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QoreTek的超低损耗氮化硅平台: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基础

QoreTek的超低损耗氮化硅平台: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基础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11-18 09:36:17
发布2025-11-18 09:36:17
29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一、引言:低损耗光子集成的核心需求与氮化硅平台优势

在数据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大规模光子集成电路(PIC)的性能直接取决于光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控制——低光学损耗是实现复杂功能集成、延长信号传输距离、提升系统能效的关键指标。氮化硅(Si₃N₄)凭借其宽透明光谱窗口与成熟的CMOS工艺兼容性,成为构建高性能PIC的理想平台,但要满足下一代大规模集成需求,必须同时攻克两大核心挑战:

一是实现波导的超低传播损耗,为光信号路由提供高质量基础;

二是开发高效无源构建模块,保障信号分配、耦合、交叉等核心功能的低损耗实现。

针对这一目标,杭州质禾QoreTek公司团队提出了一套“工艺优化+设计创新”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定制化的制造流程提升器件工艺一致性,同时引入基于伴随法的逆向设计方法论,精准优化无源器件结构。该方案在6英寸晶圆上采用先进DUV减法工艺自主制备所有器件,最终构建出基于250nm厚氮化硅的超低损耗PIC平台,最低损耗<0.5dB/m,功分器件插损<0.05dB,且wafer内一致性好,为大规模、高性能光子系统的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该工作在2025 ACP会议上发表。

二、波导损耗表征:超低损耗突破与晶圆级均匀性验证

为精准表征250nm厚氮化硅波导的损耗性能,团队采用了微环谐振器测试方案——制备不同宽度的单模与多模波导微环,通过谐振峰劈裂模型拟合谐振谱线,提取TE基模的本征损耗线宽,进而换算得到波导传播损耗;同时,为验证工艺的规模化可行性,在6英寸晶圆的多个芯片上,跨1480nm至1620nm的140nm宽光谱范围采集数据,开展统计分析。

测试结果显示,波导损耗与宽度呈现显著相关性:在1600nm波长附近,1.4μm宽单模波导的实测传播损耗为3.8 dB/m,统计分析得出的最大似然估计损耗值约为4.3 dB/m;2.8μm宽多模波导(两倍单模宽度)的实测损耗降至0.9 dB/m,统计最大似然估计值为1.0 dB/m;而4.2μm宽多模波导(三倍单模宽度)实现了0.5 dB/m的超低传播损耗,统计值为0.7 dB/m,创下该厚度氮化硅波导的损耗新低。

这一差异源于模式约束机制的不同:单模波导需将光场严格限制在窄空间内,导致光场与波导侧壁的相互作用增强,瑞利散射损耗升高;多模波导则通过宽松的光场分布降低了侧壁散射影响,从而实现更低损耗。

更重要的是,所有波导的损耗统计分布均呈现紧密聚类特征,无明显离散数据点,证明该制造工艺具备优异的晶圆级均匀性,为大规模批量生产提供了核心保障。

除此之外,质禾科技其他厚度的氮化硅平台同样具备不俗的损耗性能。弱限制150nm厚度的氮化硅多模波导损耗可以做到0.3dB/m,800nm强限制的反常色散多模波导损耗也低至1.8dB/m,且这些厚度下对应的功分器件损耗也都<0.07dB,交叉波导损耗<0.01dB。

三、无源构建模块开发:逆向设计驱动的高效能器件突破

基于超低损耗波导的基础优势,团队通过逆向设计方法论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高性能无源构建模块库,覆盖光功率分配、光信号交叉、芯片-光纤耦合等核心功能,所有器件均保持超低插入损耗与宽波段稳定性能。

在光功率分配器件中,

1×2多模干涉仪(MMI)在1550nm中心波长处的插入损耗仅为20 mdB,且在整个C波段(1530-1565nm)范围内保持插入损耗低于23 mdB;

Y分支器件的1550nm插入损耗约为45 mdB,全C波段损耗不超过55 mdB;

2×2 MMI通过级联MZI结构测试,中心波长插入损耗约28 mdB,全C波段损耗低于54 mdB。

弯曲定向耦合器实现了精准的50:50功率分配,在C波段内与理想分光比的最大偏差不超过0.4%,满足对称信号分配需求。

波导交叉作为高密度集成的关键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布线效率与信号完整性。该平台的波导交叉器件在1550nm处的插入损耗仅为4.5 mdB,全C波段损耗未超过6 mdB,有效降低了高密度集成中的信号衰减。

针对芯片与外部系统的接口需求,团队开发了适配2.5μm模场直径(MFD)光纤的边缘耦合器,实测耦合损耗低至1.2 dB/facet,且在全C波段呈现平坦响应,保障了宽带高效的芯片-光纤互联。

为验证平台的规模化生产潜力,团队对6英寸晶圆上的2×2 MMI器件进行了全晶圆插入损耗mapping测试。结果显示,多数芯片的C波段平均插入损耗集中在35 mdB至42 mdB之间,全晶圆均值为39.2 mdB,标准差仅2.7 mdB;对尺寸敏感的弯曲定向耦合器进行晶圆级表征,其分光比与理想50%的平均偏差仅0.77%,标准差0.49%。这种优异的空间均匀性与光谱稳定性,证明该平台具备高度的工艺可控性与可重复性,为高良率大规模PIC生产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超低损耗平台赋能大规模光子集成产业化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250nm厚氮化硅的超低损耗PIC平台,通过工艺优化与逆设计创新的协同,实现了两大核心突破:其一,在波导层面,达成了最低0.5 dB/m的传播损耗,且不同宽度波导均展现出优异的晶圆级均匀性;其二,在无源模块层面,通过伴随法逆向设计开发的系列核心器件,插入损耗均处于十毫分贝级,且在C波段保持宽带稳定性能。

该平台的技术价值不仅体现在性能指标的突破,更在于其高度的产业化兼容性——基于6英寸晶圆与成熟DUV减法工艺,可直接依托现有半导体制造体系实现规模化生产。未来,该平台将为数据通信如大端口数OCS、量子计算、SoW等领域的大规模光子集成系统提供核心支撑,推动超低损耗、高密度PIC的产业化应用迈向新阶段。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11-1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