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Tailoring tin-based perovskite crystallization via large cations and pseudo-halide anions for high mobility and high stable transistors
期刊:Science Advances
作者:Yanqiu Wu; Yuan Feng; Shuzhang Yang; Enlong Li; W. Wang; et al
出版日期:2025-08-01
网址: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v4138
在电子工业化领域,n 型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FTs)凭借优异的迁移率、稳定性、低温操作性、经济性及成熟技术被广泛应用,但 n 型与 p 型 TFTs 之间的不匹配导致电子和空穴载流子传输失衡,这严重制约了数据处理速度,阻碍了高性能、低功耗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实现,因此急需开发能满足 n 型氧化物材料性能标准(迁移率和开关比)的新型 p 型材料,以推动其在前沿电子器件和系统中的应用。在各类 p 型半导体材料中,锡基钙钛矿因具有较弱的弗罗利希相互作用和较高的 5s 轨道能级,形成了高度分散的价带并增强了空穴迁移率,成为极具潜力的 p 型 TFTs 材料;其中,3D 钙钛矿的连续 3D 网络结构有望实现更快的电荷传输,此前在 3D 锡铅混合钙钛矿体系中已实现超过 50 cm² V⁻¹ s⁻¹ 的高载流子迁移率。
然而,锡基钙钛矿存在显著缺陷,其快速结晶和氧化的特性严重限制了稳定性和载流子迁移率。纯 3D 锡基钙钛矿晶体管因 Sn²⁺易氧化和晶体生长动力学不可控,载流子迁移率较低且长期稳定性较差。为改善性能和稳定性,向 3D 结构中引入大阳离子形成低维相的方法,却因不同维度结构共存导致薄膜结构无序、缺陷增加,进而造成稳定性不佳和明显的器件滞后现象;即便在充氮手套箱中储存,仅接触微量氧气,器件性能仍会退化。因此,如何控制结晶动力学以获得理想的晶体取向、提高锡基钙钛矿薄膜的稳定性,成为研发高迁移率、高稳定性晶体管的关键挑战。
由 Yanqiu Wu、Feng Yuan、Shuzhang Yang 等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主要来自复旦大学)进行了相关研究,该团队通过将 2 - 噻吩乙胺硫氰酸盐(TEASCN)引入 3D 锡基钙钛矿中,利用假卤化物 SCN⁻诱导双层准 2D 钙钛矿中间相,结合含硫噻吩环(TEA⁺)与 Sn-I 八面体的强相互作用,有效调整钙钛矿结晶方向,抑制 Sn²⁺氧化并降低陷阱密度,从而增强钙钛矿 TFT 性能。
图1. 钙钛矿薄膜晶体管的电学性能表征。(A)钙钛矿薄膜晶体管器件结构示意图。(B)基于CsFASnI3的薄膜晶体管典型转移特性曲线,(C)TEAI-CsFASnI3薄膜晶体管,(D)TEASCN-CsFASnI3薄膜晶体管。(E)TEAI-CsFASnI3薄膜晶体管输出特性曲线,(F)TEASCN-CsFASnI3薄膜晶体管输出特性曲线。
图2. TEASCN与SnI₂的强相互作用及对Sn²+氧化的抑制作用。(A、B)TEASCN、TEASCN+SnI₂、TEAI和TEAI+SnI₂的FTIR光谱。(C)CsFASnI₃、TEAI-CsFASnI₃和TEASCN-CsFASnI₃钙钛矿薄膜退火前的XRD衍射图谱。(D)、(E)、(F)分别为TEASCN-CsFASnI₃、TEAICsFASnI₃和CsFASnI₃钙钛矿薄膜的Sn 3d区域XPS光谱。a.u.为任意单位。
图3. 钙钛矿薄膜的取向性、结晶度及形貌增强。分别展示(A) CsFASnI3、(B)TEAI-CsFASnI3和(C)TEASCN-CsFASnI3钙钛矿薄膜的吉氏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图谱。(D)环状结构在qr = 1.0 A−1处的方位角分布曲线。(E)CsFASnI3、TEAI-CsFASnI3和TEASCN-CsFASnI3钙钛矿薄膜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F)CsFASnI3、TEAI-CsFASnI3和TEASCN-CsFASnI3钙钛矿薄膜的XRD图谱,其中(100)晶面局部放大视图。(G)、(H)和(I)分别为CsFASnI3、TEAICsFASnI3和TEASCN-CsFASnI3薄膜的典型扫描电镜图像。
图4. 抑制缺陷密度。(A)CsFASnI3、TEAI-CsFASnI3和TEASCN-CsFASnI3薄膜的光致发光(PL)及三重光致发光(TRPL)光谱。(B)三种薄膜器件在0V电压下的噪声电流曲线。(C)典型CsFASnI3、TEAICsFASnI3和TEASCN-CsFASnI3薄膜晶体管的温度依赖性电荷转移特性曲线。(D)这三种薄膜晶体管的温度依赖性阈值电压曲线。(E)TEAI-CsFASnI3与TEASCN-CsFASnI3薄膜晶体管的温度依赖性阈值电压分布图。
图5. 操作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评估。连续1500次循环测试中,TEAICsFASnI3和TEASCN-CsFASnI3薄膜晶体管的连续开关测试曲线(A)及局部放大示意图(B)。(C)循环转移曲线测量中TEAI-CsFASnI3与TEASCN-CsFASnI3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及导通电流变化。(D)TEAI-CsFASnI3和TEASCN-CsFASnI3薄膜晶体管在负偏压应力下的稳定性测试(栅源电压VGS=源漏电压VDS =−30V)。(E)TEASCN-CsFASnI3薄膜晶体管在氮气环境中存储时间变化的转变曲线。(F)TEASCN-CsFASnI3薄膜晶体管在氮气环境中存储时间变化的导通电流与迁移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