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在工厂端怎么搞,大家看不见也管不着,但当它摆到餐桌上,到了消费端,就希望有完全、彻底的透明度。
文|张彦宗
近日,罗永浩一行五人去某家西贝餐厅吃饭,一共吃了15个菜花费830元,后来他在微博上连续吐槽“真恶心”,大意是吃的几乎都是预制菜,而且还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听”后坐不住了,硬刚罗永浩,否认西贝卖预制菜,还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毁坏商誉。
罗永浩对贾国龙要起诉他的事,保持淡然,说已经准备好了。他发出悬赏,称但凡能提供西北使用预制菜证据且被认定为法律证据的,奖励10万元。贾国龙则借助媒体还原罗永浩当天用餐情况,称后者当时跟服务员说“挺好”,转头就发微博,“已经跨出了一个正常消费者的行为”。
目前为止,罗永浩批评西贝的所有方面,都被贾国龙否认。对于是不是出售预制菜这个焦点问题,贾国龙解释,西贝中央厨房提供门店的面点和主食不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预制菜”;至于提供的预加工原料,属于工厂化“预制”,但不是预制菜,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假如将来真的对簿公堂,这个焦点问题也将是诉讼的核心问题。
眼下双方打得火热,各不相让。在外人眼里,罗永浩从来不惧网络争议,从他在公开场合怒砸西门子冰箱开始,直到最近因为当脱口秀评委被骂作“老登”、被要求退出脱口秀舞台,他都对舆论风暴和民事诉讼不害怕、不拒绝,甚至是甘之若饴。而贾国龙已经断然否认西贝用预制菜,也将几百家分店放在火上烤,服软就是认输,西贝名誉输不起。
对公众来说,除了看罗永浩端坐微博、舌战贾国龙、公布悬赏进展,更大的看点是搞清楚一个事实、明确一种权利。一个事实就是西贝到底有没有卖预制菜,一种权利就是出去吃饭下馆子,应当有权知晓吃的是不是预制菜。这两个看点可以不涉及预制菜的优劣问题,却关系消费者的知情权。
站在公共角度,罗永浩确实像他一再强调的那样,目前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西贝承诺“不好吃,不要钱”,“欢迎顾客随时进入后厨,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全过程”,也算诚意十足。但要证明自己的无辜,挽回消费者信任,可能还面临一个考验,即双方对于预制菜的定义,是不是一样。
本来,在如何定义“预制菜”上,消费者的经验判断与国家标准就有分歧。在很多消费者看来,只要不是门店现炒的,都是预制菜;可按照有关部门去年发布的标准,中央厨房(工厂)向门店配送菜肴,只要不含防腐剂等都不属于预制菜,罗永浩与贾国龙分别站在这两种定性上开打。
资料图
在预制菜概念刚出来时,很多人对它是反感的,有菜馆公开打出不使用预制菜做招牌,可见预制菜是一个有点原罪的发明。
但由于其成本、效率优势,预制菜势不可挡,大规模进入餐饮行业。很多消费者已经做出了退让,只要安全卫生,也没那么抵制预制菜,但前提是得明明白白消费,如果不是现炒就得标明。这部分是因为人们普遍觉得,预制菜没有锅气,没有现炒的好吃,成本也要低得多,餐馆标明后,才好判断性价比高不高,不然担心自己糊里糊涂成了冤大头。预制菜在工厂端怎么搞,大家看不见也管不着,但当它摆到餐桌上,到了消费端,就希望有完全、彻底的透明度。
现在一些餐馆对预制菜欲遮还羞,用了也不明说,问了也敷衍,消费者就会像罗永浩那样很不爽。即便要列举预制菜的种种好处,除了它的生产要符合法规,更要在消费环节强制它遵守道德要求——要像明码标价一样标明是不是预制菜,让食客有选择。当然前提是,大众对预制菜的定义得统一,或者说,国家标准对预制菜的定义,要尽量贴合消费者的经验判断,不然就算到了法庭上,官司也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