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安全的基本框架是一个以数据为核心、全生命周期覆盖、多维度协同的防护体系,旨在平衡数据利用与安全边界,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CIA三要素)。结合2025年最新国家标准(如《数据安全国家标准体系(2025版)》《信息安全技术 大数据服务安全能力要求》)及行业实践,其核心框架可归纳为六大层级,涵盖基础支撑、技术防护、管理规范、安全测评、产品服务及行业应用,形成“从基础到应用、从技术到管理”的闭环防护。
一、基础共性标准:框架的基石
基础共性标准是整个大数据安全框架的底层逻辑与术语规范,为后续技术与管理要求提供统一遵循,主要包括三类:
- 术语标准:明确“大数据安全”“数据分类分级”“隐私计算”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与边界,确保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与企业实践的一致性(如GB/T 25069-2022《信息安全技术 术语》)。
- 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指导各行业识别重要数据(如政务、金融、医疗领域的敏感数据),明确分类规则(如按“敏感性”“影响度”划分)与分级要求(如“一级/二级/三级”),为后续差异化保护提供依据(如GB/T 43697-2024《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分类分级规则》)。
- 数据安全保护标准:基于分类分级结果,规定不同级别数据的通用保护要求(如加密存储、访问控制、审计日志),是后续技术与管理的“底线要求”(如在研标准《数据安全保护要求》)。
二、数据安全技术和产品标准:技术防护的核心
该层级聚焦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技术防护,覆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共享、销毁等环节,针对安全风险(如泄露、篡改、滥用)提供具体技术解决方案,主要包括:
- 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和产品:
- 加密技术:要求数据存储(如AES-256加密)、传输(如TLS 1.3加密)环节采用合规加密算法,保障数据机密性(如GB/T 31500-2024《信息安全技术 网站数据恢复产品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
- 脱敏技术:针对测试、分析等场景,要求采用“泛化、抑制、干扰”等方法对敏感数据(如身份证号、手机号)进行脱敏,保留数据格式但隐藏真实信息(如GB/T 45230-2025《数据安全技术 机密计算通用框架》);
- 防泄漏技术:通过数据丢失防护(DLP)系统监控数据流向,防止敏感数据通过邮件、U盘等渠道非法流出(如在研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数据泄露防护产品技术规范》)。
2. 数据共享安全技术和产品:
- 隐私计算:要求采用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MPC)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如GB/T 45230-2025《机密计算通用框架》),解决跨机构数据共享中的隐私问题;
- 共享审计:要求对数据共享过程进行全流程审计,记录“谁共享了什么、给了谁、用于什么”,确保共享行为可追溯(如在研标准《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提供、委托处理、共同处理安全指南》)。
3. 备份恢复与删除技术和产品:
- 备份策略:要求制定“同城备份+异地容灾”方案,确保数据在灾难(如地震、黑客攻击)后可快速恢复(如GB/T 29765-2021《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备份与恢复产品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
- 不可逆删除:要求对过期或冗余数据进行“物理删除+逻辑删除”双重处理,确保数据无法恢复(如在研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存储介质数据恢复服务安全规范》)。
三、数据安全管理标准:规范与流程的保障
该层级聚焦数据处理活动的安全管理,覆盖“人、流程、制度”三大要素,确保技术防护与管理要求协同落地,主要包括四类:
- 数据处理活动安全:
- 全流程管控:要求对数据采集(如验证数据源合法性)、存储(如加密存储)、传输(如安全通道)、处理(如访问控制)、共享(如隐私计算)、销毁(如不可逆删除)等环节制定安全规程,确保每个环节的风险可控(如GB/T 37973-2019《信息安全技术 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
- 风险评估:要求定期开展数据处理活动风险评估(如GB/T 45577-2025《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识别“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制定应对措施。
2. 数据出境安全:
- 合规要求:要求向境外提供数据时,遵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国际条约(如《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明确“个人信息”“重要数据”的出境条件(如在研标准《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接口安全风险监测方法》);
- 安全评估:要求对数据出境进行安全评估(如GB/T 41479-2022《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数据处理安全要求》),确保数据出境后不被滥用。
3. 数据安全运营:
- 态势感知:要求建立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监控数据流向、异常访问(如高频下载敏感数据)等情况,及时预警风险(如在研标准《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运营指南》);
- 应急响应:要求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如GB/T 41479-2022),明确“事件报告、处置、溯源”流程,确保事件发生后可快速控制影响(如在研标准《数据安全能力评价》)。
4. 数据安全组织和人员:
- 组织架构:要求建立“决策层(如数据安全委员会)、管理层(如数据安全官)、执行层(如安全工程师)、监督层(如审计部门)”四层治理架构,明确各层级职责(如在研标准《数据安全从业人员能力建设指南》);
- 人员管理:要求对数据安全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如隐私计算、风险评估),考核其能力(如在研标准《数据安全从业人员能力建设指南》),确保其具备履职能力。
四、数据安全测评和认证标准:效果的验证
该层级聚焦数据安全防护效果的评估,通过“测评+认证”机制,确保技术与管理要求落地见效,主要包括三类:
-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
- 方法与工具:要求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如FAIR模型)评估数据安全风险,使用工具(如漏洞扫描器、渗透测试工具)识别风险点(如GB/T 45577-2025《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实施指引:要求明确风险评估的“范围、流程、报告”要求,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反映企业数据安全状况(如TC260-PG-20231A《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 网络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指引》)。
2. 数据安全能力评价:
- 成熟度模型:要求采用“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DSMM)”评估企业数据安全管理水平(如GB/T 37988-2019《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分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定义级、管理级、优化级”五个等级;
- 评价指标:要求明确“组织管理、技术防护、运营流程”等指标,量化评估企业数据安全能力(如GB/T 37988-2019)。
3. 数据安全评估机构:
- 能力要求:要求评估机构具备“技术能力、人员能力、管理制度”等条件,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权威性(如GB/T 45389-2025《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评估机构能力要求》);
- 监督管理:要求对评估机构进行监督(如定期检查、投诉处理),防止评估结果造假(如GB/T 45389-2025)。
五、产品和服务数据安全标准:特定场景的适配
该层级聚焦数据服务与产品的数据安全,针对“大数据服务、数据库、网络平台”等特定产品与服务,明确其数据安全要求,主要包括:
- 数据服务安全:
- 大数据服务:要求大数据服务提供者(如阿里云、腾讯云)对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共享等环节进行安全管控,确保服务安全(如GB/T 35274-2023《信息安全技术 大数据服务安全能力要求》);
- 金融信息服务:要求金融信息服务提供者(如银行、证券)对客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访问控制,防止数据泄露(如GB/T 36618-2018《信息安全技术 金融信息服务安全规范》)。
2. 电子产品数据安全:
- 信息清除:要求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在生产、维修、报废时,对存储的个人信息进行安全清除(如GB/T 31500-2024《信息安全技术 网站数据恢复产品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防止数据恢复;
- 设备安全:要求电子产品具备“防篡改、防盗窃”功能(如在研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存储介质数据恢复服务安全规范》),确保设备中的数据安全。
3. 网络平台服务数据安全:
- 即时通信:要求即时通信服务提供者(如微信、QQ)对用户聊天记录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泄露(如GB/T 42012-2022《信息安全技术 即时通信服务数据安全要求》);
- 快递物流:要求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如顺丰、京东)对用户快递信息(如地址、电话)进行脱敏处理,防止滥用(如GB/T 42013-2022《信息安全技术 快递物流服务数据安全要求》)。
六、行业与应用数据安全标准:场景化的落地
该层级聚焦重点行业与新技术应用的数据安全,针对“政务、卫生健康、电信、汽车”等行业及“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技术,制定适配其场景的数据安全标准,主要包括:
- 行业领域数据安全:
- 政务:要求政务数据共享过程中,数据提供方(如政府部门)承担“提供前安全管理责任”,数据接收方(如其他政府部门)承担“接收后安全管理责任”(如GB/T 45396-2025《信息安全技术 公共数据开放安全要求》);
- 卫生健康:要求健康医疗数据(如电子病历、基因数据)进行加密存储、访问控制,防止泄露(如GB/T 39725-2020《信息安全技术 健康医疗数据安全指南》);
- 电信:要求电信领域数据(如用户通话记录、短信记录)进行加密传输、存储,防止泄露(如GB/T 42447-2023《信息安全技术 电信领域数据安全指南》);
- 汽车:要求汽车采集数据(如车外画面、位置信息)进行加密存储、传输,防止泄露(如GB/T 41871-2022《信息安全技术 汽车数据处理安全要求》)。
2. 新技术应用数据安全:
- 人工智能: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预训练数据(如文本、图像)进行合规采集(如获得授权)、脱敏处理(如替换敏感信息),防止侵犯隐私(如GB/T 45652-2025《信息安全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训练和优化训练数据安全规范》);
- 无人机:要求无人机采集数据(如航拍画面、位置信息)进行加密存储、传输,防止泄露(如在研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无人机数据安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