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长春,机械臂挥舞的节奏与智能系统的指令声,正在重构这座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因。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焊装车间,KUKA机器人每秒钟能完成1-2个焊点,精度达到0.1毫米,比人手稳定100倍。而在23公里外的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无人AGV小车沿着激光路径将零部件精准配送至工位——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汽车行业的新图景。
龙头企业构建智造生态圈
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迈入新时代,长春锚定“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目标,以中国一汽为链主,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跃迁。
走进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数字化总装车间,工人们手持智能终端扫描车辆VIN码,系统即刻推送定制化装配方案,轮胎自动装配、座椅自动投放、车身自动喷涂……“1分钟涂完一辆车,年标准产能为24万辆。”中国一汽工程技术部涂装技术主任李会哲说,过去一些装配工序靠人工操作、经验判断,现在数字系统实时指导,机器负责“干活”。
图为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底盘全自动合装工位
这种产业升级和智造应用在奥迪一汽得以凸显。作为德国奥迪在华首个纯电动生产基地,项目以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出高效灵活的全数字化全自动生产体系,部署超800台机器人。
图为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视觉检查站
记者看到,在视觉检查站,20台高精度相机如同机械复眼组成的“数字鹰群”,通过3D激光与2D光谱的交叉扫描,实现0.2毫米精度扫描全车,相当于给汽车做全身CT。为确保车身稳定,底盘分装区引入14轴同步拧紧系统,能像“八爪鱼”一样,同步拧紧14颗大扭矩螺栓,并能将设备精度控制到±0.1%,使车身结构做到严丝合缝。
智能化变革在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则具象化为“黑灯生产”,这里年产能达5万辆,每270秒就有一辆重卡驶下装配线。“智能车间拥有国内商用车行业首创整车智能在线标定、车架自动卸货及智能编组、功能孔位智能激光打刻等技术。”智能装配车间副主任毛金铭介绍,以前,零件运输靠机械板式带传送;现在,AGV实现物料自动配送,调度更灵活,生产更柔性。
图为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中已装配好的车辆
图为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工人协助机器开展装配作业
图为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技能工人对车头细微处加工
智造转型推动人才需求调整
智造转型让中国一汽实现稳中快进。今年1-6月,整车销量突破157.1万辆,同比增长6.1%;生产整车155.5万辆,同比增长3.8%。良好发展之势也让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结构迎来调整和变化。
图为中国一汽NBD总部展示的红旗“天辇1号”飞行汽车
“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不仅助推吉林经济发展,还吸纳了1000多名中外人才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奥迪一汽副总经理王开宇表示,随着产线建设和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拓展就业岗位。
“企业的发展,人才很关键。”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技术类首席谢军说,随着新能源汽车投产和智能化运行,对人才的技能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中国一汽建立了多个技术研发基地,政府部门也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引才育才,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去年引进了110多名高端人才,现在总部的研发人员有2.1万人。他表示,智能网联、智能驾驶、大模型等专业技术人才深受企业欢迎。
变化也发生在生产一线。中国一汽工程技术部总装工艺部总装技术高级主任张国龙告诉记者,目前总装的自动化率约为30%,随着自动化率提升,车间的新增岗位中,大多都需要掌握机器操作、机器运维和保养、编程等新技能。为此,公司联合省内外的高校、职业院校共建实验室、开设“订单班”,培养数字化和智能化产线人才。
当轰鸣的机床变成跃动的数据流,当繁重的操作交给灵活的机器人,智能制造正在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实现产业升级与人的发展同频共振。
作 者|杨勤 赵为 曾佩佩
图 片|杨 勤
编辑丨李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