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人类文明的所有成就,都源于这五次相遇

人类文明的所有成就,都源于这五次相遇

作者头像
鹅老师
发布2020-06-10 11:17:14
5610
发布2020-06-10 11:17:14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腾讯教育黑板报

这是一部你应该知道的教育科技史。

人类文明的所有成就,都源于这几次相遇。

在一列超过300公里时速向前奔驰的火车上,年轻人打开电脑,和其它来自全球的21位同学上一门叫「金融大数据—基于R语言的案例」的课程。

加拿大老师通过线上点名,均匀分布的概率计算,保证了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课堂教学,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同语种的小组讨论通过语音识别和翻译技术同传;一个小时的思考、小组讨论,编程操作在线上教室里一气呵成。

教学过程与线下几无差异,这22位学生在暑假期间,以零迟到、零缺勤、零早退的优异表现、顺利完成了一门高难度的学分课程。

如果孔子来到2019年,恐怕也会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所瞠目,感慨如果自己身处这个时代,教出的学生远远不止于颜回、子路这么几个出类拔萃的人才,而“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理想将会全球覆盖。

今天的教育技术,不断自我迭代,不断降低成本,这让知识用前所未有的速度裂变、进化与传播,抵达到那些被遗忘的教育边缘地带;科技正在逐步地解决贫困和文化隔阂带来的教育缺失问题,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让个体发展诉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取得这些成就,我们仅仅花掉了不到500年的时间,相比人类25万年的进化历程,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一瞬。

今天,我们看到教育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却鲜有人会深究,是什么给教育带来了改变?

01

印刷术,打破了思想盲盒

时间回到1835年的夏天,欧洲一个叫距特斯洛的不知名的乡下,有一个创业者推着小车挨家挨户的卖《圣经》,这个小贩叫卡尔·贝塔斯曼(Carl Bertelsmann)。他走街串巷,靠卖神学书发家,他所创办的「贝塔斯曼」在170多年后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为家族换来取之不竭的金矿。

如果有获奖感言,贝塔斯曼家族的领导者应该会手捧金杯,热泪盈眶地致谢1455年的古腾堡,感谢欧洲大规模使用印刷术的原点,让教会一直垄断的神学教育读物《圣经》流入普通民众的手里。要知道,在此之前,作为一个镇子上只有一本的信仰教科书,它的价格足可以买下半个镇子。

印刷术的出现,无疑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最大的一次作用力。它让精英阶层、或者说统治阶层所拥有的绝对权威走下了神坛,知识变成了一种人人可得的东西。从此,各国走出了教会笼罩下的思想盲盒时代。

在贝塔斯曼先生开始为自己的出版帝国搬砖的时候,英国人正在美洲大陆上建立全球最发达的信息网—波士顿邮政系统。除了寄信,他们还把学习的教材寄到边远地区,帮助学生寄信给老师和同学,答疑解惑、建立友情。

换成今天的语境,邮政时代的教育可以称之为「离线版」一对一。

在之后的150年里,从美国的佛罗里达到中国山西平遥乡村,都有学生在用这种模式学习,它被称为「函授」。每年有近千万人通过函授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有一家日本公司依靠邮寄系统,把一本叫“巧虎”的幼儿读物卖到200万中国新生儿家庭。

02

无线电到互联网的知识盛宴

邮件系统繁荣了150年,渐渐被新的传播技术取代,从故事的主线上退场。1897年,意大利人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在伦敦成了了「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

无线电的发明为传播再次提速,引起了教育界新一轮探索。但这一轮尝试并未取得成功,然后,一个叫「电视」的东西出现了。

电视曾被寄予厚望。大发明家爱迪生甚至断言,「电视教育会取代美国大部分教科书,并将改变美国的教育制度。」美国成立了国家公众广播电台(PBS)。这个电视台因为1968年制作的一个电视教育节目而红到今天,它就是《芝麻街》。

电视技术解决了学习者对正确及适时的学习辅助的需求,以及“趣味性”。不过真相并非全部如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播电视大学都在播放枯燥乏味的电视讲座。

当全世界沉浸于教育模式的惯性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互联网教育来了。

2011 年塞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 Thrun)和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公开了他们在斯坦福大学讲授的课程「人工智能导论」。几个月后,这个在线班级的注册人数从5.8万猛增到16万。同年年底,吴恩达(Andrew Ng)教授在Coursera学习平台上发布了课程「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收到了全球超过10万份的报名申请。

MOOC到双师课堂,各领风骚一时。只要愿意,我们可以端坐在家里享受这场知识的盛宴。而远在中国甘肃贫困山区的孩子,在2018年也能通过教室的电子白板,上一堂北京名校老师讲授的语文课。

传播技术,正在让教育变得更趋近公平。

03

科技预见教育的未来

爱迪生「电视颠覆教育体系」的预言没有成真,教科书还是课堂的主角,美国的教育制度还跟几十年前一样。给教育带来深层变化的,反而是新的照明技术,也就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电流转化成为光,延长了「白天」的长度,即更多工作的时间。今天的英国人平均消费的人工照明,大致相当于1750年的40000倍。在廉价的电力下,我们只要想,就可以随心所欲、黑白颠倒的生活。这一切对于教育的意义重大,因为「时间是关键」

更多的光照,意味着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阅读和学习。有一张著名的伪真相照片可能每个人都看过,它叫做「凌晨4点哈佛的图书馆」,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里,是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而个体有了更多的知识和阅读积累,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沉淀和创造。教育科学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教育科学的开端并没有明确时间点,它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隐身在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之中。2000年前孔子就使用了很多今天看来很新锐的「教学法」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但直到近200年,瑞士人皮亚杰(Jean Piaget)把弗洛伊德那种随意的临床观察变成有迹可循、系统化的「关键探究法」之后,在“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教育才开始走向科学。

教育科学发展的同时,教育科技也在面对挑战。从印刷术到无线电,再到互联网,传播技术撒下教育规模化的种子。但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难堪的事实,信息的爆炸并没有带来教育革命,反而引起了信息过载问题。

当著名读书人樊登体验美国高中课堂,打开google找资料的时候,美国老师阻止了他,并对他说,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不能使用google,因为不确信的资料会指向一个错误的答案。「要用Wikipedia」,老师说。Wikipedia是人类迄今所拥有的最大的多语种超级知识库。

同时代,搜索技术、云存储实现了快速资料查询、课件共享,作业批改机器人与快速组卷,甚至有人通过碎片化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后答疑。技术在以各种方式改变教育的效率,而教育效率的提升,意味着释放出老师的时间。

记得吗?时间是关键。

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做教学研究、开发新的教学法,深入了解学生,甚至有更多的时间调整心情,更饱满愉悦地面对日复一日曾经无比枯燥的教学活动。

另一种效率的提升,是为不同的学习能力者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时长。

2004年,对冲基金分析师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用雅虎电子画画笔记本远程教他在新奥尔良市的表妹数学。作为MIT的理工学霸,数学概念讲解得轻松易懂。表妹也很高兴,用15分钟就搞清了那些复杂的三角函数。

可汗的在线课程,让人们开始第一次质疑传统教育模式的「不二真理」,比尔·盖茨2010年看到可汗学院的视频,也惊讶于12分钟让孩子融会贯通的知识点视频的高效性。他对萨尔曼·可汗说,「我认为你预见了教育的未来。」

今天加州的学校已经在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模式传授知识,学生先在家看「可汗学院」的视频,然后使用课堂时间由老师完成答疑,这种模式大幅度提升了教学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每一个科技的创新,都将为教育科学带来新的可能。

04

社交网络之上,教育破壁生长

信息技术传递两样事物,一样是信息,一样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通常把传递信息的时代定义为信息时代,把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归为社交时代。

2011年1月21日,一个叫微信(WeChat)的产品上线了。它以一种更便捷的方式快速搭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条,并进而形成社交网络。

基于微信,社群学习开始变成了一种流行,大量「社交型」教育产品迅速生长起来。打卡APP是其中有意思的一个代表,无论是「得到」的知识付费还是健身APP「KEEP」,他们在用社交与培养人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其获得“坚持”的恒毅力。

从樊登读书会、罗辑思维,到李善友的混沌大学,知识付费在高度发达的社交网络载体上,几年间就长成了一个新的教育物种。

人们开始明白,教育不仅仅在传递信息,也是一场「社交」运动。「复制粘贴」仅可将事实性知识停留在记忆层级,情感才是教育的「血液」。信息传播的在线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就算是把教室搬上网络,教育依然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的传递。

于是,2013年一群头顶光环的教育家在美国创造了一所叫Minerva的新型大学,帮助学生在线完成四年高质量的本科学习;2014年,中国教育的创变者也推出了一款以学习社交为核心的在线产品ClassIn,致力于「Empower Education Online」。

在技术的不断自我突破下,教育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把教室搬进了世界各地。一所所没有围墙的的学校建立,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者社交,让教育变成「虚构中的真实」。密集的研究、讨论、交流,线上教学互动体验开始完成线下课堂的超越。

05

疯狂畅想,人工智能或将“终结”教育

马特·里德利说,自然选择是一种保守的力量,它不是要改变物种,而是为了延续。人的探索则不同,带着突变的不稳定性,把人类发展的进程送向一条偶然的道路。

知名物理学家霍金生前曾预言:未来人工智能也许会是人类的终结者。

2019年7月18日,钢铁侠马斯克向全人类宣布了他秘密研发的脑机接口项目Neuralink。通过向人脑直接接入芯片,他已经帮助了一名病人通过意识简单操作电脑上的信号。

这让很多人认为霍金的预言即将成真,这个貌似只是在帮助人类疗愈脑神经疾病的Nerualink,未来可能会变成婴儿出生必备的内置芯片,帮助人类一步完成迄今为止所有的基础认知学习。

假如疯狂地畅想未来,人类都可以在自己的大脑中“下载“知识,成为一个比爱因斯坦更加伟大的科学家或比梵高更加天才的艺术家,或者两者皆有。

印刷术让普通人都能读到《圣经》,从而直接与上帝的精神沟通,而Neuralink的出现,却让人人都要成为上帝。

我们无法描绘那一时刻,那或许就是教育的终结,亦或许教育又重新回到伦理学的范畴。

今天的教育学,已经完成教育科学和教育科技「左右脑」的汇合,「左脑」代表理性与逻辑思维的教育科技,「右脑」代表感性与艺术思维的教育科学。并且,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兼容两者的新的学科领域:认知心理学及脑科学。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学科进入教育学衍生的范畴。

06

教育MEET科技,爆发生长力

教育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它的复杂性。

它曾经是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相互影响的产物。经济发展改变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重新建立秩序模型以及道德伦理。

在多重作用力之下,延续了几十年的德国线下课堂被诟病,新教育理论不断迭代,从建构理论、圆桌教学到PBL的创新,人们对于自身能力边界的探索从未停止。

教育科技,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到人工智能和5G带来更多想象,人类过去数千年积累的知识在网络时代数字化的载体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的裂变、生长,并被我们吸收、内化,变成创造更好世界的力量。

一切也许不完美,MOOC所假想的顶级知识拥有者的降维覆盖并未实现;在线教育上一轮的烈火燃过,留下一地失败案例;今天的教育,大部分还是在课堂里发生,依然是老师与学生在对话。

但对于未来,我们是乐观的。美好的教育技术,拥有时间的力量,但也需要用时间培养。

科技的进程,一路不断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光芒虽小,却蕴含能量。我们无法预测每一点光亮闪过,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但随着人们对于教育理解的深入,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技术性突破,都可能成为教育的下一个折点。


首届MEET(Modern Education Empowered by Technology)教育科技创新峰会,让现代教育与未来科技正面碰撞,在一点点能量聚变中,看见教育的未来。

12月4日,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邀你一起洞见教育科技的未来!

扫描下方二维码小程序,报名首届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

“在看”我的你真好看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12-0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腾讯教育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Cloud Object Storage,COS)是由腾讯云推出的无目录层次结构、无数据格式限制,可容纳海量数据且支持 HTTP/HTTPS 协议访问的分布式存储服务。腾讯云 COS 的存储桶空间无容量上限,无需分区管理,适用于 CDN 数据分发、数据万象处理或大数据计算与分析的数据湖等多种场景。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