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极简公关,作者路齐Luke
很多人都在说公关人的职业困境。
我觉得,所谓的职业困境,本质上源于两个维度的挤压:一是时代转向带来的行业重构,二是个体能力模型与新生态的脱节。
有公关人感叹,公关不得不向短视频低头,字里行间藏着对传统传播范式的眷恋——这种情绪背后,是公关旧时代话语权体系瓦解时,职业群体面临的认知阵痛。
一、时代之困:传播生态的范式革命
传统公关的黄金时代,是以“媒体关系”为轴心的攻防游戏。
早期从业者确实踩中了时代红利:在经济上行周期,企业愿意为媒体资源支付高额预算,哪怕回报难以量化。
那时的行业逻辑简单直接:掌握媒体渠道的“资源型公关”最受青睐,企业默认“搞定媒体=构建安全舆情环境”,公关就等与搞定媒体和搞定舆情。
如今翻开公关圈的自媒体账号,十篇内容里九篇仍在讲舆情危机,案例换汤不换药,方法论原地打转——这种内容同质化,恰恰暴露了行业对新生态的适应滞后。
技术变革正在瓦解旧有的传播基建:当传统媒体陷入生存危机,企业面对的媒体关系已从中心聚合变为散点式。过去以媒体为核心的公关模式,虽未完全失效,但其商业价值已大幅缩水。
企业作为经营有机体,所有职能最终都要锚定“价值转化”:在价值链中,离“产品-货币”转换节点越近,效果越易量化。
传统公关的防守属性(减少舆情对品牌的损害),注定其价值需要长期沉淀。
但当下的传播环境正在打破这种距离感。曾经我也很反感“品效合一”这句话,但现在也认为——每一次传播、每一篇内容,都需要成为撬动成交的杠杆。
今年上半年,我在筹备财经传播课程时,每次课后将讲稿整理成文章发布,不断有新伙伴通过内容找上门来。这个尚在探索阶段的案例印证了一个趋势:传播与经营的闭环正在形成,当内容能直接触达交易环节,传统公关的“边缘性”正在被改写。
二、个体之困:能力模型的迭代压力
大企业的媒介预算变迁颇具代表性:过去每年数百万投向传统媒体关系,如今预算砍掉一半,转而投入新媒体矩阵建设,效果却实现了倍数级增长。这种资源迁移的背后,是公关职能从“品牌防御”向“价值创造”的转型。
遗憾的是,许多从业者仍困在旧有的知识体系里:沉迷于媒体资源的存量博弈,却忽视短视频、私域流量等新场域的价值;或沉迷于危机公关的短期爽感,沉迷于危机公关的“灭火”技巧,缺乏将传播与经营还有市值挂钩的主动思考。
三、从缅怀旧秩序到构建新能力
与其感慨“向短视频低头”,不如承认时代已完成洗牌。当传播链路缩短至“内容即转化”,公关人需要重构能力坐标系:既要懂媒体关系、舆情管理,也要建立起面向产品和资本市场的经营思维;在AI时代,既要保持对品牌调性的敏感度,也要学会用数据反哺传播策略。
在商业世界里,没有永恒的“媒体关系”,也没有永恒公关职业范式,只有不断进化的“价值链接”。
重新构建能力坐标体系,才是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