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再論人工智能、外星生命

再論人工智能、外星生命

蘄照閣山長 劉洪瑋

冀言外篇卷六(戊戌)云:鬼神者,陰陽二氣之屈伸往來也。氣者理之依也,形敝神不足存,散入絪緼而爲鬼。物無輪迴,神有聚散。聚而成象可見,散而無形不可見。生之散而爲死,死之可復聚爲生,其理一轍明矣。天人之蘊,幽明之故,精氣爲物,遊魂爲變,始終循環一氣也。若地球人之死也,豈非外星人之生也?外星人之死也,豈非地球人之生也?予亟亟乎論人工智能、外星生命,亦往聖先賢正人心、息邪說、貞生死、盡人道之意也。聖學、異端之大辨,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尤謹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常之性矣。

又云:虛無先生問詩詞,予曰:「百度。」問年齒,曰:「百度。」虛無先生曰:「微百度,先生孰與歸?吾聞之修德者不以名矜節,百度之名可爲矜乎?」予曰:「大數據人工智慧而已,非所以日新其德也,然足資攷證焉。」虛無先生曰:「百度之流不過二手平臺,尚不足爲學者徵焉。且流弊俗媚者廣布其間,譌衍淺誕在所多有。又以簡代繁,字義多謬,善學之人,不以爲宗。」予曰:「若此百度尚寓乎氣質之性哉?」虛無先生曰:「學者載籍,在諸經典,俯仰吟哦之間,文氣涵養,自從書生。電子之書,只作常識之普及,盡美矣,未盡善也。」予曰:「笑非先生曰:『大數據可以滅性乎?曰:可。生生之謂性。數據者,過往之我也。以過往之我,推今日明日之我,物我也。且復性者,在乎變化氣質,過往之數據,則氣質之寫照,以我之志向,寄託氣質之寫照,則惡乎變化?今人工智能、大數據所以滅性者,以其得解近優,而非人可知。人不能知,則但逐數據之好惡必矣。』噫!予所作之詩詞,過往之我也。」初,楊友麟曰:「中國龜含天地,而龜甲與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合符者夥矣。」予是以購中華草龜公母各一,三月己亥,傳驛至本縣。攷龜種不一,形體非有大異,地球生物皆然。世界人種不一,以膚色分爲四大人種,形體亦非有大異。宇宙始終循環一氣也,旣聚而散,散而復聚,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陰陽交感而生物,故曰:地球與外星一也,地球人與外星人非有大異也。

附錄:芥齋隨筆·地動地圓之說

列子天瑞第一曰:「粥熊曰:『運轉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晉張湛注曰:「此則莊子舟壑之義。孔子曰:『日夜無隙,丘以是徂。』夫萬物與化爲體,體隨化而遷。化不蹔停,物豈守故?故向之形生非今形生,俯仰之間,已涉萬變,氣散形朽,非一旦頓至。而昧者操必化之器,託不停之運,自謂變化可逃,不亦悲乎?」又曰:「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難終難窮,此固然矣;難測難識,此固然矣。」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曰:鬼臾區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隂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歳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朞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隂陽相錯,而變由生也。」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曰:帝曰:「動靜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也。」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愿聞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唐王冰注素問云:「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

倉頡篇曰:「地日行一度。」「地日行一度」,卽地球公轉之說也。

尚書緯之二尚書考靈曜曰:「李大瑛曰:在天一度,在地二百里,地球周匝七萬二千里。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復三萬里。春秋二分,則其中矣。地恒動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春則星辰西游,夏則星辰北游,秋則星辰東游,冬則星辰南游。(禮月令正義。)」鄭氏注云:「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東,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於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蓋極地厚也。地與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與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極,地雖西極,升降正中,從此漸漸而東,至春末復正。自立夏之後北游,夏至北游之極,地則升降極下,至夏末復正。立秋之後東游,秋分東游之極,地則升降正中,至秋末復正。立冬之後南游,冬至南游之極,地則升降極上,至冬末復正。(同上 爾雅釋天正義)。」又曰:「地與星辰四游,升降於三萬里之中。」鄭氏注云:「地蓋厚三萬里,春分之時地正當中。自此,地漸漸而下,至夏至之時,地下遊萬五千里,地之上畔與天中平。夏至之後,地漸漸向上,至秋分,地正當天之中央。自此,地漸漸而上,至冬至,上游萬五千里,地之下畔與天中平。自冬至後,地漸漸而下。(禮月令正義 爾雅釋天正義。)」

春秋緯之二春秋元命苞曰:「天左旋,地右動。(初學記地部卷五文選勵志詩注。)」春秋緯之四春秋運斗樞曰:「地動則見於天象,四角主災,月蝕則見。(書鈔天卷一五〇)」

舌華錄辨語曰:倪文毅嶽,五歲侍父文僖,父曰:「天上更有天。」對曰:「地下更有天。」父笑曰:「小子妄言,地下安得有天?」對曰:「卵白豈止一面?」

爾雅注疏卷六釋天第八曰:地有升降,星辰有四遊。又鄭注考靈耀云:「天旁日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東,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於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蓋極地厚也。地與星辰俱有四遊升降。四遊者,自立春地與星辰西遊,春分,西遊之極。地雖西極,升降正中,從此漸漸而東,至春末復正。自立夏之後北遊,夏至,北遊之極。地則升降極下,至夏末復正。立秋之後東遊,秋分,東遊之極。地則升降正中,至秋末復正。立冬之後南遊,冬至,南遊之極,地則升降極上,至冬末復正。」此是地及星辰四遊之義也。

明末歐洲來華傳教士高一志,又名王豐肅,一六二九年著《空際格致》,《論地體之靜》章云:「中士又有曰『地有四游升降』,然諸說之謬,一剖自明。」

宋元學案卷十七橫渠學案上正蒙參兩篇第二:「恒星所以爲晝夜者,直以地氣乘機左旋於中,故使恒星、河漢,回北爲南,日月因天隱見。」百家謹案:「地轉之說,西人歌白泥立法最奇。太陽居天地之正中,永古不動,地球循環轉旋,太陰又附地球而行,依法以推,薄食陵犯,不爽纖毫。蓋彼國曆有三家,一多祿茂,一歌白泥,一第谷。三家立法迥然不同,而所推之驗不異,究竟地轉之法難信。」

船山先生釋張子正蒙「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幷包乎地者也」云:「幷包乎地,言居地之外,與地爲體而同轉。以經星屬天,以七政屬地,乃張子之創說。」釋「地在氣中,雖順天左旋,其所繫辰象隨之,稍遲則反移徙而右爾」云:「所繫辰象,謂日月五星也。七政隨天左旋,以遲而見爲右轉。張子盡破曆家之說,未問孰是,而謂地亦動而順天以旋,則地之不旋,明白易見,竊所未安。」釋「間有緩速不齊者,七政之性殊也」云:「如曆家之說,月最速,金、水、日次之,火次之,木次之,土星最遲。此隨天左旋之說反是。七政既隨地而行,又安得自行其性。此亦未安。」釋「日爲陽精,然其質本陰,故其右行雖緩,亦不純繫乎天,如恒星不動」云:「以外景內暗離卦之象推之,故曰其質本陰。不純繫乎天者,謂幷包乎地也。」釋「鎮星地類,然根本五行,雖其行最緩,亦不純繫乎地也。」云:「謂根本五行者,木、火、水、金皆依土而生者也。行最緩,以不及天而行,如左旋之說,則其行於七政爲最速。不純繫乎地,二十八歲而其行始不及天一周,幾與天同其健行矣。」釋「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古今謂天左旋,此直至粗之論爾,不考日月出沒,恒星昏曉之變」云:「此直謂天體不動,地自內圜轉而見其差,於理未安。」釋「愚謂在天而運者,唯七曜而已」云:「即所謂繫乎地而不繫乎天也。繫乎地,故與地偕動,遲緩但因其性爾」釋「恒星所以爲晝夜者,直以地氣乘機左旋於中。故使恒星河漢因北爲南,日月因天隱見」云:「左,當作右。謂地氣圜轉。與曆家四游之說亦異。」釋「太虛無體,則無以驗其遷動於外也」云:「太虛,至清之郛郭,固無體而不動;而坱然太虛之中,虛空即氣,氣則動者也。此義未安。」釋「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云:「處其中者,謂日月五星。其說謂七曜亦隨天左旋,以行遲而不及天,人見其退,遂謂右轉。與曆家之說異,未詳孰是;而與前地旋而見天之左,抑不相通。」

船山先生思問錄外篇云:「遠鏡質測之法,月最居下,金、水次之,日次之,火次之,木次之,土最居上。蓋凡行者必有所憑,憑實則速,憑虛則遲。氣漸高則漸益清微,而憑之以行者亦漸無力。故近下者行速,高則漸緩。月之二十七日三十一刻(新法大略。)而一周,土星之二十九年一百五日有奇(亦新法大略。)而一周,實有其理,而爲右轉亡疑已。西洋曆家既能測知七曜遠近之實,而又竊張子左旋之說以相雜立論,蓋西夷之可取者,唯遠近測法一術,其他則皆剽襲中國之緒餘,而無通理之可守也。」

又云:「渾天家言天地如雞卵,地處天中猶卵黃。黃雖重濁,白雖輕清,而白能涵黃,使不墜於一隅爾,非謂地之果肖卵黃而圓如彈丸也。利瑪竇至中國而聞其說,執滯而不得其語外之意,遂謂地形之果如彈丸,因以其小慧附會之,而爲地球之象。人不能立乎地外以全見地,則言出而無與爲辨。乃就瑪竇之言質之。其云地周圍盡於九萬里,則非有窮大而不可測者矣。今使有至圓之山於此,繞行其六七分之一,則亦可以見其迤邐而圓矣。而自沙漠以至於交趾,自遼左以至於葱嶺,蓋不但九萬里六七分之一也。其或平或陂或窪或凸,其圓也安在?而每當久旱日入之後,則有赤光間青氣數股自西而迄乎天中,蓋西極之地,山之或高或下,地之或侈出或缺入者爲之。則地之欹斜不齊,高下廣衍無一定之形,審矣。而瑪竇如目擊而掌玩之,規兩儀爲一丸,何其陋也!」

金陵叢書丁集之二十二德風亭初集卷六地圓論:「古人謂天圓而地方,又曰天地本混沌一體,此其理固不相左與!然按之周禮土圭之法與唐之復矩圖,皆因地體渾圓,準驗其南北東西,若是言之,則地非方矣!謂爲方者,以地之正平,而非以形體之方圓擬地也。蓋人之所居附于地,目光察遠,皆直至其處,地雖圓體,百里數十里不足見其圓,而目之直注四望皆天,似地與天皆方際而平,不知其平乃目所見之,繩直而不少曲之平,非地果平而方也。陰陽大論,黃帝問曰:地之爲下否乎?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大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又大戴禮記,單居離問于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盧辨注云:道曰方圓耳,非形也。近時厤家有天球地球之解,夫擬之以球,則天地之形皆圓矣。在昔周髀以蓋笠擬天象,以覆槃擬地象,則地象圓可知。夫天旣包地,則天有南北二極,地亦當應之。天有三百六十度,地亦當應之。天中有赤道,自赤道而南爲南道,赤道而北爲北道,各以二十三度半,定晝夜之長短,地球亦當同之,莫不彼此相應以著對待之理。但天包地爲甚大,故其度廣,地中又爲甚小,故其度狹。悉大氣舉之,所以地雖渾圓,而不憂人之所居傾跌環立,此皆因各方之天頂隨其人之環立而異耳。是故北極之下,以北極爲天頂,而赤道適準乎地平,何也?理固異而所以爲理則各有異耳!邵子之說曰:天地之體,自相依附。程子之說曰:天地之中,理必相直,則四邊當有空闊處,地之下豈無天,今所謂地者,特天中一物耳!周髀外注云:惟地體渾圓,故人居其周,所戴之天頂,隨南北東西而移,黃赤道之高下,即隨其南北之遠近而殊,而日食分數,晝夜增損,悉因之。宣城梅氏定九云:以渾儀之理徵之,地之正圓無疑也,所疑者,地旣渾圓,則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爲正,遙觀異地皆成斜立,其人立處皆當傾跌,而今不然,豈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初無傾側,不憂環立與?合是數說衡之,亦以地形爲圓,而不爲方也,明甚!西厤以南北二極,出地之數。以觀地離幾何,而又以二百五十里,定直北北極高度,以爲地形圓而周圍皆生齒者,亦卽此理耳!或謂寰宇皆水,地浮水之上,天包地之外。又曰靜天方者以圓,則行方則止此,更失之誕妄。夫地似空匏,旣內虛而外實,則圓形亦止,何哉?況以簡平儀測天星,其二百五十里,差一度者,又昭然可推也哉!」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520G1BOW0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