监控指标来反映TDE对数据库性能的影响。例如,监控加密和解密操作导致的CPU使用率、I/O等待时间、查询响应时间等指标的变化。这些指标可以帮助管理员评估TDE的性能开销,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如果发现CPU使用率因TDE加密操作过高,可能需要考虑调整加密策略或者升级硬件资源。
在数据库服务器所在的网络环境中,可以使用网络流量分析工具来监控与TDE相关的网络流量。例如,当数据库进行数据备份(备份数据为加密数据)或者远程数据传输(如将加密数据传输到异地数据中心)时,网络流量分析工具可以检测到这些数据传输活动。
可以分析网络流量的特征,如流量的大小、流向、传输的协议等。如果发现异常的网络流量模式,如大量的加密数据在非预期的时间或流向传输,可能提示存在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或恶意攻击。
如果TDE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了特定的加密协议(如SSL/TLS用于加密数据库连接中的数据传输),可以对该加密协议进行监控。监控内容包括协议的版本、加密算法的使用、证书的有效性等。确保加密协议的安全性,防止中间人攻击等安全威胁。
市面上有许多第三方的数据库审计工具,这些工具可以专门针对TDE透明加密进行审计和监控。它们通常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如更详细的加密操作记录、密钥使用情况的跟踪等。例如,某些工具可以记录每个加密密钥的生命周期,包括密钥的生成时间、使用次数、最后使用时间以及密钥的销毁情况等。
这些工具还可以提供可视化的界面,方便管理员直观地查看TDE的审计和监控结果。通过设置不同的监控规则和阈值,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如频繁的密钥访问失败、加密数据访问异常等),能够及时发出警报通知管理员。
SIEM系统可以整合来自多个数据源(包括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等)的信息,对TDE透明加密相关的安全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监控。它可以收集与TDE相关的日志数据、网络流量数据等,并通过关联分析技术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
例如,当数据库中的加密数据被频繁访问,同时网络中出现异常的登录尝试时,SIEM系统可以通过关联这些事件,判断是否存在针对TDE加密数据的攻击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检查密钥管理
首先查看密钥是否存在且可访问。如果是使用数据库内置密钥库,确认密钥库是否正常工作,例如在SQL Server中,检查主密钥是否正确打开(SELECT * FROM sys.symmetric_keys WHERE name = '##MS_DatabaseMasterKey##',然后尝试使用OPEN MASTER KEY语句打开主密钥)。如果是依赖硬件安全模块(HSM),检查HSM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网络连接是否正常(如果适用),以及数据库与HSM之间的配置是否正确。
验证密钥的权限设置。确保执行加密操作的数据库用户或进程具有使用密钥进行加密的权限。可能需要检查数据库角色成员关系或特定的权限授予语句。
查看数据库日志
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会记录加密过程中的错误信息。例如在Oracle数据库中,查看alert.log文件或者在数据字典视图(如v$diag_info)中查找相关的日志位置,检查是否有与加密操作相关的错误消息,如“ORA - 28365: wallet is not open”(钱包未打开,与加密相关的钱包问题)之类的错误提示。
检查磁盘空间和资源限制
确认数据库服务器有足够的磁盘空间用于加密操作。加密过程可能会产生临时文件或者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加密元数据。如果磁盘空间不足,可能导致加密失败。同时,检查服务器的资源限制,如CPU、内存等是否达到极限,因为加密操作是资源密集型操作,资源不足可能影响加密的正常进行。
分析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
如果加密过程缓慢,考虑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的影响。较长的密钥长度(如AES - 256相比AES - 128)会增加计算复杂度,可能导致性能下降。如果业务场景允许,在安全性和性能之间进行权衡,可以尝试更换为计算复杂度稍低的加密算法(前提是满足安全需求)或者调整密钥长度。
检查数据库配置参数
某些数据库配置参数可能影响TDE加密的性能。例如,在SQL Server中,与I/O相关的参数(如max server memory等)设置不合理可能影响加密数据的读写速度。检查这些参数是否根据服务器的硬件资源进行了优化,适当调整参数以提高加密操作的性能。
监控系统资源使用情况
使用系统监控工具(如Windows的性能监视器或Linux的top、sar等命令)来查看在加密过程中CPU、内存、磁盘I/O的使用情况。如果发现某个资源成为瓶颈,例如CPU使用率长时间接近100%,可以考虑升级硬件或者优化其他占用资源的进程。
密钥匹配问题
确保用于解密的密钥与加密时使用的密钥完全相同。在多密钥环境或者密钥更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密钥不匹配的情况。检查密钥的版本、标识等信息,确认数据库正确识别并使用正确的密钥进行解密。例如在某些数据库中,如果使用了密钥轮换策略,需要确保在解密旧数据时能够正确获取旧密钥。
对于基于HSM的密钥管理,检查HSM中的密钥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密钥损坏或者过期等问题。
数据完整性检查
解密失败可能是由于数据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被损坏。进行数据完整性检查,例如在数据库中可以使用校验和(如CRC32等算法计算数据的校验和,在存储数据时保存校验和值,在解密前重新计算并对比)或者数据库自带的完整性验证机制(如某些数据库的表空间完整性检查功能)来验证加密数据是否完整。如果数据不完整,可能需要从备份中恢复数据。
查看错误日志
查看数据库的错误日志,查找与解密失败相关的错误信息。这些日志可能提供关于解密失败原因的线索,如“ORA - 28366: wallet is not open for decryption”(钱包未打开用于解密)等错误提示,根据错误提示进行相应的故障排除操作。
检查应用程序逻辑
如果解密后的数据看起来不一致或者不符合预期,首先检查应用程序逻辑。可能是应用程序在处理解密数据时存在错误,例如对解密后的数据格式有错误的假设,或者在数据解密后没有正确地进行后续的处理步骤(如数据转换、解析等)。
验证加密和解密配置
重新验证加密和解密的配置是否一致。包括加密算法、密钥、数据库版本等因素。例如,在升级数据库版本后,如果加密和解密的配置没有正确适配新版本,可能会导致解密后数据不一致的问题。确保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参数在新旧版本之间保持兼容或者进行了正确的迁移。
备份恢复检查
如果怀疑密钥丢失,首先检查是否有密钥备份。如果有备份,按照数据库管理系统规定的密钥恢复流程进行操作。例如在SQL Server中,如果有数据库主密钥备份,可以使用RESTORE MASTER KEY语句从备份文件中恢复主密钥。检查备份文件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备份过程没有错误并且备份文件没有被损坏或篡改。
密钥存储介质检查
如果密钥存储在特定的存储介质(如HSM或者文件系统中的密钥库文件),检查存储介质是否正常工作。对于HSM,查看设备状态指示灯、日志等,确定是否存在硬件故障。如果是密钥库文件,检查文件的权限、完整性(如通过文件校验和),确保文件没有被意外删除、移动或者损坏。
兼容性检查
在进行密钥更新时,确保新的密钥与现有的加密数据和数据库配置兼容。例如,新密钥的加密算法版本应该能够正确解密旧数据(如果采用向后兼容的加密方式)。检查数据库文档以了解密钥更新的具体要求和限制,确保更新操作符合这些要求。
更新流程执行
按照数据库管理系统规定的密钥更新流程进行操作。这可能涉及到多个步骤,如在更新主密钥之前,需要先更新依赖该主密钥的其他密钥(如数据加密密钥)。在更新过程中,密切关注数据库的日志输出,查看是否有错误提示。如果在更新过程中出现错误,根据错误信息进行回滚操作(如果有必要)并重新尝试更新,同时确保在更新期间数据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原理:在加密算法中,密钥长度是影响加密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密钥越长,可能的密钥组合就越多,攻击者通过暴力破解(穷举所有可能的密钥来解密数据)的难度就越大。例如,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算法提供了128位、192位和256位的密钥长度选择。AES - 128使用128位密钥,其可能的密钥组合数量为2128;AES - 256则使用256位密键,可能的密钥组合数量达到2256,这使得AES - 256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加密强度。
衡量标准:较长的密钥长度通常意味着更高的加密强度。在比较不同TDE实现或加密方案时,优先选择支持较长密钥长度(如AES - 256)的方案,可以提供更强的加密保护。
原理:加密算法的内部结构和计算复杂度也对加密强度有重要影响。复杂的算法结构使得攻击者更难以通过分析算法的数学原理来找到破解的方法。例如,AES算法采用了多轮的字节替换、行移位、列混淆和轮密钥加等操作,这些操作相互交织,使得加密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攻击者很难通过简单的数学分析来逆向推导出明文数据。
衡量标准:采用经过广泛研究和验证的成熟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并且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复杂度,通常表示具有较高的加密强度。同时,关注加密算法是否容易受到已知攻击方法(如差分攻击、线性攻击等)的影响,若算法对这些攻击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则说明其加密强度较高。
原理:密钥的生成过程应该是随机的,并且生成的密钥应该具有足够的熵(随机性)。如果密钥生成过程存在可预测性,那么攻击者可能更容易猜测出密钥。此外,密钥的存储安全也至关重要。密钥应该存储在安全的位置,防止被未经授权的访问、窃取或篡改。例如,使用硬件安全模块(HSM)来存储密钥,HSM提供了物理上的安全防护,防止密钥被非法获取。
衡量标准:评估密钥生成算法的随机性和熵值,确保生成的密钥具有良好的随机性。对于密钥存储,查看是否采用了安全的存储方式,如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等。如果密钥存储在硬件设备中,检查该设备是否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认证。
原理:在多用户或多节点的环境中,密钥的分发和更新机制直接影响加密强度。安全的密钥分发机制应该确保密钥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密钥更新机制则可以定期更换密钥,减少密钥被破解或泄露后对数据安全的影响。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可以使用密钥协商协议来安全地分发密钥,通过定期更新密钥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衡量标准:检查密钥分发过程是否采用了加密传输、数字签名等安全技术,防止密钥在传输过程中被攻击。对于密钥更新机制,关注更新的频率是否合理,以及更新过程是否安全可靠,不会影响数据的正常访问和使用。
原理:暴力破解是一种常见的攻击方式,攻击者尝试所有可能的密钥组合来解密数据。加密强度高的加密算法和足够长的密钥长度可以有效抵抗暴力破解攻击。例如,AES - 256由于其巨大的密钥空间,使得暴力破解在实际中几乎不可行。
衡量标准:计算在当前计算资源和技术条件下,通过暴力破解获取密钥所需的时间和计算资源。如果所需时间远远超过数据的有效期或者所需的计算资源巨大到无法实现,那么可以认为该加密具有较高的抗暴力破解能力。
原理:密码分析是攻击者通过分析加密算法的数学结构和密文数据来推断出明文或密钥的方法。强大的加密算法应该能够抵抗各种密码分析攻击,如差分密码分析、线性密码分析等。例如,AES算法在设计上就考虑了对这些攻击的抵抗能力,通过复杂的轮函数和变换结构,使得攻击者难以通过分析密文来获取有用信息。
衡量标准:研究加密算法是否经过专业的密码分析评估,是否被证明对已知的密码分析方法具有抵抗能力。可以查看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安全报告,了解该加密算法在密码分析方面的安全性。
原理: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可以确保加密强度达到一定的水平。不同的行业和应用场景可能有特定的安全要求,如金融行业对数据加密有严格的规定,需要采用符合行业标准的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方法。
衡量标准:检查TDE透明加密是否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如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PCI DSS支付卡行业数据安全标准等。如果符合这些标准和法规,通常意味着其加密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
原理:在行业内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加密算法和技术,通常经过了大量的实践检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选择具有良好行业口碑和实践经验的TDE解决方案,可以增加对加密强度的信心。
衡量标准:了解该TDE加密技术是否被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和机构所采用,是否有成功的应用案例。如果一种加密技术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没有出现过重大的安全漏洞,那么可以认为其加密强度具有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