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深海一号”船上实验室的紧张4小时

船时9日16时许,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束当天的下潜任务,返回“深海一号”。潜航员赵晟娅、傅文韬和科考队员胥维坤相继出舱,快步来到了船上的实验室,开始争分夺秒……

“今天我们对西太平洋海域的维嘉海山进行下潜调查,最大下潜深度是2502米,底栖生物主要有海参、海星、海绵、珊瑚、海蛇尾等,采集到代表性生物样品14只。”赵晟娅向大家快速介绍下潜情况。

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张东声告诉记者,深海生物在离开生存环境后,其形态会快速发生变化,DNA链也会变得不再完整。科考队员处理生物样品时必须争分夺秒,减少环境因素对样品质量的影响。

中外科考队员接过采样箱,开始了4小时的紧张工作。来自加拿大的科考队员玛艾瓦打开采样箱,对样品逐一登记。身旁的科考队员早已迫不及待,他们拿着贴有编号的样品盘,小心接过一个个生物样品,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

根据研究方向,科考队员葛美玲接过了海参样品,她将海参细细解剖,并把海参的不同组织浸泡在RNA固定液中,随后分别装进离心管。她告诉记者,以这只海参为例,通过基因组、转录组等多组学研究,人们能够了解深海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

随后,葛美玲走出生物化学实验室,将样品保存在4摄氏度的冷库。“基因测序等实验装置需要稳定的运行环境,船上很难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分析,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处理样品,保留样品的形态和DNA质量。”葛美玲说。

微生物实验室里,科考队员张珊正在超净工作台处理海绵样品。张珊将一部分样品先用液氮进行速冻,再将其转移到零下80摄氏度的冷库。张珊解释说,这是为了保持样品的代谢物质量,以进行宏代谢组学研究。结合宏基因组和宏代谢组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揭示微生物如何帮助宿主适应深海极端环境。

走进地质实验室,紧张的气氛稍有缓解。科考队员王琪正在将“蛟龙号”采集到的底层海水进行分装处理。王琪说:“这些海水样品十分珍贵,我们借助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分析手段,能够定量评估深海环境中污染物的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

一旁,胥维坤已投入底层沉积物样品的处理工作。他先将沉积物从采样管中倒出,再通过沉积物分层装置将其分成多层。他说,通过加速质谱仪等装置对沉积物进行分析,科研人员能够揭示深海地质环境演变的奥秘。

忙碌4小时后,实验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但科考队员仍未停止工作,他们有的在对样品记录进行归档,有的在撰写实验报告,有的在制备后续实验所用的过滤海水……张东声说:“每天的下潜观察和采样情况各不相同,但我们都希望这个紧张时刻越久越好。”

明天,“蛟龙号”将继续下潜,船上实验室也将再次迎来紧张时刻。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Xz4hEuSU3x9HPZxJrQ_S01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