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AI工程师必读:深入浅出,掌握视觉语言模型(VLM)的方方面面​

​​AI工程师必读:深入浅出,掌握视觉语言模型(VLM)的方方面面​

原创
作者头像
聚客AI
发布2025-09-22 17:53:47
发布2025-09-22 17:53:47
3460
举报

本文较长,建议点赞收藏,以免遗失。

随着AI大模型的迅速发展,深入理解视觉语言模型(Vision-Language Model, VLM)的技术内核与发展现状是至关重要的。VLM标志着多模态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它使模型能够同时处理图像与文本,从而完成更接近人类认知的复杂任务。今天我将基于行业技术文档,系统梳理VLM的核心机制、优化方法、评测体系及当前挑战,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一、什么是VLM大模型

VLM是一种能够同时处理和理解图像与文本的人工智能模型。它融合了计算机视觉(CV)与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实现对多模态信息的联合理解与生成。与单模态模型(如纯文本LLM或纯视觉CNN)不同,VLM可接受图像和文本作为输入,并输出文本或其他形式的响应,典型任务包括:

  • 视觉问答(VQA):根据图像内容回答自然语言问题;
  • 图像描述生成:为输入图像生成文本描述;
  • 多模态对话:支持基于图像内容的连续对话。

VLM极大地拓展了AI在自动驾驶、智能助理、创意生成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二、VLM的工作原理

VLM的核心是将视觉和文本信息映射到同一语义空间,使语言模型能够“理解”图像内容。其结构通常包括三部分:

​视觉编码器(Vision Encoder)​​: 使用预训练视觉模型(如ViT或CLIP的视觉编码器)将图像转换为特征向量(Embeddings),捕获关键视觉信息。

ps:关于ViT具体的工作原理,我之前有写过一个详细的技术文档,这里就不过多去说了,粉丝朋友自行查阅:《如何处理图像、音频等让LLM能识别理解?》

​语言模型(Language Model)​​: 作为VLM的推理核心,常用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如Llama、Gemma等)处理文本并生成响应。

​连接模块(Connector/Projector)​​: 通常为轻量级神经网络(如MLP),负责将视觉特征向量投影到语言模型的嵌入空间,实现模态对齐。

​工作流程​​:

  • 图像通过视觉编码器提取特征;
  • 文本通过分词和词嵌入转换为向量;
  • 连接模块将图像特征与文本特征融合为统一输入序列;
  • 语言模型基于该序列生成文本输出。

三、VLM的推理逻辑

VLM推理分为两个阶段:

​Prefill(预填充)阶段​​:

  • 图像与文本输入被编码并融合为统一序列;
  • 模型计算整个序列的Key-Value Cache(KV Cache),存储上下文信息;
  • 该阶段计算密集,但仅执行一次。

​Decode(解码)阶段​​:

  • 基于KV Cache,模型以自回归方式逐个生成输出Token;
  • 每生成一个Token,便更新KV Cache,逐步构建完整响应;
  • 该阶段循环执行直至生成结束符或达到长度限制。

四、VLM推理优化方法

为提升推理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常采用以下优化策略:

​KV Cache优化​​: 使用PagedAttention管理内存,避免显存碎片;对图像Token的K/V进行压缩或共享,减少冗余。

ps:这里如果你对KV Cache工作原理不理解,建议粉丝朋友看看我之前写的文档:《小白也能看懂的LLMs中的KV Cache,视觉解析》

​连续批处理(Continuous Batching)​​: 动态调度请求,提高GPU利用率与系统吞吐量。

​视觉Token优化​​: 通过剪枝、合并或自适应数量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图像Token数量。

​模型量化​​: 将模型权重与激活值转换为INT8/INT4格式,降低显存与计算开销。

​并行计算与推理引擎​​: 采用Tensor Parallelism、Pipeline Parallelism等并行策略,并借助vLLM、TensorRT-LLM等高性能推理引擎加速。

五、VLM的测试方法

VLM测试需兼顾功能正确性与推理性能:

1. 功能正确性测试

​单元测试​​:验证视觉编码器、连接模块等组件的输出是否符合预期;

​端到端测试​​:构建涵盖VQA、图像描述等任务的测试集,使用关键词匹配或LLM-as-Judge(如GPT-4作为裁判)评估输出质量;

​回归测试​​:确保模型迭代中核心功能不退化。

2. 推理性能测试

​关键指标​​:

  • 延迟:Time to First Token(TTFT)与Time Per Output Token(TPOT);
  • 吞吐量:Requests per Second(RPS)与Output Tokens per Second;
  • 资源使用:GPU利用率与显存占用。

​测试方法​​: 使用负载生成工具(如locust、k6)模拟并发请求,分析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瓶颈。

六、VLM的评测指标

为客观评估VLM能力,常用以下基准与指标:

  • ​VQA-v2、TextVQA、GQA​​:用于视觉问答任务,评估答案准确性;
  • ​MSCOCO Captions、NoCaps​​:评估图像描述生成质量,使用BLEU、CIDEr等指标;
  • ​MMBench、MME、MMMU​​:综合评估模型在多模态感知、推理、专业领域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 ​POPE​​:专门用于检测模型是否产生视觉幻觉(Hallucination);
  • ​开源工具​​:如VLMEvalKit,支持超过80个VLM的一键式评测。

七、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VLM发展迅速,仍面临多项挑战:

  • ​视觉幻觉​​:模型可能生成图像中不存在的细节;
  • ​细粒度理解不足​​:对物体细节、空间关系的识别仍不精确;
  • ​视频处理困难​​:时序建模与高计算成本限制了对视频的理解;
  • ​数据偏见与安全​​:训练数据中的偏见可能导致模型输出不公平或有害内容;
  • ​评测体系局限​​:现有基准难以全面评估模型的创造力、推理能力与安全性。

笔者总结

视觉语言模型是推动多模态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力量。从基础结构、推理机制到优化与评测,VLM技术栈正在不断成熟。然而,视觉幻觉、细粒度理解、视频扩展及安全性等问题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随着这些挑战逐步被攻克,VLM有望成为构建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的核心组件。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一、什么是VLM大模型
  • 二、VLM的工作原理
  • 三、VLM的推理逻辑
  • 四、VLM推理优化方法
  • 五、VLM的测试方法
    • 1. 功能正确性测试
    • 2. 推理性能测试
  • 六、VLM的评测指标
    • 七、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 笔者总结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