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E透明加密的密钥管理机制如下:
许多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自身内置的加密算法模块来生成密钥。这些算法基于特定的数学原理,如伪随机数生成器等,生成满足加密需求的密钥。例如,对于AES加密算法,会生成符合AES密钥长度要求(如128位、192位或256位)的密钥。这种生成方式在数据库内部进行,与数据库的操作逻辑紧密集成。
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借助外部的加密工具来生成密钥。这些工具通常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复杂的密钥生成算法。生成后的密钥再导入到数据库的密钥管理相关组件中。不过,这种方式需要确保外部工具与数据库之间的兼容性以及密钥导入过程的安全性。
数据库内部通常设有专门的密钥库来存储密钥。这个密钥库是一个受保护的区域,只有经过授权的数据库组件才能访问。它采用访问控制机制,如密码保护、权限管理等,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例如,在SQL Server中,密钥库存储着用于加密和解密数据库数据的密钥,并且与数据库的安全体系紧密集成。
对于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会使用硬件安全模块来存储密钥。HSM是一种专门的物理设备,提供了强大的安全防护功能。它将密钥存储在安全的硬件环境中,防止物理攻击(如窃取、篡改等)。同时,HSM还具备密钥的生成、加密、解密等功能,并且其操作通常受到严格的审计和监控。一些企业级的数据库系统,如Oracle,在处理大量敏感数据时会采用HSM来存储TDE的密钥。
常见的是采用主密钥和工作密钥的分层结构。主密钥用于加密工作密钥,而工作密钥则实际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主密钥的存储和保护更为严格,通常存储在更高级别的安全设施中,如前面提到的HSM或者数据库的信任根区域。这种分层结构增加了密钥管理的安全性,即使工作密钥在某些情况下被泄露,攻击者也难以获取主密钥,从而无法解密数据。
为了防止密钥丢失导致数据无法解密,需要对密钥进行备份。密钥备份同样需要遵循严格的安全流程,备份数据通常也进行加密存储。在需要恢复密钥时,通过特定的恢复机制,如使用备份密钥、验证身份等操作来还原密钥。同时,在密钥更新过程中,也需要确保数据的可访问性,这可能涉及到密钥的平滑过渡机制,例如在更新期间对正在使用旧密钥加密的数据进行特殊处理,以确保数据在密钥更新后仍然可以正常解密。
为了增强安全性,密钥需要定期更新。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根据设定的时间周期或者特定的安全策略来触发密钥更新操作。在更新过程中,需要确保旧密钥加密的数据能够被新密钥正确解密,这可能涉及到数据重新加密等复杂操作。
除了定期更新,还可能因为某些安全事件(如密钥可能被泄露、检测到异常的密钥访问行为等)而触发密钥更新。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更新密钥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访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