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手把手搭建一个【卷积神经网络】

手把手搭建一个【卷积神经网络】

原创
作者头像
一颗小树x
修改2021-05-12 18:11:56
1.2K0
修改2021-05-12 18:11:56
举报

前言

本文介绍卷积神经网络的入门案例,通过搭建和训练一个模型,来对10种常见的物体进行识别分类;使用到CIFAR10数据集,它包含10 类,即:“飞机”,“汽车”,“鸟”,“猫”,“鹿”, “狗”,“青蛙”,“马”,“船”,“卡车” ;共 60000 张彩色图片;通过搭建和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图像进行分类,能识别出图像是“汽车”,或“鸟”,还是其它。

思路流程

  1. 导入 CIFAR10 数据集
  2. 探索集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
  3. 构建模型(搭建神经网络结构、编译模型)
  4. 训练模型(把数据输入模型、评估准确性、作出预测、验证预测)
  5. 使用训练好的模型

一、导入 CIFAR10 数据集

使用到CIFAR10数据集,它包含10 类,即:“飞机”,“汽车”,“鸟”,“猫”,“鹿”, “狗”,“青蛙”,“马”,“船”,“卡车” ;共 60000 张彩色图片;

此数据集中 50000 个样例被作为训练集(每张图片对于一个标签),剩余 10000 个样例作为测试集(每张图片也对于一个标签)。类别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重叠的部分。使用以下代码完成数据集导入:

(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datasets.cifar10.load_data()

二、探索集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

将测试集的前 30 张图片和类名打印出来

class_names = ['airplane', 'automobile', 'bird', 'cat', 'deer',
               'dog', 'frog', 'horse', 'ship', 'truck']

plt.figure(figsize=(10,10))
for i in range(30):
    plt.subplot(5,6,i+1)
    plt.xticks([])
    plt.yticks([])
    plt.grid(False)
    plt.imshow(train_images[i], cmap=plt.cm.binary)
    # 由于 CIFAR 的标签是 array, 因此需要额外的索引(index)。
    plt.xlabel(class_names[train_labels[i][0]])
plt.show()

打印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数据集预处理

下面进行数据集预处理,将像素的值标准化至0到1的区间内:

# 将像素的值标准化至0到1的区间内。
train_images, test_images = train_images / 255.0, test_images / 255.0

为什么是除以255呢?由于图片的像素范围是0~255,我们把它变成0~1的范围,于是每张图像(训练集、测试集)都除以255。

三、构建模型

常见卷积神经网络(CNN),主要由几个 卷积层Conv2D 和 池化层MaxPooling2D 层组成。卷积层池化层的叠加实现对输入数据的特征提取,最后连接全连接层实现分类。

1)特征提取——卷积层池化层

CNN 的输入是张量 (Tensor) 形式的 (image_height, image_width, color_channels),包含了图像高度、宽度及颜色信息。通常图像使用 RGB 色彩模式,color_channels(R,G,B) 分别对应 RGB 的三个颜色通道,即:image_height 和 image_width 根据图像的像素高度、宽度决定;color_channels是3,对应RGB的3通道。

CIFAR 数据集中的图片,形状是 (32, 32, 3),我们可以在声明第一层时将形状赋值给参数 input_shape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Conv2D(32,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32, 32, 3)))
model.add(layers.MaxPooling2D((2, 2)))
model.add(layers.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MaxPooling2D((2, 2)))
model.add(layers.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查看一下网络模型:tf.keras.utils.plot_model(model)

在上面的模型种每个 Conv2D 和 MaxPooling2D 层的输出都是一个三维的张量 (Tensor),其形状描述了 (height, width, channels)。越深的层中,宽度和高度都会收缩。

2)实现分类——全连接层

Dense 层等同于全连接 (Full Connected) 层,通过上面的卷积层和池化层,我们已经提取到图像的特征了,下面通过搭建Dense 层实现分类。

Dense 层的输入为向量(一维),但前面层的输出是3维的张量 (Tensor) 即:(4, 4, 64)。因此您需要将三维张量展开 (Flatten) 到1维,之后再传入一个或多个 Dense 层。

model.add(layers.Flatten())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10))

CIFAR 数据集有 10 个类,因此您最终的 Dense 层需要 10 个输出及一个 softmax 激活函数。

查看完整的 CNN 结构:tf.keras.utils.plot_model(model)

或者用这样方式看看:model.summary()

可以看出,在被传入两个 Dense 层之前,通过Flatten层处理后,形状为 (4, 4, 64) 的输出被展平成了形状为 (1024) 的向量。

3)编译模型

主要是为模型选择损失函数loss、优化器 optimizer、衡量指标metrics(通常用准确度accuracy 来衡量的)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tf.keras.losses.SparseCategoricalCrossentropy(from_logits=True),
              metrics=['accuracy'])

四、训练模型

这里我们输入准备好的训练集数据(包括图像、对应的标签),测试集的数据(包括图像、对应的标签),模型一共训练10次

history = model.fit(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epochs=10, 
                    validation_data=(test_images, test_labels))

下图是训练过程的截图:

通常loss越小越好,对了解释下什么是loss;简单来说是 模型预测值 和 真实值 的相差的值,反映模型预测的结果和真实值的相差程度;

通常准确度accuracy 越高,模型效果越好。

评估模型

plt.plot(history.history['accuracy'], label='accuracy')
plt.plot(history.history['val_accuracy'], label = 'val_accuracy')
plt.xlabel('Epoch')
plt.ylabel('Accuracy')
plt.ylim([0.5, 1])
plt.legend(loc='lower right')
plt.show()

test_loss, test_acc = model.evaluate(test_images,  test_labels, verbose=2)
print("测试集的准确度", test_acc)

看看效果:

五、使用模型

通常使用 model.predict( ) 函数进行预测。

完成代码: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keras import datasets, layers, model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导入 CIFAR10 数据集
(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datasets.cifar10.load_data()

# 将测试集的前 30 张图片和类名打印出来
class_names = ['airplane', 'automobile', 'bird', 'cat', 'deer',
               'dog', 'frog', 'horse', 'ship', 'truck']

plt.figure(figsize=(10,10))
for i in range(30):
    plt.subplot(5,6,i+1)
    plt.xticks([])
    plt.yticks([])
    plt.grid(False)
    plt.imshow(train_images[i], cmap=plt.cm.binary)
    # 由于 CIFAR 的标签是 array, 因此需要额外的索引(index)。
    plt.xlabel(class_names[train_labels[i][0]])
plt.show()

# 下面进行数据集预处理,将像素的值标准化至0到1的区间内:
train_images, test_images = train_images / 255.0, test_images / 255.0

# 构建模型
# 1)特征提取——卷积层与池化层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Conv2D(32,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32, 32, 3)))
model.add(layers.MaxPooling2D((2, 2)))
model.add(layers.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MaxPooling2D((2, 2)))
model.add(layers.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 2)实现分类——全连接层
model.add(layers.Flatten())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10))
# 3)编译模型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tf.keras.losses.SparseCategoricalCrossentropy(from_logits=True),
              metrics=['accuracy'])

# 训练模型
history = model.fit(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epochs=10, 
                    validation_data=(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评估模型
plt.plot(history.history['accuracy'], label='accuracy')
plt.plot(history.history['val_accuracy'], label = 'val_accuracy')
plt.xlabel('Epoch')
plt.ylabel('Accuracy')
plt.ylim([0.5, 1])
plt.legend(loc='lower right')
plt.show()

test_loss, test_acc = model.evaluate(test_images,  test_labels, verbose=2)
print("测试集的准确度", test_acc)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前言
  • 思路流程
    • 一、导入 CIFAR10 数据集
      • 二、探索集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
        • 三、构建模型
          • 四、训练模型
            • 五、使用模型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