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块一个馒头?”北京白领小赵把外卖APP截图发到群里,瞬间炸出一串问号。有人顺手搜了搜西贝莜面村的菜单,发现同款馒头堂食也卖这个价,群里顿时安静下来——不是被说服,而是被噎住。
西贝老板贾国龙最近确实在抱怨。他说外卖平台搞补贴大战,动不动甩来一万多笔“骨折价”订单,逼得厨房像打仗——馒头明明定价15元,平台却要求9块9包邮。贾国龙把这笔账算得很清楚:面粉、人工、房租、包装一个不能少,9块9连成本都不够,“这不是促销,是逼着我们赔本赚吆喝”。
但消费者只看到结果:你既然能卖9块9,凭什么平时收我15?更何况西贝的“贵”早有前科——2021年21元一个的馒头、59元一盘花菜还挂在热搜上。那次贾国龙出来道歉,说临时工标错价,转头却悄悄把花菜换成了小份。这种操作让消费者记住了:西贝的贵,贵得不太体面。
平台当然不无辜。他们用算法把餐厅逼进死胡同:不参加补贴就降权重,参与就得割肉。有家连锁饺子馆老板私下算过,平台抽成23%,再叠加满减券,“卖100块饺子,到手只有50多,连包饺子大妈的工资都不够”。但平台也委屈——不烧钱抢用户,隔壁平台就抢走了,谁敢先眨眼?
更吊诡的是,当平台补贴退潮,最先挨骂的却是商家。去年某平台取消大额满减后,消费者发现常点的盖饭从28元涨到35元,评论区骂声一片,没人记得这碗饭曾经只卖19块。商家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贾国龙想了个笨办法——直接下架赔钱菜。西贝外卖窗口最近少了三分之一SKU,连招牌烤羊腿都显示“已售罄”。这种做法像赌气,却也透露出一种倔强:宁可少卖,也不想贱卖。有老顾客发现,西贝外卖悄悄取消了“满减专区”,取而代之的是“品质优选”——同样的馒头,配了张“河套平原面粉”的故事卡片。
这场拉锯战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平台流失了用户黏性,商家消耗了品牌信任,消费者则陷入价格幻觉——既想享受补贴的甜蜜,又不愿承担涨价的阵痛。就像小赵后来说的:“我知道15块馒头可能真值这个价,但心里那道坎过不去。”
餐饮行业的定价权,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背后藏着面粉涨价时面包师的焦虑,藏着平台扣点时店长的失眠,也藏着普通人对“吃一顿好饭”的复杂期待。当贾国龙们为几块钱较劲时,他们争的其实是定义价值的权力——这碗馒头到底值不值15元,该由谁说了算?
或许答案藏在细节里。有顾客注意到,西贝最近把外卖包装盒加厚了两毫米,馒头底下多了张吸油纸。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悄悄回应着那场关于定价权的争论——当商家能挺直腰杆说“我的馒头就值这个价”时,消费者才可能真正相信,15元买的不仅是面粉和水,还有某种不必言说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