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心脏骤停,可能是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心脏病发作。很多结构性心肌病(如 ACM,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在尸检时肉眼和显微镜下都没啥太明显特征——怎么诊断?
❝作者提出一个想法: “既然我们能把整张切片数字化,为啥不试试让 AI 来‘看图识病’呢?”
作者用了一套开源工具链,让尸检样本分析从“手动眼瞪”变成“智能测量”:
工具 | 作用 |
---|---|
QuPath | 分割组织、训练像素分类器 |
Cellpose | 识别脂肪细胞(胖乎乎一圈圈) |
R + ggplot2/dplyr | 数据可视化和统计分析 |
Picrosirius Red 染色 | 显示心脏里的胶原(纤维化) |
NanoZoomer 扫描仪 | 把切片变成高清图像 |
🎯 核心任务:把心脏切片中的心肌、胶原(纤维化)和脂肪细胞分别识别出来,分区统计!
❝👩💻 Bonus:整个流程可以批处理!适合做大规模 SCD(猝死)病例分析!
组织区域 | ACM | 控制组 | 差异 |
---|---|---|---|
RV 心肌含量 | ⬇️ | ⬆️ | P = 0.041 ✅ |
LV 纤维含量 | ⬆️ | ⬇️ | P = 0.042 ✅ |
RV脂肪细胞密度 | ⬆️ | ⬇️ | P = 0.048 ✅ |
LV脂肪体积 | ⬇️(细小脂肪) | ⬆️ | P < 0.05 ✅ |
📌 小结:ACM 的心肌组织更稀疏、纤维化严重、脂肪浸润更深,而且脂肪细胞个头变小但数量增加,符合“隐匿性纤维脂肪替代”的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