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璎珞 GPLP
2018年3月,“大数据杀熟”这个词进入大家视野,并一直是网络上的热议话题。携程等互联网公司都被质疑利用用户的行为、喜好等数据,在同一产品上对不同用户区别定价,由此引来网友一片声讨。
大数据杀熟:也指价格歧视。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这一现象或已持续多年。有数据显示,国外一些网站早就有之,而近日有媒体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面对网友的质疑,携程于 2018年5 月 27 日在新浪微博发表了题为《携程 “大数据杀熟” 了吗?并没有》的文章,否认使用大数据 “看人下菜”,对网友列举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释。
携程强调,平台上不存在 “大数据杀熟” 的情况,网友看到不同手机预订同一家酒店同一房型出现差价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日期、支付方式、是否含早、取消政策、供应商不同等原因所致。
例如,有可能是一个账号有优惠券,另一个账号没有,因此显示的价格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是系统优先推荐的房型差异不同所致,如可退改房价和不可退改房价,价格就不一样。
可是面对携程给出的解释网友们似乎并不接受。认为携程的自证可信力存疑,应该交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查实,并且不少网友都以亲身经历力证除了酒店,携程在机票销售中也存在 “大数据杀熟” 嫌疑。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某资讯平台算法工程师向记者透露,大数据定价实验,是平台为获取最大利益普遍采取的策略之一。“一方面,平台会以促销方式扩张用户数量;另一方面,平台会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水平,向其推荐可能支付的最大价值产品。这就意味着符合消费者需求,但不能体现最大剩余价值的产品将被过滤。换句话说,廉价实惠的产品将被过滤。”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遭遇过大数据杀熟事件。例如:菜市场傍晚的蔬菜通常比清晨的便宜;电影票从网上买也会比直接走进电影院买便宜;同一趟航班,提前一个月购票和出发前一天购票,价格通常相差不少;麦当劳里同一个套餐,用优惠券和不用优惠券也是两个价格,购买某平台会员,安卓和苹果的价钱就是不一样等等。
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那是因为我们都潜移默化的认为之所以造成价格差异是受到需要外界因素,并不是本身的因素,可是“同房不同价”便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在五星级酒店能卖30元——这不能叫价格歧视,而是因为你能住得起五星级酒店,那么你就是要被“杀”,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但是,这个理论套用在“大数据杀熟”上却并不恰当。一个关键问题是,一罐可乐的正常价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级酒店的溢价是公开的。但“大数据杀熟”却处于隐蔽状态,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了。
大数据杀熟如何避免,除了要完善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之外,还要依靠平台企业的自律,大数据的技术本身自然没有错,但在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不能不令人反思。
携程是否真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在还不能下定论,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加强自我反思,是否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类似问题,增强与顾客之间的信息对称,提高消费体验。
只有这样,消费者今后在平台上购物时,才不会在心里打个问号。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