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一场会议,两场棋局,三门学派,5个阶段带你了解波澜壮阔的人工智能发展史(下)

一场会议,两场棋局,三门学派,5个阶段带你了解波澜壮阔的人工智能发展史(下)

作者头像
用户9861443
发布2024-04-15 12:23:00
670
发布2024-04-15 12:23:0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图灵人工智能图灵人工智能

1.7五个阶段

回顾完历史,可以看一看现状了。现在的人工智能发展到哪个阶段了?

说现在到哪个阶段,需要知道一共有几个阶段。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概有五个阶段:记忆和计算;感知与认知;分析与推理;发明与创造;具有意识的机器[1]。当然,不同的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图1.9是机器实现人工智能的不同阶段。

1.7.1 记忆和计算

对于机器智能的最低要求就是记忆和计算,也是人工智能实现的第一个阶段。对于人类智能,图1.9的金字塔应该重绘,意识、感知和认知应该作为人类智能金字塔的塔基,毕竟这些是人类的生物本能,而记忆和计算,却需要专门的努力和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个著名的莫拉维克悖论(Moravec's paradox):对于机器来说,困难的问题是易解的,简单的问题是难解的。认出人脸,主动避障,在人类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机器却非常难实现;而计算、记忆,对于人类来说并不容易,机器却很容易做到。

即使最挑剔的人也会认为,在记忆和计算方面,机器已经完全超过人类了。如果大家需要什么知识,首先想到的是去网络搜索一下。大部分人可能就记住4、5个电话号码,计算机能记住多少个?要看有多大的存储空间,理论上,一台普通家用计算机都能够记住全人类所有的电话号码。至于计算,不用说什么超级计算机,就是十几元钱的计算器,在算数方面都碾压人类。

1.7.2 感知和认知

第二个阶段,是感知与认知。这个阶段也是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前沿。

感知,主要表现在对视觉和声音等客观世界信号的感知。视觉包括静态视觉(图像)和动态视觉(视频)。在图像识别方面,计算机已经不输于人类了,事实上在很多测试中,计算机在图像识别方面胜过人类。大家不要觉得识别一个图片很容易,好像几岁小孩都能做到,但是实际上对于计算机来说,识别图像很难。第2章会讲解图像在计算机内部的编码,让电脑从一张图片里面认出都有什么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一个过程。在动态视觉上,就是从视频中认出目标,例如YOLO(You Only Look Once)技术能够对视频流中的对象进行实时检测,也就是说,能够从视频流中识别出目标物体。而SAM模型(Segment Anything Model)可以快速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所有物体,并智能地将其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和板块,用户可以点击其中的任意物品进行单独处理,实现“一键抠图”。

需要感知的信号,除了视觉信号,还有听觉信号。在很多应用中,语音识别是一个入口,比如你可以直接唤醒手机拨打电话、查询天气、购买外卖,或者在家里实现控制灯具、洗衣机、电视等家用电器,“君子动口不动手”,动动嘴就能洗衣服、开关灯、看电视、选节目,想象空间很大。在语音领域,另外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实时翻译,人类语言的巴别塔终于要被人工智能跨越了。

对于语言的理解属于认知方面[2]。一般认为认知比感知要难一些,小孩子能够轻易认出图片的内容,但是翻译一门语言却需要艰难的学习。在对语言理解方面,就目前技术看来,ChatGPT是最接近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工具,它几乎可以回答人类问的所有问题,并且大多数回答都内容准确、逻辑清晰。它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比人类的知识多很多,更重要的是,它还在不断的进化,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一工具的发明,宣布人类进入了奇点(Singularity)时刻。

除了感知和认知之外,还有一些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既比记忆和计算高级,但又不算是发明和创造,例如智能预测。说到智能预测,很多人非常感兴趣,例如预测一下明天股市是涨是跌(事实上,在量化投资领域,确实有很多人在做这件事情)。人工智能技术的预测可远不止预测股票或天气。例如人工智能制药,很多制药公司尝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研发新药;人工智能合成新材料,传统方法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实验室“诞生”一个新材料平均需要10年,从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需要再用20年。而借助人工智能,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周期有望缩短一半以上。在生命科学领域,代表性的工作是蛋白质折叠预测。2020年11月30日举办的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CASP,有“蛋白质奥林匹克竞赛”之称),AlphaFold2击败了其余的参会选手,能够精确地基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的3D结构。其准确性可以与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或X射线晶体学等实验技术解析的3D结构相媲美。科学家Andriy Kryshtafovych在CASP大会上感叹道,“I wasn't sure that I would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this”(这句话完全可以翻译为,我活久见)。进化生物学家Andrei Lupas对于AlphaFold2取得的成果表示,“这将改变医学,这将改变研究,这将改变生物工程,这将改变所有一切。”

“蛋白质折叠”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分子折叠形式,科学界以外很少有人讨论,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多数生物过程都围绕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形状决定了其功能。只有当知道蛋白质如何折叠时,才能知晓蛋白质的作用。如胰岛素如何控制血液中的糖水平以及抗体如何对抗冠状病毒,都由蛋白质的结构来决定。理解蛋白质的折叠方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走进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新纪元。研究蛋白质折叠既重要又困难,人工智能技术对此的帮助难以估量。

1.7.3 分析和推理

人工智能的第三发展阶段是分析与推理,这个是人工智能技术另外一个研究热点。感知阶段是“是什么”阶段,而分析与推理,是解决“为什么”。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组关于学生与体育成绩的数据,数据中包括五个属性,学生姓名、学号、身高、体重、体育成绩。人类很容易知道,学生的姓名和学号对于体育成绩没有影响,但是身高和体重会对体育成绩有影响,这些常识机器并不知道。虽然上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就能够证明《数学原理》书中的若干子命题,中国数学家吴文俊也在“机器自动证明”方面取得了世界级的成果。但是这些都是证明数学定理,数学是逻辑自洽的,机器能够发现其中的逻辑性,而人工智能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存在完整的逻辑链,因此,在这个方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少量的成就,但是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1.7.4 发明和创造

人工智能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发明与创造,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未达到这个水平。但是,已经向这个方向迈进了。人工智能能够看图写出有意境的古诗,能够撰写莎士比亚风格的文章,能够绘出具有梵高风格的图画,但是,这些本质上都是深度学习技术经过大量数据训练的结果,并不是机器有意识的发明或创造。当然并不是说机器不可以看很多资料(数据),而是说机器在阅读了很多资料之后,能够有意识的创造,就像人类所做的那样。如果人工智能到了这一阶段,会不会有一个天才机器人,能够自动发现“相对论”这样的改变人类文明的理论?

如果机器真的能做到这种程度,那这样的人工智能岂不是和人类一样?还不是,因为这时候的机器还没有人类所独有的意识。

1.7.5 意识机器

第五个阶段,具有意识的机器。

有了意识,人工智能就能理解人类,这种理解不止是语言方面,而且需要理解人类的各种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则。理解人类对于机器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我对别人说:“给我倒一杯水。”对方回答:“你没长手啊。”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方的潜台词是什么。这也是人类语言的特点,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但是其实回答了对方;虽然不是问句,但其实很可能是问了一个问题。

狄拉克通过不了图灵测试杨振宁在1997年1月17日香港的“科学工作有没有风格”演讲中(演讲词后来以《美与物理学》为题目公开发表),讲到了狄拉克的一则轶事:狄拉克有次在普林斯顿演讲,在提问阶段,有一个学生说:“狄拉克教授,我没明白那个方程式三是怎么从方程式二演化出来的。”狄拉克没有回答,场面一度陷入尴尬,主持人说:“狄拉克教授,请您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只做了一个陈述,他没有问问题。”人工智能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理解人类社会,以及支配其中的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则。人类很容易理解对话中的潜在含义,即使这种对话看起来驴唇不对马嘴,例如,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平克设计了一段简短对话: 男方:“我要离开你。”女方:“她是谁?” 这个对话很容易理解,如果不理解,是因为你看过的爱情电影或者爱情小说太少了。当然,如果你不理解这个对话,也可能你和狄拉克一样是天才。狄拉克当然一点也不愚蠢,相反,他31岁即获诺贝尔奖,思想深邃,以天才著称。狄拉克从数学角度出发,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超前同时代物理学家很远,很多理论在提出时不被人接受,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狄拉克同时也以言简意赅、沉默寡言著称。所以,“狄拉克通过不了图灵测试”。从这里也看出,图灵测试是一种无法量化的主观标准。图灵测试并不是一个好的标准,无法量化,主观性太强。但是没有图灵测试,人工智能的定义会更加混乱。虽然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定义出来,但是图灵测试依然是衡量人工智能的“金标准”。

在要求对方倒水的事件中,如果对方是个人,这没什么奇怪的,对方不愿意倒水而已;但是如果对方是个机器人,那不得了,机器人知道抗拒,它有自我意识了。

自我意识是一个比较奇妙的存在,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才会想到“缸中之脑”这样的思想实验。我们都认为自己肯定是有意识的,但是没人能说清楚意识是什么。清醒的时候和睡觉的时候,都是同一个躯体,为什么睡着了就没有意识了?意识是一种生命活动吗?可是睡着的时候肯定是有生命活动的。做梦的时候有意识吗?如果说做梦是潜意识,可是连意识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来描述潜意识呢?一个梦游的人有意识吗?这个人的行为是自主可控的吗?梦游的人犯罪了需要伏法吗?

人类的意识是需要依托身体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喝断片了会无意识,被麻醉了会无意识,但是过一段时间身体恢复又会有意识了。但是意识存在于身体的哪个部分呢?看起来是存在于大脑之中,因为一个人经历过换肤、换肾甚至换心手术,这个人还是他自己,但是如果换了大脑,那么这个人可能就不是他自己了。现在主流的神经科学家认为,人们意识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人大脑中的神经细胞的连接不同。如果某一天科技发展了,人类可以更换神经细胞了,那么,如果一个人的神经细胞因为老化或者受损被逐一更换,那么换完之后,这个人还是他自己吗?如果不是的他自己话,那么从更换哪个神经细胞开始,这个人开始不是他自己了;如果这个人还是他自己的话,那么岂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实现永生了?

如果真的有办法设计有意识的机器,那么意识应该算是什么呢?放到哪里了?根据人类的特点,身躯算硬件,意识算软件。同样,机器的意识应该不是硬件,那么就是软件了,软件是很容易进行复制的,假设有这样一个“意识软件”,它被复制到另外一个配置一样的机器上,既然两个机器硬件软件都一样,它们的意识是一样的吗?如果它们的意识是一样的话,那么这就不算意识,毕竟意识都是自我的,但是如果它们的意识不一样的话,软件不过是0、1代码,可以精确复制,一模一样的母本和副本,又怎么会有不一样的意识呢?对于本书这里提出的悖论,人类目前依然没有准备好。

当然,机器如果可以自我复制,那么它们很可能会把自己优秀的地方复制下去,而抛弃自己身上的缺点,这样机器就能进化了。机器的进化速度可要远远超过人类,毕竟,人类的进化要靠自然选择,在进化的时候,人类可没办法指定基因。

如果人工智能技术一直发展下去,会不会达到“奇点时刻”?

1.8Singularity

Singularity,中文译为“奇点”。

奇点这个词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意义,在数学中,奇点指在该点上,某条曲线或某个曲面以无限快的速度变化;在天体物理学中,奇点表示最初宇宙大爆炸时刻的状态。

在人工智能领域,奇点时刻是指机器文明替代人类文明的时刻。

介绍完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也该讲一下人工智能的未来了。

人工智能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答案是:不知道。美国未来学家库兹韦尔于2005年出版《奇点临近》一书,指出人类文明会在2045年被人工智能文明所代替。大家不要觉得库兹韦尔是疯人呓语,他获得过总统勋章,是谷歌公司的高级研究员,历史上他的很多预言都被验证是正确的。而且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线性的(其实是阶梯型的),可人工智能是以指数形式发展的,机器文明的进化速度要远远超过人类文明。

奇点到底是否会来临?答案依然是:不知道。其实即使机器文明没有替代人类文明,但是机器替代人类工作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这种替代和历史不一样之处在于,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是脑力工作,也就是大众认为的“体面的”工作。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了一个关于机器人的三定律:一、不能伤害人;二、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听从人类命令;三、在前两条的基础上,保护自己。这三条规定至今还被认为是机器人应该遵守的。第二条,相当于规定了不能发明杀人机器人(如果有人命令机器人杀人,虽然第二条要求机器人服从,但是因为第二条受制于第一条,所以,这条命令无效)。

机器人三定律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求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机器人伤害人类了吗?那得看如何定义伤害,如果说机器人把谁打伤、杀害,很少听说机器人主动伤害人类。但是机器人打败了卡斯帕罗夫,战胜了李世石,伤害了他们吗?伤害了,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卡斯帕罗夫、李世石在失败后的表现,卡斯帕罗夫赛后怀疑IBM公司作弊了(可是他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李世石1:4输给AlphaGo,只有在唯一的一盘胜利之后才面露喜色,其他场比赛后都神情沉重。有人说他们是专业人士,那机器人伤害普通人了吗?伤害了,无形的伤害。机器人替代了很多人类的工作,引起了失业。马克思说,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了残酷剥削。这种情况工人们会联合起来反抗资本家,这是因为工人有具体反抗对象。但是机器人造成的失业如何反抗?这时候,资本家不是剥削你,只是不雇佣你,反抗对象又是谁呢?那么国家层面立法禁止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行吗?中国禁止了,美国会加大投入,中美都禁止了,欧洲会加大投入。目前国际、国内巨头公司都在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谁也不愿意把这个领域拱手相让,谁也不想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领域落后。但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是一场革命的话,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不是现在。

回顾历史,每次工业革命都给后人带来了巨大红利,但是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是巨大的痛苦。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是:人类生活得更好了,寿命更长了。但是这是站在当下,回顾历史的结果。后来人认为这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了了巨大的好处,这是因为后来人吃到了红利。在工业革命初期,它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因为在任何一次革命的初期,只有少数人能够受益,工业革命的初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当时诅咒它的人比欢呼它的人要多得多。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作坊纷纷破产,很多人从中产阶级沦落到赤贫阶级。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贫富分化严重,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对那时候的生活有清晰的写照,他在小说《双城记》里面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是看完小说,你会发现,“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正是那个时代,世界出现了空前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从此诞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代表。以美国为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大部分美国人的生活变得更差了。按可比价格算,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富豪是洛克菲勒、卡耐基、范德比尔特等人,他们最大共同点就是都出现在那个时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贫富差距十分严重,美国历史上的工人运动不多,但是大多数都出现在那个年代。

我们现在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中。同样,这次受益者也只是少数。中国人整体的失落感并没有那么强,是因为中国太特殊了。信息革命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部分中国人都能够从改革开放中受益。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人都没有从这次工业革命中获益,相反,人们的失落感却日益严重。国外很多人的生活比上世纪80年代更差了,工作的压力更大,工资却很少增长。2016年,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世界震惊、不解,其实这根本就不是意外,这是那些被信息革命、被全球化忘记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用选票反抗。皮凯蒂、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都曾在公开场合评论过这种现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普通工人的工资实际上一直没有任何变化。斯蒂格利茨在2011年的《Vanity Fair》杂志上写道“近几十年来所有的所有增长果实—甚至更多—都被那些顶层人士所瓜分。”

事实可能比这些人说的还严重,请看图1.10。这张图记录了美国从1914年-2019年顶层1%和底层50%的人群税前国民收入占比变化情况。

图1.10中,横轴为年份,纵轴为收入占比,图中较粗的那条曲线(两头高,中间低)为1%富人的收入占比情况,另一条曲线为50%人群收入占比情况,可以看到目前1%的富人收入之和要比50%的底层民众的收入之和还要高很多,少数人掌握了大量财富。如果从收入占比来看,今天的贫富差距已经回到了上世纪20年代左右(但是比那时候要好一点),穷人和富人最平等的年代是上世纪7、8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红利),自那以后,富人的收入占比越来越高,穷人的状况恶化了。也正是从上世纪7、80年代开始,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新的工业革命开始了。

本章的题注来自于卡罗尔的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书中红桃皇后说,必须非常努力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这句话即“红桃皇后定律”,也是“内卷”的最好解释。韩愈也说过: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人工智能这个洪流来临的时候,作为个体,当然有权利无动于衷,人工智能关我什么事?不过无动于衷的结果就是被时代抛弃。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被时代抛弃的那些“打工人”不是手艺不到家,而是因为行业消失了。那么这个问题有解吗?从历史的经验看来,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时间,长期的发展会抹平不同行业的差别。但是,长期有多长呢?凯恩斯说:长远看来,我们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怎么办?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面对可能要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无论什么行业的人,掌握一点人工智能技术,总是好的。“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顺势而为,人工智能目前就在风口上。

在人类文明方面,不知道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什么样,那么在技术方面呢?人工智能的技术会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有没有终极解决方案?答案仍然是:不知道。目前人工智能所引起的广泛关注,是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而来的,在某种意义上,今天很多地方提到人工智能技术,其实说的就是深度学习技术。那么深度学习技术会不会是终极解决方案?不知道,虽然从目前来看,它是最接近的,但不是唯一的,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当初以为不可能的方法,也许正是答案。故此,本书也会介绍不同的技术路线。

图灵测试的论文发表在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这篇论文的最后一句话非常优美,把它放在这里,作为本书正式内容的开始:

We can see only a short distance ahead, but we can see plenty there that needs to be done.

这句话有很多中文翻译,我的理解是这样:

我们能够预见的事情太少了,眼前的事就够我们忙活的了。

本文内容节选自《人工智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由张恩德编著

版权声明

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4-04-09,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图灵人工智能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7五个阶段
    • 1.7.2 感知和认知
      • 1.7.3 分析和推理
        • 1.7.4 发明和创造
          • 1.7.5 意识机器
          • 1.8Singularity
          相关产品与服务
          腾讯云服务器利旧
          云服务器(Cloud Virtual Machine,CVM)提供安全可靠的弹性计算服务。 您可以实时扩展或缩减计算资源,适应变化的业务需求,并只需按实际使用的资源计费。使用 CVM 可以极大降低您的软硬件采购成本,简化 IT 运维工作。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