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读者来信】AI纵横的今天,用AI创作有错吗?

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江川路街道智慧城市展示

吉隆坡—— 前阵子有家本地出版社使用人工智能辅助生产绘本,惹来网民批评,论调大致上是这样:出版社有支持原创的义务,应聘用美术工作者;AI内容来历不明,有剽窃之嫌。后来出版社迅速下架绘本灭火,我明白他们的压力,毕竟我也曾同“柑”共苦,但我得问问:使用AI创作有错吗?

1990年名作家许友彬以《—根头发的故事》赢得乡青小说奖首奖,那时我还在初中,文友向暉读了后问:“怎么架构和米兰昆德拉的某篇如此相似?”小说写得好毋庸置疑,作者可能完全没察觉到架构相似,也可能是刻意向米兰昆德拉致敬。在我的创作历程中肯定也曾有意无意地用上他处学来的技巧,但没人会否定我们的作品都是原创。

为什么作品会偶尔和别人的相像呢?人在阅读过程中消化大量讯息,融会贯通以后已无从追踪每个点子的源头。你可能在我的文章中找到葛拉威尔的叙事架构,曾翎龙的抒情笔触,以及脱口秀学来的幽默转折,但我在创作时不会特意追溯,也不知道这些资讯在脑里起了怎样的化学作用。你也不知道,但你我都确认作品是原创。

现在请假设一间密封的房间,不知里头有谁。每天你把大量书画从窗口投入,若干年后向房里喊话:“画一只猫,写一段图说。”然后作品就从门缝底下送出来了。这猫图你从未看过,图说也头头是道,此刻你会认为作品是原创吗?房门突然打开,原来待在里面的是周若鹏,你应该很肯定是原创了;但倘若发现房里竟是个机器人,你还认为是原创吗?

我的大脑如何学习你并不确知,也不知道那些书画怎样在AI神经网路里形成模式;其实无论是人或AI,其学习过程在技术上很相像(神经网路是模拟人脑的),为什么我的作品叫原创,机器人的就不算呢?

对以上问题,我没有绝对的答案,且试试回答:就算AI和我从学习到创作的过程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我比AI多了自觉和道德观。我自觉为“他人”创作,而不是为了一串指令;我有创作者操守,不会恶意抄袭 。因此,读者能信任我的作品都有“用心”。

读者要求原创,真正在乎的其实并非那些图文是否独一无二,而是能否通过作品和作者建立精神上的关系 。如果背后是机器,自不可能有这样的沟通,也无信任可言,因此读者会觉得所谓作品是没有灵魂的。

用AI创作对不对显然不只是道德问题,更是一道哲学题,故此我不会贸然否定该出版社的尝试,还要感谢他们敢于冒险做了这样的试验,让大家更深入思考创作的意义。生成式AI才刚开始普及,对社会的冲击逐渐浮现,未来要怎么运用、界限在哪里,还得继续理性思考和讨论,这些AI可不会帮我们想呢!

后记:向晖补充说:“應該是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啊20年前的记忆,我真要回去翻翻文章确认一下。但当年向晖侃侃而谈的神情,还历历在目呢!

作者:Ruoh Peng Chiew 马来西亚时政专栏作家,专注于马来西亚与东南亚间的关系研究。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xPA2IoIyhIVXlmDyr1YMh-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