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同一个需求,Junior 写了 200 行代码还一堆 bug,Senior 只用 50 行就优雅搞定。这不是什么天赋,而是思维模式的代际差异。
今天咱们就来拆解这种差异到底在哪里。
很多初级开发者喜欢写"聪明"的代码:
// Junior 写法:我多聪明啊!
const result = data.filter(x=>x.active).map(x=>({...x,price:x.price*0.9})).reduce((a,b)=>a+b.price,0)
看起来很 Pro 对吧?错了,这是灾难的开始。
// Senior 写法:清晰才是王道
const activeItems = data.filter(item => item.active)
const discountedItems = activeItems.map(item => ({
...item,
price: item.price * 0.9
}))
const totalPrice = discountedItems.reduce((sum, item) => sum + item.price, 0)
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他们经历过凌晨 3 点被叫起来改 bug 的痛苦。他们知道,6 个月后来维护这段代码的人(很可能是你自己),会恨死写这段代码的人。
核心原则:代码是写给人看的,顺便让机器执行。
Junior 最爱做的事:疯狂拆组件。
// 看我拆得多细!
<UserProfile>
<UserAvatar>
<UserImage />
</UserAvatar>
<UserInfo>
<UserName />
<UserBio />
</UserInfo>
</UserProfile>
问题是:为什么要拆? 很多时候答案是"因为组件化是最佳实践"。
Senior 不会无脑拆组件,他们会问:
// 有明确职责边界的拆分
const UserCard = ({ user }) => {
// UI 层:只负责展示
return <div>{user.name}</div>
}
const useUserData = (userId) => {
// 逻辑层:只负责数据
// 这个 hook 可以在任何地方复用
}
争议观点:过度组件化就是另一种技术债。 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是组件,有时候一个普通函数就够了。
真实案例:
// Bug:用户登录后状态没更新
// Junior 的修法:
if (loginSuccess) {
forceUpdate() // 强制刷新,能跑就行
}
// Senior 的思考:
// 为什么状态没自动更新?
// → 是因为状态管理设计有问题
// → 应该用 Context/Redux 统一管理认证状态
// → 顺便把所有需要认证的地方都改成响应式
Senior 修的不是一个 bug,是一个系统问题。
// 写死就完事了
function getDiscount(user) {
if (user.level === 'VIP') return 0.8
if (user.level === 'SVIP') return 0.6
return 1
}
// 为变化而设计
const DISCOUNT_CONFIG = {
VIP: 0.8,
SVIP: 0.6,
// 未来加新等级?直接改配置
}
function getDiscount(user) {
return DISCOUNT_CONFIG[user.level] ?? 1
}
// 更进一步:从 API 获取配置
asyncfunction getDiscount(user) {
const config = await fetchDiscountConfig()
return config[user.level] ?? 1
}
这就是技术债的预防针。
Junior 觉得:"赶紧写完这个需求,展现我的效率!"
Senior 知道:"我现在花 2 小时设计好架构,后面能省 20 小时的返工时间。"
真实数据对比:
开发阶段 | Junior 方式 | Senior 方式 |
|---|---|---|
第一版开发 | 2 天 | 3 天 |
第一次需求变更 | +2 天 | +0.5 天 |
第二次需求变更 | +3 天(部分重写) | +0.5 天 |
总计 | 7 天 | 4 天 |
结论:着急赶路的人,往往走得最慢。
// 这是什么鬼?
const data = fetchData()
const result = process(data)
const final = transform(result)
6 个月后你看到这段代码:一脸懵逼。
// 一看就懂
const rawUserProfiles = await fetchUserProfilesFromAPI()
const validatedProfiles = validateUserData(rawUserProfiles)
const profilesWithDiscount = applyMembershipDiscount(validatedProfiles)
每个变量名都在讲故事。 别人看你的代码不需要猜,不需要问,直接就能理解业务流程。
争议观点:如果你的变量名超过 30 个字符,说明你的职责划分有问题。
// 我要设计一个超级灵活的系统!
class AbstractBaseFactoryManagerInterface {
// 100 行抽象代码...
}
// 实际上整个项目只用了一次
YAGNI 原则(You Aren't Gonna Need It):
// 第一次:直接写
function calculateUserDiscount() { /* ... */ }
// 第二次:复制粘贴也 OK
function calculateProductDiscount() { /* ... */ }
// 第三次:好的,现在可以抽象了
function calculateDiscount(type) { /* ... */ }
过早的抽象是万恶之源。
Junior: 盯着一个 CSS 问题死磕 3 小时。
Senior:
这种"变焦能力":
这才是资深开发者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 bug 怎么修?"(期待一个标准答案)
他们不是神,只是问对了问题。
从 Junior 到 Senior 不是时间问题,是思维升级的问题。
你可以从现在开始:
不要追求复杂,追求清晰。不要炫耀技巧,解决问题。不要急于交付,为长期负责。
这些思维方式,没人教,只能悟。但如果你现在开始有意识地训练,你会比同龄人快 3-5年到达那个层次。
彩蛋: 你觉得自己在哪个阶段?欢迎评论区聊聊你踩过的那些坑,说不定能帮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