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文献解读】冷冻电镜技术揭示Prime editing编辑过程关键分子机制

日本东京大学的科研团队在Nature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pegRNA-guid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by a prime editor的研究文章,影响因子50.5。该研究使用冷冻电镜技术(cryo-EM)展示了SpCas9-M-MLV RT∆RNaseH - pegRNA -target DNA复合物在多种状态下的低温电镜结构,设计了pegRNA变体和Prime editor变体,并对M-MLV RT进行截短和融合,成功开发了一种更小尺寸的Prime editor变体(PECO-Mini),为开发多功能Prime editing工具箱铺平道路。

Prime editing是一种基于CRISPR/Cas系统改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组的靶位点处实现精准的片段插入、删除及碱基的任意替换,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和更低的误差率,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细胞和各种生物中植入精确的突变。然而,由于缺乏结构信息,Prime editor识别PBS-NTS异双工启动和终止RTT(逆转录模板)序列逆转录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为此,研究人员在多种状态下测定了Prime editor的冷冻电镜(cryo-EM)结构,为理解这一创新的基因组工程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框架。

一、确定Prime editor的结构

研究人员纯化了内源性Prime editor 2(PE2),并使用pegRNA和5 ' - cy5标记的预缺口dsDNA底物进行了体外Prime editing实验,PE2通过RTT序列逆转录生成DNA产物。该实验使用在RTT序列5 '端停止逆转录的pegRNA,与PE2、目标DNA和ddATP混合孵育组装,以控制Prime editor在逆转录终止时停滞,观察其结构形态。初次尝试时可能受样品的异质性影响,无法获得高分辨率的低温电镜密度图。为了克服该问题,研究人员使用改良的pegRNA,减少副产物的产生,并用纯化的无催化活性的SpCas9和工程化的M-MLV RT∆RNaseH(简称RT∆RH)取代PE2,经测试该系统表现出与PE2相当的编辑效率。使用ddATP重建SpCas9-M-MLV RT∆RNaseH - pegRNA -target DNA复合体逆转录终止时的状态,获得整体分辨率为3.0 Å的三维(3D)重建模拟图,并对RTΔRH局部细化得到3.5-Å的局部图,结合这些图谱得到SpCas9-M-MLV RT∆RNaseH - pegRNA -target DNA的完整模型图。

图1 终止状态下Prime editor的低温电镜结构

二、Prime editor的总体结构

低温电镜结构显示,SpCas9与pegRNA的骨架区组装形成核糖核蛋白,并依赖引导RNA和PAM与靶DNA结合,表明pegRNA的3 '延伸区和M-MLV RT不抑制SpCas9对靶DNA的识别。3 '延伸区与NTS在面向SpCas9 RuvC结构域的弱正电荷表面形成RNA-DNA异双工,3-nt PBS碱基对中的核苷酸C103-G115与NTS中的核苷酸dC(- 16*)-dG(- 4*)形成PBS-NTS异双工,6-nt RTT中的核苷酸C98-G102与新合成的(反转录)核苷酸dC1-3dG5在NTS上形成碱基配对,位于RTT 5 '端的U97与NTS中的ddA6配对。除了外围区域外,在密度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RTΔRH,其通过带正电的中心槽与PBS-NTS和RTT合成的DNA异双工结合。M-MLV RT催化基序(YVDD)位于最后一个U97-ddA6碱基对附近,表明该结构捕获了Prime editor刚刚完成RTT序列末端逆转录的状态。

图2 Prime editor的核酸结构

三、逆转录酶在逆转录模板序列的终止点之后的延伸情况

由于M-MLV RT对pegRNA 3 '延伸段的逆转录可以进入骨架区,因此在Prime editing中逆转录的精确终止位点及其终止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员通过低温电镜观察到,虽然RTΔRH逆转录一直进行到RTT的末端,但SpCas9和RTΔRH之间有大约10-Å的分离,在支架区域的3 '端,C96与RTΔRH的关键残基形成广泛的相互作用,特别是C96的核糖部位分别与L99和R116形成堆叠和氢键,而G82-C96碱基对与Y64形成堆叠相互作用,表明如果不被ddATP阻止,RTΔRH将继续在RTT之外逆转录进入骨架区域。为了对逆转录终止位点进行生物化学表征,研究人员使用PE2和非接触PE进行了体外Prime editing试验,观察到具有dNTP的逆转录产物始终比具有ddATP的逆转录产物长3个核苷酸,表明PE2和非接触的PE的逆转录并不终止于RTT末端,而是进展到骨架区域的U94。这些结果表明,M-MLV RT将逆转录延伸至RTT上游3个核苷酸的pegRNA的U94,并通过与pegRNA解离而终止逆转录。

Prime editor会诱导骨架衍生的短结合,导致在目标位点处产生非期望的编辑。为了消除这些结合,研究人员试图设计一种带有过度逆转录的修饰支架序列的pegRNA变体,通过修饰U943—C96以匹配目标位点并调节A84—G82以维持茎环结构来设计pegRNA变异体,可以有效地触发pegRNA依赖性逆转录,同时消除支架衍生的短结合。使用野生型pegRNA和三种修饰茎环序列的pegRNA变体进行了体外Prime editing实验,并证实这些修饰不会影响pegRNA依赖性逆转录活性。研究人员还在HEK293细胞中分别使用PE2和PE3系统在五种和四种先前验证的目标条件下评估了Prime editing编辑效率,结果显示,修饰的pegRNA成功地诱导了所需的编辑,频率与野生型pegRNA相当。

图3 Prime editor在终止状态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分析

四、Prime editor启动逆转录的过程

为了研究引物编辑器如何启动逆转录,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pegRNA,允许第一个核苷酸ddA的掺入。使用ddATP重建了SpCas9—RTΔRH—pegRNA—target DNA的起始复合物,成功获得整体分辨率为3.1 Å的三维重建。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员在这张图中观察到了与RTΔRH对应的密度,表明M-MLV RT在逆转录起始时相对于SpCas9位于一个固定的位置。针对RTΔRH-proximal区域进行局部细化后,得到起始复合物的组成图,并确定RTΔRH的特征Cα原子,将其结构建模为单个刚体的密度图。图片显示,PBS与NTS形成RNA—DNA异双工,并夹在SpCas9的RuvC结构域和RTΔRH之间,RTT 3 '端的U102与ddA1形成碱基对,而其余部分除G97和A101外无序,表明RTT在逆转录前具有灵活性。RTΔRH虽然相对于SpCas9处于固定位置,但与SpCas9和pegRNA的支架区缺乏直接的相互作用。相反,RTΔRH与PBS—NTS异双工形成广泛的相互作用,活性位点位于U102-ddA1碱基对附近。这些结构观察表明,PBS—NTS异双工的位置可能在确定逆转录起始点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重建了不含RTΔRH的Spcas9—pegRNA—target DNA复合物并试图确定其起始前复合物的cryo - EM结构。考虑到RTT序列的长度可能会限制PBS—NTS异双工的位置,研究人员使用具有长RTT序列的pegRNA进行结构测定,获得了起始前复合物的三维重建,总分辨率为3.2 Å。在密度图中观察到与PBS—NTS异双工相对应的棒状密度,表明PBS—NTS异双工稳定地存在于该表面。对起始前复合物和起始复合物的结构比较表明,PBS—NTS异双工在两种状态下的位置相似。这些结构观察表明,PBS—NTS异双工是面向RuvC结构域形成的,M-MLV RT随后识别并结合该异双工,启动RTT序列的逆转录。

为了捕获Prime editor的延伸状态,研究人员制备了一个带有28-nt RTT的pegRNA,设计用于在第16个核苷酸处用ddATP停止逆转录,并通过冷冻电镜分析其结构。通过3D分类和局部细化,研究人员从3.1 Å分辨率的整体图和6.1 Å分辨率的RTΔRH附近的局部图中获得了延伸复合物(16-nt)的复合密度图,在RuvC结构域表面观察到与长RNA—DNA异双工相对应的密度,其末端结合RTΔRH。起始复合物和延伸复合物之间的结构比较显示,尽管逆转录进展了15 nt, RTΔRH相对于SpCas9的排列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在RTT的逆转录过程中,M-MLV RT在起始位点周围保持一致的位置。至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M-MLV RT通过短连接物拴在SpCas9内以将其锚定在起始位点附近,将充分诱导pegRNA依赖性逆转录。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设计了两个PE2变异,其中RTΔRH插入G1054和E1055之间或T1068和G1069之间的RuvC结构域,纯化后发现这两个变体具有与野生型PE2相当的逆转录效率。结构比较还显示,由于RTT—合成DNA异双工的形成,PBS—NTS异双工被推向与RTΔRH相反的方向,导致PAM—远端靶DNA双工重排。这些结构和生化观察表明,M-MLV RT在起始位点一致地执行RTT序列的逆转录,RTT—合成DNA异双工沿着SpCas9的纵向表面建立,从而导致PAM—远端靶DNA双链的重排。

图4 多种状态下Prime editor的低温电镜结构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冷冻电镜(cryo-EM)结构揭示Prime编辑器在多个状态下与SpCas9、M-MLV RT、pegRNA和目标DNA复合物的结构,合理设计了pegRNA变体和Prime editor变体,为Prime editing的逐步机制提供了结构见解,并为开发多功能Prime editing工具箱铺平了道路。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za_zBXD2P7neHqrjQrX9m5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