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信马由缰系列之三:理性与非理性

我第一次接触理性问题是在接受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育之时,那时书中的解释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我当时的学习状态与高中时期的差不多,来者不拒。书本上是什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过这也与我当时的知识存量过于稀少有关。

直到我开始接触最近比较流行的行为经济学,看到这个学派对理性经济人的批判我才开始真正正视这个问题。我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解读行为人、选择主体理性与否的问题。但在这个阶段我所有的认知和思考还只停留在是与不是的绝对矛盾里,而没有上升到更宏观与更合理的层面上去。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辅导员,在他的启迪和引导下,我开始把理性问题从集体、博弈、确定性等多方面的视角去理解,一直到最近糅合这几点编制成了独属于我的一个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故事。本章我先只论述理性问题,确定性问题将在下期讨论。

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分两个递进相关的层面来讨论:即个体的理性与否与集体的理性与否。因为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两者的的理性问题又呈现出递进相关现象,所以我将以先讨论个体理性与否的问题进而引出与之对应的集体是否理性的方法来论述。

首先我要假设个体是理性的。这就意味着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他们都会对稀缺资源采用最佳用途以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这也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的且他们都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将会是一个共同知识,因为一个聪明人没有道理会把别人都看作是傻子,这样对他没有好处。

接下来的分析我将引进博弈理论。在上述的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的成为共同知识的前提下,集体中的每一个博弈都必然在短期内迅速达成纳什均衡。许多博弈通常会有多个潜在的纳什均衡,而在这种理性、非沟通、无合约等约束条件下,往往达成的是弱均衡,于是理性的人做出理性的选择却达到了次优的效益的情况就出现了。

前文解释过,理性意味着最优,所以通过个体博弈形成的集体的次优就意味着非理性。也就是说,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请注意,敲重点了,这是第一个结论。

然后我要假设个体是非理性的。这意味着资源虽然存在着某种最优的使用途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采用这种潜在的最优用途,因为他们是非理性的,他们既没有足够的信息,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每一件资源的唯一最优用途都采用到。

更普遍的情况是,一旦把非理性引进个体的分析,那么不同的个体就会囿于其对环境的辨识度而对同一种资源的用途,做出不同的选择。当这种情况出现在以亿计的人类中时,我认为可以看作是随机的了。

随机+大数据=平均。这就是说在在以亿计的随机选择中,最终的结果将会是一个平均值(大数据法则),而巧合的是,平均的集体结果往往是相对理性的。所以第二个结论出来了:个体的非理性反而会导致集体的相对理性。

那么问题是到底哪一个结论比较适合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呢?为了得到谜底,我打算用反证法。

我先假设现实生活中多的是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正如我在前文提到过的,理性代表的是“最”,是最优也是唯一的选择。所以理论上讲,在个体是普遍理性的情况下,只要有足够的数据,所有理性人的所有选择都是可以被准确推定的。

就像在自然科学中,我们只要知道大气的密度、物体的体积、高度等初始条件,就能分毫不差的计算出这个物体会何时落地、落于何处等。这就是说,当每个个体都是理性时,人类所谓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其实只是某个存在里面的一串数据罢了。

但我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却发现不确定性、未知性恰恰是它最大的特性。所以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的这个假设显然不成立。这就意味着在现实中其实大部分个体都是非理性的存在。(注意:我在这里的论证事实上是在用结论来说明结论,是极其不规范和不严密的,但由于本人知识缺乏,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所以暂时只能先这样用着了。)

所以在我的故事里,现实世界应当是由大部分非理性个体所组成的相对理性的集体。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27G1431T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