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人形机器人并非必要”

“人形机器人并非必要”

作者头像
机器人网
发布2018-04-13 13:56:37
6650
发布2018-04-13 13:56:37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机器人网机器人网

IEEE于2014年10月在东京举办了媒体研讨会,邀请2014年6月获得“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奖”(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AWARD)的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广濑茂男发表了演讲。 此次的演讲题目是“今后的机器人开发方向”。广濑在演讲中介绍了他自己开发的多款机器人,并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对最近的人形机器人的开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广濑长期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的教授,是开发过蛇型机器人、管道检查机器人、地雷清除机器人、四足行走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的著名机器人专家。 在双足行走等人形机器人(Humanoid)开发十分盛行的日本,广濑并未拘泥于人形机器人,而是将目标缩小至最低限度,研发出了针对各种用途形态最适合的机器人。 广濑认为“未来的机器人不会是人形机器人”,他根据自己的看法,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1)从技术上来说,人形机器人等复杂机器人的开发和制造都很困难;(2)人形未必是最佳形态;(3)还需要考虑除了机器人以外的其他设备及装置的进步。 关于(1),广濑说道:“这样说的原因是,要想让机器人担任人类的工作,必须要有触觉及视觉等高级传感器、动力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目前的机械、电子部件及计算机技术组合起来,很难实现(有用的)人形机器人。” 广濑说,“一提起机器人,很多人都会认为其进步速度像计算机一样快”。但是,机器人由硬件(机械及电气系统)和软件构成。硬件“不会发生巨大变化。拿(作为机器人的致动器的)电动机来说,最近10年并没有取得多大进步”。 关于(2),虽然开发产品时从生物获得灵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广濑认为,“不一定非要保持其原型。应该在改变形态的同时使其发展进步”。虽然飞机的发明受到了鸟类的启发,但并没有保持鸟类的形态,机器人也是一样,不一定非要模仿人类,应该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适合的形状。 关于(3),一些人形机器人研究人员认为,“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与人共存的机器人,有时要使用根据人类的特点制作的工具或装置,因此人形机器人更为合适”,广濑对这种观点作出了反驳。 例如,就算想用人形机器人来代替车站的人工检票工作,但随着自动检票机的问世,这一需求变得没有必要。与人形机器人代替人类用搓衣板洗衣服,或者用扫帚打扫卫生相比,洗衣机及机器人吸尘器的效率更高。再拿汽车驾驶来说,与人形机器人坐在驾驶座上开车相比,开发自动驾驶的汽车是更为合理的做法。 也就是说,与直接以人形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相比,使人类周围的设备及装置更加智能化、并实现专用机器人化的做法更为合理。广濑表示,“当人形机器人达到完成的程度时,其他设备应该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设想作为现在的工具来开发人形机器人的话,等到开发出来也就过时了。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大赛“机器人挑战赛”(Robotics Challenge),因谷歌收购的人形机器人风险企业SCHAFT的参赛而备受关注,但广濑却对该挑战赛提出了质疑。 “设置的比赛题目并不合适。在受灾现场,真的有必要让人形机器人驾驶市售的汽车,或是使用人类使用的工具吗?”不过,广濑还补充说,“每隔10年左右就制造一次人形机器人,并确认其关键技术有多大的进步,这从机器人工程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广濑对人形机器人的批评并没有到此为止。对于软银机器人公司预定2015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Pepper”,他表示,“售价只有20万日元确实很了不起,但这款机器人太大,放在家里不合适。也许会像以前曾经流行过的一种玩具一样,在短暂的热潮过后就会被人们彻底遗忘”。 广濑还说道:“人形机器人研究人员总是说人形机器人容易与人类沟通,但像电话和电子邮件一样,只有语音或文字,人类一样能(和机器人)交流。” 关于今后的机器人开发方向,广濑指出,除了工厂使用的工业机器人以外,“辅助人工作业而非代替人工作业的机器人更受期待”。 广濑列举了在农业领域辅助进行多种作业的拖拉机型移动机器人、渔业及林业等的辅助机器人、人类穿在身上辅助进行作业的机器人、社会基础设施检查维护机器人等。 基础设施检查维护机器人目前正在由风险企业推进业务化。广濑于2004年创办了从事机器人开发的风险企业Hibot,与日本关西电力等公司共同开发出了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检查机器人“Expliner”。 以前,超高压架空输电线都是由工作人员利用双筒望远镜从地面或直升机上进行目视检查,或者爬到电线上去检查。爬到电线上检查时必须停止送电,这会影响到电力供应。 Expliner可以悬吊在电线上自动行走,检查电线的表面情况及粗细等。还能利用基于平衡锤的机构,越过电线上的绝缘子等障碍物。 Hibot于2014年1月与日立High-Tech Fine Systems公司达成了共同开发、制造并销售该机器人的合作协议,强化了在日本国内外的销售及业务化体制。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4-11-1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机器人网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