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当代设计学科的六个研究课题(上)

内容摘要:文章提出当前有六个课题应是设计学研究的重点,其中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相关联的课题有学科交叉与学科融通背景下的整体性设计研究、大数据与新设计系统、“将来”生活方式与设计关系探讨;与当代文化发展相关联的课题有当代美学与设计哲学研究、休闲时代与设计创新、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关键词:学科融通 新设计系统 生活方式研究 设计哲学

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修订的本科专业学科目录中将“艺术设计”替代之前的“工艺美术”学科用词。2012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又将设计学从美术学中分离,将其列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下设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及环境设计等八个专业。设计学与特定的物质生产、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研究方向能否准确反映当代社会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是研究选题的关键。本文基于目前设计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当代设计中关于整体性设计、新设计系统、“将来”生活方式、设计哲学、设计创新、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六个方面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探讨,试图使当代设计学科的研究能够关注或覆盖学科发展中的主要方向与节点。

一、知识大融通背景下的整体性设计研究

(一)学科交叉与学科融通

中国第一所设计院校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最早在设计学科主导下的学科交叉实践亦源于此。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以及应用于当时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实践中,美术学、建筑学、工程学、材料学、园林学等数个学科的交叉互动产生了诸如北京人民大会堂等优秀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作品。这一较早的学科交叉实践虽然是在无意间开始的,但其主导了几个相对独立、系统化的专业(建筑学、园林学、美术学等)成功地进行了交叉互动大实践,取得了在设计学主导下交叉实践的良好成果。可以说,学科的交叉互动一直是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所在。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当代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各个学科都在大幅度地拓展自身的学科边界。拓展的结果是,很多领域已经在交叉的基础上变为融通。交叉与融通是有区别的:交叉是有限度和界限的,而融通是从之前的学科单元中产生新的学科形态。设计作为以交叉为核心的学科,需要发现其与相关学科的融通共性,认识到从交叉到融通的研究是实现设计学学术新高度的重要途径,并尽早地将设计学的学科融通研究提到议事日程。

(二)设计的全生命周期

人类离不开生态环境,创造性设计实践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设计活动取之于环境、用之于环境、弃之于环境,其全部活动应遵循自然环境的生态法则。在设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包括设计、原材料提取、制造、包装、销售、使用、回收与处置等环节),经济成本的30%至60%、环境成本的60%至80%是在设计这一环节中被决定的。设计环节应该如同经济成本分析一样得到重视,并得到积极反馈。设计人员的环境成本意识和生态设计手段是设计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一个关键要素。在设计学中研究生态过失问责机制是重要举措,该举措可以规范和完善设计实践对环境生态的责任与义务机制。

(三)整体性设计

整体性设计即全面而视,站在整体化、宏观视角对设计学方法、理论的审视与调整。整体论属于生态学的经典理论,生态设计正是基于整体论观点结合生态学知识的设计。整体性设计是相较于过度专业化、片面追求差异化而言的传统设计方法。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认为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知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科知识共性的整体观具有的内在统一属性是整体性设计的理论基础。统一并非同一,共性并非同质化,学识共性是检验理论真实性的方法。英国学者威廉·休厄尔(Sewell William)在《科学发现的哲学》中将学术知识的共性解释为由综合跨学科的事实和以事实为基础的理论,创造一个共同的解释。美国学者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认为,科学和人文艺术是由同一台纺织机编织出来的,在教育中寻找学术知识的共性是重整日渐瓦解的人文艺术结构的方法。当代设计学科要通盘考量设计的全生命周期,以整体性视角与研究方法,在科学、哲学、艺术等学科交叉融通背景下,努力构建知识大融通背景下的整体性设计研究。

二、大数据与新设计系统

(一)大数据颠覆旧有观念与设计方法

大数据是通过全面采集、高速运算、分析有价值的数据等形式对现有信息技术的重新建构。对于设计学科来讲,以数据取代传统设计调研和通过数据分析设计趋势是目前关注的重点。大数据方法坚持整体观和复杂性科学观,基于对客观事实的精确描述,强调近似整体的样本信息,注重探索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整体而客观的优势。设计学科应用的大数据主要与人的行为活动模式分析相关,设计研究的数据化将颠覆一部分设计学旧有理念与方法,带来新的挑战与创新机遇。

(二)大数据与新的设计研究范式

大数据研究区别于以调研统计为代表的传统数据研究方法,其中公众参与及数据形式是大数据研究的重要特征。大数据研究作为一种新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利用环境中文本、图像、影像、位置等数据产生;研究来源于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感知器等载体协同完成;实施方法是通过购买数据、实地采集数据、开源数据、申请政府平台数据等途径获得数据,并完成分析与研究。目前,设计学科较多采用爬虫技术采集分析网络中的开源数据,分析设计中的使用度、需求度、关注度等问题。另外,大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传统数据分析方法,其通过高效的模型算法分析数据的价值。

在生活环境不断数据化的背景下,大数据将不断渗透到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及信息设计等领域。因此,基于传统设计体系,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新研究方法、论述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的优势,增强设计研究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同时,应该认识到大数据技术与方法是设计研究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传统调研方法中应用身边的“小数据”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总之,大数据将为设计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法与范式,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设计研究应坚持大数据方法与传统调研方法相结合,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设计研究体系。

三、“将来”生活方式与设计关系探究

(一)科学进步与生活方式研究的滞后

荷兰学者格特·斯帕加伦(Gert Spaargaren)认为生活方式反映了个人的态度、价值观或世界观。美国学者林恩·R·卡利(Lynn R. Kahle)认为,生活方式是指个人、群体、文化的行为取向。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与人类相关的所有生活方式;狭义的生活方式专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有关衣、食、住、行、乐等内容。

从古代到当代,人类生活方式经历的是渐变模式:基于农耕文明的古代传统生活方式较稳定,改变是缓慢的。伴随后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共享经济、新消费方式是改变当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力量,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由缓慢、渐变调整为巨变模式。就目前而言,在历史、现代、未来的时间轴中,设计学科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将来”(今后1至50年)这一现代之后、未来之前的时间节点上。因为当代前沿科学研究走在了生活方式研究之前。科学技术的超前发挥,以及社会哲学对生活方式研究的滞后,使人们难以知晓在“将来”时间节点上,由于科技的介入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重要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相对应的生活场景是什么状态?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设计将会呈现怎样的样貌?这些问题急需研究和探讨。对于设计学科而言,“将来”生活方式研究是与“未来”相比更实际的研究节点。对“将来”生活方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也是保障人们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生活方式影响下的设计形态

生活方式与设计是相辅相成的,设计具有改变生活方式,并使之发生变革的力量,生活方式又是促进设计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在人类生活方式演变过程中,曾经促进生活方式产生巨变的有文字的发明与人类想象力等,而石器、铁器、城市、汽车、手机更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物质表现。从古至今人类生活发生的巨变,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上。因此,设计研究应掌握生活方式发展的脉络、探索生活方式的演变规律,认识到生活方式会深刻影响设计的形态与形式,设计形态与形式必将在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下产生更加广泛与多样的变化。(未完待续)

刊于《艺术教育》2017年12月上(总第315期)

版面编辑:李明珠

微信编辑:李明珠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27G1FN2B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