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海辰储能卷入技术纠纷:被指 “商业秘密” 实为行业公知信息?

在知识产权的天平上,几个月的时间差,往往能颠覆一场争议的走向。当一项技术被指为“商业秘密”时,若早于它公开的专利已完整包含其核心内容,这场关于“秘密”的认定,便从法理之争变成了时间线的梳理——海辰储能近期卷入的技术纠纷,恰恰撕开了这样一个关于“时间与秘密”的行业切面。

7月中旬,某储能巨头就复合集流体技术相关信息被披露报案,海辰储能员工冯某因此被采取强制措施,案件目前仍在审查中。事件发酵后,外界目光迅速聚焦到一个关键问题:被指控的“商业秘密”,是否在被主张为“秘密”之前,就已通过公开渠道为行业所知?

海辰储能的回应,从一开始就锚定了时间这个核心证据。8月4日,公司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严正声明》,明确提及网传涉案“复合集流体技术”经专业第三方鉴定,属于公众所知悉的内容,不具备秘密性,因此不构成“商业秘密”。同时,公司强调从未在产品中使用该技术,纠纷不会影响正常经营。

解开这场争议的“钥匙”,藏在两份专利的时间线里。据公开信息,某储能巨头指控冯某侵犯商业秘密案中所涉及的专利即为一项于2020年7月24日公开的第202020013754.1号专利,其中包含有其“商业秘密技术信息”。

但业内人士指出,另一项更早的专利已“剧透”了全部内容:2018年11月申请的WO2020093375A1专利,不仅同属储能单元材料领域,对金属层技术细节有着详尽阐述,更于2020年5月4日公开——比涉诉专利早了两个多月,且被认定为“行业公知信息”。

这意味着,若司法层面认可时间线的说服力,“商业秘密”成立的核心前提——“秘密性”便无从谈起。毕竟,法律意义上的商业秘密,首先要求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而早于两月的公开专利,显然对这一前提构成了直接挑战。

面对风波,海辰储能的态度不止于自证。从冯某被采取措施起,公司便组建专项法律团队,联合外部知识产权专家梳理证据链,为员工提供全程法律支持。董事长吴祖钰在内部信中直言,对于遭遇不当指控的同事,公司会全力支持,坚信法律会还以公道。这种对员工的担当,成了争议中企业形象的另一重注脚。

这场纠纷更像一面镜子,照出储能行业技术竞争的复杂生态。随着复合集流体成为下一代电池的核心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激增,专利布局密集,但“公知技术”与“商业秘密”的边界却时常模糊。某企业若将早已公开的技术包装为“秘密”发起指控,不仅消耗司法资源,更可能让行业陷入“内耗”。

作为储能领域的成长型企业,海辰储能的发展轨迹本就备受关注,市场地位逐年攀升,从去年的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TOP3,到今年上半年继续攀升至电力储能全球TOP2;在技术创新上,海辰储能在2022年就率先布局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产品研发,并于2023年底顺利发布,引起市场不小的关注。此次风波虽带来短期讨论,但企业的回应逻辑始终清晰:依法追责,关怀伙伴,倡导自律。

目前案件仍在审查中,但时间早已在专利文献上留下印记。当技术争议的答案藏在“谁更早公开”的细节里,或许能让整个行业更清醒: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模糊“秘密”的边界,而是在实验室里突破技术的上限。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ghN_4YvCFyyGoH-grbgB4B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