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接入潮现在变成了互联网魔幻的需求行为艺术。
不管有没有实际用处,必须“满血DeepSeek”,必须能“深度思考”。
在这场全民AI碰瓷运动中,老板正在把员工的工作异化为一场大型的技术跟风cosplay。
老板看到竞品接入的新闻,要求48小时内出方案。用户调研?没时间,直接调接口!产品需求文档里开始频繁出现“接入DeepSeek接口”的模块,真正的用户痛点被束之高阁,需求管理的本质正在发生质变。这种“拍脑袋需求+API”的快餐式开发,正在把本该用技术创新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经理变成了“人肉API接口”。需求幻觉如同骡子拉磨时候蒙眼的那块布,蒙住了对真实用户需求的感知能力,员工只能疲于原地转圈。
所以老板的“需求幻觉”是如何一步步榨干我们的能量的?
1
除了盲目跟风导致产品功能上的冗余,老板还有两个常见的伪需求:“我觉得用户需要”、“先做一版看看”。
科学的市场调研本应通过系统的用户画像构建、多维度的需求挖掘和严谨的数据建模,为产品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然而当“我觉得”取代“数据证明”时,暴露的不仅是管理者对员工专业能力的蔑视,更是一种个人臆测凌驾于真实需求之上的霸权逻辑。
至于“先做出来试试”,实则是赌徒心态裹挟下的资源挥霍,以试错之名行蛮干之实。之前有一段时间需要做一些产品宣传用的物料,在最基本的需求都说不清楚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要求“先出一版”,老板可能短时间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但是你出一版之后他就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了。作为员工只好用无效劳动来弥补老板的思维惰性。
老板的这三类“伪需求暴政”,本质上是权力驱动下的非理性决策对组织资源和员工价值的双重压迫与浪费。
每一次拍脑袋决策都在透支员工热情,每一轮无效试错都在消耗企业元气。这种模式会形成自增强的恶性闭环:失真的需求催生无效劳动,低迷的数据引发更强硬的管控,最终导致组织陷入“决策失能-执行低效-数据恶化-高压管理”的死亡螺旋。在这个循环中,老板企图用权力维持决策的权威性,员工疲惫地应付维系表面服从,而企业则在虚假忙碌中走向慢性死亡。
需求失真 无效劳动 数据低迷 持续施压 员工透支
2
老板之所以总是“看不见”真实需求,根源在于认知陷阱、组织缺陷与人性弱点的三重枷锁:
幸存者偏差让他们沉溺于过去成功的经验主义。并且将职位权力与市场洞察力混为一谈——我当老板还能不懂用户?把过时的个人经验神圣化为普适真理,这种认知闭环使其无法跳出自身局限理解真实用户,他们可能以为自己和钢铁侠一样陷入的是“知识的诅咒”。实际上很多岗位本身就是因老板没想清楚而存在,因老板没钱了而消失。
在组织层面,畸形的信息传递机制构建起致密的“信息茧房”,中高层管理者为求自保进行表演型劳动,问题被美化、风险被过滤,表演性替代真实性。最终呈现在老板面前的是一套精心修饰的“皇帝的新衣”。
人性层面的控制欲与投机主义则进一步加剧这种失明。有的老板总是希望通过死抠按钮颜色等细枝末节来证明自身价值,用战术勤奋的假象掩盖战略懒惰的实质,甚至将这种管理无能转化为对员工的PUA。
这三种顽疾相互强化:认知偏差导致组织筛选失真信息,信息失真又巩固认知偏差,而人性弱点则像粘合剂般将这个恶性循环牢牢固化,最终造就了一个自我论证的封闭系统——在这里,老板的臆想就是市场需求,员工的痛苦就是执行力不足,产品的失败就是市场不识货。这种系统性失明最讽刺之处在于:越是强调用户的企业,往往越是深陷在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泥潭之中。
3
老板知不知道和愿不愿意知道是两回事,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这种处境下千万不要再幻想着向上管理了。向上管理的前提是对方有着开放的心态,在能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愿意被管理。当老板把权力、面子凌驾于真实用户需求之上时,他的需求不是优化产品,而是员工的绝对服从。调研报告、A/B测试数据、竞品SWOT分析,这些你提的专业意见在他眼里就是挑战权威,轻则被无视,重则被边缘化。
如果非要向上管理,那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是让老板明白一个道理就好,什么叫相由“薪”生。
同时,对一些有着不错教育背景和成功经验的老板更要祛魅。不是对抗权力,而是回归常识。需求真伪需要数据验证,不以职位高低转移。
错把老板的焦虑当成自己的课题,导致价值坐标系混乱、责任无限扩张(替老板背锅)和控制感丧失,工作中的职业倦怠感往往就是这么产生的。
工作无非是学习成长,干活拿钱。课题分离能够有效帮助我们重建边界,不再把老板的认可等同于自我价值的体现,价值不取决于老板的需求是否合理,而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专业度。
事缓则圆,不合理的工作有时拖着拖着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