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一般方法(以DSSM为例)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一般方法(以DSSM为例)

作者头像
机器学习AI算法工程
发布2020-09-04 10:17:14
2.2K0
发布2020-09-04 10:17:14
举报

本文主要用于记录DSSM模型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及分析、处理经验。先统领性地提出深度学习模型训练过程的一般思路和要点,再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全文问题和解决方案尽可能具备通用性,同样适用于一般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要素概图

补充:目标函数一般包含经验风险(损失函数或代价函数)和结构风险(正则化项),此处仅指损失函数。

训练深度学习模型,主要需要考虑四个方面(受限于当前认知水平,仅总结了四个方面),分别是:

  1. 数据处理,包含数据清洗和分布;
  2. 模型结构,包括网络层结构设计和一些细节处理,前者主要有输入层设计和隐层设计(输出层设计划分至目标函数),后者主要有初始化、正则化和激活函数;
  3. 目标函数设计,包含目标的意义和难度,前者决定了模型的学习方向,后者影响对模型能否收敛影响很大;
  4. 模型的复杂性,主要包括模型结构复杂性(量化表现是参数数量)和数据复杂性(数据规模与数据本身的特性)。

问题与处理

  • 负样本采集方式过简

最初为了迅速跑通模型,对DSSM-LSTM做了简单的复现,此时的负样本并未采用随机负采样,而是统一选取了负样本空间的前n个(此部分工作已有人完成,我随后接手)。

实际使用模型时,负样本数量远多于正样本,而模型训练时只使用了固定的几类负样本,间接造成正样本多于负样本,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了使模型尽可能多地学到负样本特征,采用随机负采样为正样本配平负样,初期正负样本1:4。

由此引发了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模型无法收敛。

  • 模型不能收敛

使用随机负采样将负样本变得丰富,本是正常操作,却由此导致模型不能收敛(loss大多只在前三个epoch有明显下降,最终loss与最初相比下降幅度不足1/4),实在是不应该,这只能说明模型设计本身存在问题。

模型无法收敛,排除梯度问题以外,通常是问题或目标的复杂性超过了模型的学习能力,数据杂乱、数据复杂、模型结构复杂、损失函数“太难”等。

最初并没有这些经验,先是调整了batch_size和学习率,这仅仅改变了loss的绝对大小,并未改变loss居高不下的问题。随后更改了网络层神经元数量、梯度优化器,也尝试加入激活函数tanh,几乎没有效果。

在此过程中注意到另一个问题——batch_loss变化幅度大,即便在最初三个能下降的epoch中,batch_loss震荡也很厉害。

  • loss震荡幅度大

正常情况下,每个epoch中batch_loss是逐渐减小的,若loss较大且反复震荡,则会导致模型无法收敛,若loss很小,震荡则是趋于收敛的表现。

batch_loss较大,并且震荡,说明数据分布不均匀,经过检查发现数据是和标准问题对应的,比如前50个问题对应问题A,51-110问题对应问题B,其分布具有特定性而非随机性。

因此,每个batch包含的数据差别较大,以batch论,这些batch已经“不算一个数据集”了。解决方法就是随机打乱数据,使其分布没有“特点”,batch之间越接近,数据分布越好。

调整数据分布后,batch_loss相对稳定,loss有了进一步下降,与最初loss相比,最终loss约下降1/3(这是远远不够的,loss下降90%才可初步体现模型效果,至少下降95%才能有较好表现)。

  • 续模型不能收敛

当数据和模型结构无法影响模型收敛性之后,只好试图修改目标函数。修改前,计算loss之前使用softmax函数对输出做了归一化,模型的学习目标由query与正样本的相似度接近1变成了对应的softmax输出接近1。

为了对softmax的输出有直观的认识,模拟了几组数据:

从softmax(a)和softmax(b)可以看出原本巨大的输入差异,在输出层被缩小了,在b中0.9远大于0.01,对应的输出分别为0.37和0.15,差异没有那么大,在a中,0.6也远大于0.05,对应的输出分别为0.29和0.19,差异也没有那么大。

d与b、c相比可以看出最后一个维在整体数据中占比都是90%,但是随着维度的增加,其输出在逐渐下降。

这反映了softmax的两个特性:

其一,缩小原本数据之间的大小差异;

其二,随着维度的增加优势输入(在整体数据中占比较大)的输出会削弱,即输出逐渐下降。

由数据b、c和d可以看出,最后一维这种占比90%的绝对优势维度,其输出也不会达到0.9,且随着维度的增加其值越来越小。因此以某一维度的softmax输出逼近1为学习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即损失函数的学习目标太难。

由此,以0.4作为softmax输出的学习目标,间接达到softmax的输入值大于0.9,即query与正样本的相似度大于0.9。更改损失函数后,模型loss迅速下降,终于可以正常训练。

  • 模型差异较大

模型调试阶段,一直以A语料为训练数据,以Top10的语义召回率R为评价指标,随着参数调优,R从0.6逐渐上升,一度达到0.91,由此确定了模型的最佳参数。使用最佳参数配置训练了B语料的模型,R只达到了0.76,同样的配置使用C语料训练模型,R只有0.61。处理同样的任务,

A、B、C语料来自于同样的场景,在模型结果上差距较大,这基本不是模型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数据的问题。在这种假设下,对三种语料的特点做了对比分析。

注):data_size数据集大小,ques_types多分类总类别,quiz<=3,数据量不超过3的类别比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一条基本规律:数据规模越小,数据类别越多的语料训练出来的模型效果越差。数据规模小说明数据不充分,这对于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来说确实不利,数据类别多说明数据特性复杂,会增大模型训练的难度。

此外,在C语料中76%类别的问题对应的样本不超过3条, 在B语料中13%类别的问题对应的样本不超过3条,在A语料中仅有8%类别的问题对应的样本不超过3条 ,这表明C语料不仅在整体数据上不充分,在单个类别上更加缺少数据。B语料类别虽然与C接近,但其数据规模相对充分,因此模型训练效果比C的好;同时,B语料规模与A语料接近,但其类别远多于A,因此其模型训练效果不如A。

总之,对于多文本分类问题,语料规模越大,单个类别样本越充足,其模型训练效果越好。

  • 语料模型的微调

上文已分析了机票模型表现差的原因,即数据不充分、特性复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了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

数据就是这个情况,难以改变,目标函数也已被证实有效,无需大的变动,剩下的唯有调整模型结构了和一些超参数了。考虑到数据规模小,相应的应该减少模型参数(模型结构调整),于是从输入层和隐层两个角度对其神经元数量做了削减。

结果表明,输入层神经元减少不仅无益于模型性能提升,反而下降了。这主要是因为,输入层负责将文本转为语义向量对其进行语义表征,而维度降低也意味着表征能力下降,所以不利于模型学习。

而对隐层神经元数量的减小则进一步加快了模型的收敛,并且使模型性能有了一定提升,最终将C语料训练的模型的语义召回率从0.61提升至0.7。此后,再怎么调整模型语义召回率也难以超越0.7。

所以,数据不好是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硬伤,虽然可以在算法设计层面进行一定优化,但这种优化是有限的,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提升数据质量。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09-0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机器学习AI算法工程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问题与处理
相关产品与服务
批量计算
批量计算(BatchCompute,Batch)是为有大数据计算业务的企业、科研单位等提供高性价比且易用的计算服务。批量计算 Batch 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批处理规模,智能地管理作业和调动其所需的最佳资源。有了 Batch 的帮助,您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如何分析和处理数据结果上。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