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E(Transparent Data Encryption)透明加密的原理如下:
当应用程序将数据写入数据库时,数据首先会到达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缓冲区。
TDE会在数据写入磁盘之前对其进行加密操作。这个加密过程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加密算法(如AES - 256等高级加密标准算法)和密钥。加密算法利用密钥对数据进行复杂的数学变换,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数据。例如,AES - 256算法通过多轮的字节替换、行移位、列混淆和轮密钥加等操作,使得原始数据完全被打乱,变成看似随机的密文。
加密后的密文数据随后被写入磁盘存储介质(如硬盘、固态硬盘等)。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应用程序来说是完全透明的,应用程序不需要知道数据正在被加密,它仍然按照正常的数据库操作接口进行数据的写入。
当应用程序需要读取数据时,它会向数据库管理系统发出读取请求。
数据库管理系统从磁盘读取到的是密文数据。TDE会在将数据返回给应用程序之前,利用相应的解密算法和密钥对密文进行解密操作。这个解密过程是加密操作的逆过程,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将密文还原为原始的明文数据。
解密后的明文数据再被提供给应用程序,同样,整个过程对应用程序是透明的,应用程序接收到的是原始格式的数据,可以正常进行处理。
TDE使用特定的密钥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这些密钥通常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的密钥生成模块生成的。密钥的长度和强度根据所选的加密算法而定,例如AES - 256算法需要一个256位的密钥。
密钥的存储是至关重要的,一般采用安全的存储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密钥会被存储在专门的密钥库(Key Store)或者硬件安全模块(HSM)中。密钥库是一个受保护的软件存储区域,只有经过授权的数据库组件才能访问。硬件安全模块则是一种专门的物理设备,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用于保护密钥免受物理攻击和非法访问。
为了增强安全性,TDE可能采用分层密钥结构。例如,有一个主密钥(Master Key)用于加密其他的工作密钥(Working Keys),而工作密钥则实际用于数据的加密和解密。主密钥通常受到更严格的保护,可能存储在更高级别的安全设施中,如服务器的信任根区域或者专用的安全硬件中。
密钥的更新和保护也是TDE原理中的重要部分。定期更新密钥可以增加安全性,防止密钥被破解或者泄露后长期被恶意利用。在密钥更新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可访问性,这通常涉及到密钥的平滑过渡机制,例如使用密钥的备份和恢复功能,以及在更新期间对正在使用旧密钥加密的数据进行特殊处理,以确保数据在密钥更新后仍然可以正常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