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EPIC Photonics:集成光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AI光互连领域)

EPIC Photonics:集成光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AI光互连领域)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08-02 12:49:39
发布2025-08-02 12:49:39
451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2025年6月24日至27日,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Integrated Photonics Applications Stage at the Laser World of Photonics”活动,由LASER WORLD OF PHOTONICS主办,联合PhotonDelta、ficonTEC photonics assembly & testing等机构共同开展。

这场会议聚焦集成光子学技术,设置了通信、AI、激光雷达、医疗传感器四大专题环节,邀请全球行业领袖、技术专家及创新企业代表,分享最新技术突破与跨领域应用成果。

一、通信领域:光子集成技术驱动数据中心与网络升级

通信领域的报告围绕数据中心光互连、集成光子学制造与商业化展开,聚焦如何通过光子集成技术突破带宽、功耗与成本瓶颈。

EPIC Photonics:集成光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通信领域)

二、AI领域:共封装光学与光子集成突破算力瓶颈 AI领域的报告围绕共封装光学(CPO)、光子集成制造与测试展开,探索如何通过光子技术解决AI数据中心的带宽、功耗与成本挑战。

① Fraunhofer IZM(Tolga Tekin):《Empowering AI with Photonics Systems: A Path to High Performance》

核心主题:光子系统如何突破AI算力瓶颈,通过共封装光学(CPO)等技术实现高性能、低功耗的AI数据中心互连。

◆ 数据中心与AI的互连瓶颈 - 电互连局限性:芯片/芯粒/核心间互连存在低延迟、高带宽、高密度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基板介质高损耗、反射与阻抗不连续、串扰敏感。

- 光子学解决方案:通过CMOS兼容技术构建3D SiP/SoC中的下一代光子层,利用光的低延迟、高带宽特性突破电互连限制。

◆ 数据中心光互联与CPO演进 - 数据中心趋势: intra-和inter-DC流量呈指数增长,需解决吞吐量、延迟、功耗问题(如25.6T交换机功耗600W,其中1/3用于芯片I/O)。

- CPO(共封装光学)路线图:

2015年:板载光学(OBO) 2020-2032年:2.5D共封装光学

2030-2040年:3D共封装光学(Gen I/II),逐步实现激光器集成、3D堆叠。

- 集成挑战:需解决集成策略(2.5D/3D)、芯片选择、互连技术(光纤-芯片耦合)、热管理、信号完整性、标准化等问题。 ◆ 关键技术与项目 - 异质集成:通过Au-Au键合实现InP与SiPh的高精度对准(1μm→0.5μm),降低耦合损耗,支持 wafer级集成。

- 3D集成:采用TSV(硅通孔)技术,实现光子与电子芯片的3D堆叠,如300mm硅光子中介层与TSV结合,提升密度并降低寄生电容。

◆ 代表性项目

- L3MATRIX:开发128×100G硅光子Tx/Rx矩阵,支持51.2T交换机,采用2D透镜阵列组装,光纤垂直耦合。

- PhoxTroT:全球首个3D封装硅光子中介层,双面集成有源组件,支持Tb/s级光互连。

- MASSTART:支持1.6Tb/s WDM收发器,采用多技术集成(SiPh、III-V、玻璃)。

◆ 下一代交换机需求(204.8Tb/s) - 性能参数:112G LR信号在1英寸封装 trace损耗-5.07dB@56GHz,224Gbps损耗-3.73dB@56GHz,XSR trace最大长度~50mm。

- CPO配置:8个模块(每模块25.6Tb/s)或16个模块(每模块12.8Tb/s),最大宽度23mm,需优化RF路径长度以减少损耗。

◆核心结论

光子系统是AI数据中心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需通过异构集成、标准化封装及跨项目协同(如ALLEGRO、MASSTART)推动CPO规模化应用。

② Jabil(Giorgio Cazzaniga):《Integrated Photonics for AI: a perspective from manufacturing point of view》

核心主题:从制造角度分析共封装光学(CPO)在AI领域的量产挑战与解决方案。

◆ 核心挑战

CPO量产面临成本高(光收发引擎成本占比大)、良率低、装配复杂(如光纤对准需亚微米精度)、规模化生产效率不足等问题。

◆ 技术方案

- 成本结构优化:拆解CPO成本(含晶圆、光纤阵列等BOM成本及封装制造成本),通过标准化模块(如UCIe接口)和垂直整合降低供应链复杂度。

◆ 制造全流程管控

- 设计阶段:采用标准化构建模块,平衡性能与可制造性;

- NPI阶段:定义与量产一致的工艺“配方”,通过DFM/DFT(可制造性/可测试性设计)提前规避问题;

- 量产阶段:自动化装配(如无 flux 倒装焊、光纤自动对准)提升良率(目标>90%)和效率(UPH,单位时间产出)。

◆ Jabil能力

布局先进光子封装产线(加拿大渥太华NPI线),支持从晶圆测试到模块组装的全流程制造。

◆ 核心结论

CPO规模化需依赖设计标准化、工艺自动化及全流程管控,通过“设计- NPI -量产”协同实现高良率、低成本量产。

③ Focuslight(Wilfried Noell):《Saying “CPO” and Meaning “Co-packaged micro-Optics” – CPO and its Enablers》

核心主题:微光学组件在CPO中的关键作用,及从可插拔光模块到CPO的技术演进。

◆ 核心挑战

在CPO场景中,传统光纤互连存在机械脆弱、装配复杂、成本高、信号损耗大等问题,难以满足AI数据中心的高密度、低功耗需求。

◆ 技术方案

- 微光学创新:开发适用于CPO的微透镜阵列、微棱镜透镜等组件,支持晶圆级量产(如200mm晶圆工艺),实现高精度光耦合(对准精度<1μm)。

- 可拆卸光纤阵列(FAU):替代传统光纤,通过V型槽阵列、硅透镜与光子集成芯片(PIC)的自由空间耦合,降低装配复杂度。

◆ CPO演进路径

从可插拔模块(>10pJ/bit)→ 早期CPO(5-10pJ/bit)→ 下一代CPO(~5pJ/bit),结合外部激光源(ELSFP)提升效率。

◆ 核心结论

微光学是CPO实现高密度、低损耗互连的核心,需通过晶圆级制造、可拆卸光接口设计推动CPO在AI数据中心的落地。

④ vario-optics(Nikolaus Flöry):《Optical PCBs: fiberless CPO driving datacenter scale-up for AI applications》

核心主题:无光纤共封装光学(光纤替代方案)——光学PCB技术,为AI数据中心提供高密度、易扩展的互连解决方案。

◆ 核心挑战

传统光纤互连存在机械限制(脆弱、难自动化)、热密度瓶颈及成本问题,无法支撑AI数据中心的指数级算力增长(预计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容量需求增长超3倍)。

◆ 技术方案

- 光学PCB设计:在传统PCB中集成光波导层(如40cm长多模波导,损耗0.05dB/cm),通过垂直耦合结构实现芯片间光互连,替代光纤。

◆ 优势

- 带宽密度提升:支持超224Gb/s速率,单链路带宽达128GB/s(PCIe Gen6);

- 功耗降低:较铜互连节省50%功耗;

- 兼容性:适配标准PCB制造流程,易规模化生产。

◆ 应用场景

AI系统中GPU与交换机互连、高速芯片间通信(如PCIe Gen6)。

◆ 核心结论

光学PCB通过无光纤设计突破传统互连限制,是AI数据中心“Scale-Up”(纵向扩展)的关键,需构建生态推动标准化。

⑤ EXFO(Sophie Lange):《AI for PIC Testing》

核心主题:AI在光子集成芯片(PIC)测试中的应用,提升测试效率与成本优化。

◆ 核心挑战

PIC测试成本高(占总成本80%)、流程复杂(涵盖晶圆、芯片、模块全生命周期),且随着AI驱动的PIC量产(2024-2029年CAGR达43%),传统测试方法效率不足。

◆ 技术方案:AI赋能测试全流程

- 早期故障检测:通过机器学习分析晶圆缺陷(如位置、尺寸),预测失效风险,减少下游测试成本;

- 性能预测:基于PIC直流参数(如调制器、光电探测器DC性能)预测射频带宽,跳过昂贵的LCA(光波组件分析仪)测试,节省设备成本;

- 智能流程优化:通过AI协调测试序列,结合传统方法(如低成本测试优先),平衡精度与效率。

◆ EXFO解决方案

提供“从设计到量产”的一体化AI测试平台,整合探针台、仪器与数据库,支持自动化测试与数据分析。

◆ 核心结论

AI可显著提升PIC测试效率(如减少测试步骤、降低设备投入),但需与传统方法结合,在高影响场景(如量产筛选)优先应用,实现成本与精度的平衡。

【总结】

AI领域的集成光子学发展聚焦于共封装光学(CPO) 技术,从系统设计(Fraunhofer IZM)、制造量产(Jabil)、核心组件(Focuslight)、新型互连方案(vario-optics)到测试优化(EXFO)形成完整链条,核心目标是通过光子技术突破电互连瓶颈,实现AI数据中心的高带宽、低功耗、可扩展互连。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8-0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