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IB化学知识点S3元素周期性

IB化学知识点S3元素周期性 Periodicity

1

1. 元素周期表结构 Structure of the Periodic Table

1.1 排列原则 Arrangement

元素按原子序数 atomic number递增排列。

表格分为四个“区块 blocks”:

s 区(s-block):主族 1、2 以及氦

p 区(p-block):主族 13 至 18

d 区(d-block):主族 3 至 12,即过渡金属

f 区(f-block):镧系元素 lanthanoids 与锕系元素 actinoids

周期 period:同一横行,周期号 n 为最外层电子所在主能级。

族 group:同一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类似。

1.2 分类与特征 Classification

金属 metals:位于表左及中间,多为良导体、有延展性。

非金属 non-metals:位于表右,多为绝缘体,化合物呈酸性氧化物。

类金属 metalloids:如 B、Si、Ge,性质介于二者之间。

特殊族命名:

Group 1:碱金属 alkali metals

Group 17:卤素 halogens

Group 18:稀有气体 noble gases

1.3 电子排布与位置的关系 Electron Configuration Relation

例:碘 I(Z=53)为五周期,第17族,属于 p 区,最外层排布 ns²np⁵。

2

2. 元素周期律与趋势 Periodic Trends

2.1 原子半径 Atomic radius

定义:两个同种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同族向下(down a group):增大,因能级数增加。

同周期向右(across a period):减小,因核电荷增加、屏蔽效应相对减弱。

2.2 离子半径 Ionic radius

阳离子 cations 半径 < 原子半径(失电子壳层减少、核吸引增强)。

阴离子 anions 半径 > 原子半径(得电子电子间排斥增加)。

等电子离子 isoelectronic: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

2.3 熔点 Melting points

同周期:金属键逐渐增强(Na<Mg<Al),到 Si(共价网状结构)最高;后续为简单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弱,熔点低。

同族:Group 1 向下熔点降低;Group 17 向下熔点升高(分子间作用力增强)。

2.4 第一电离能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定义:移除一摩尔气态原子的一个电子所需能量。

同族向下:降低(电子离核更远、受吸引力减弱)。

同周期:总体升高(核电荷增加、原子半径减少)。

p 亚层能量稍高于 s 亚层,电子配对会略降低第一电离能(B<Be,O<N)。

2.5 电负性 Electronegativity

同周期:升高(原子半径减小、核电荷吸引力增强)。

同族:降低。

2.6 电子亲和能 Electron affinity

第一电子亲和能多为放热(负值),但第二电子亲和能通常为吸热(正值)。

3

3. 元素的化学性质 Chemical Properties

3.1 Group 1 碱金属 Alkali Metals

外层 ns¹,极易失去 1 个电子 形成 +1 离子,强还原剂。

反应活性随族向下增加。

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碱液及氢气:

2Na + 2H₂O 2NaOH + H₂

3.2 Group 17 卤素 Halogens

外层 ns²np⁵,易得 1 个电子 形成 -1 离子,强氧化剂。

反应活性随族向下减弱。

强氧化性卤素可置换弱氧化性卤素的卤化物离子,如:

Cl₂ + 2Br⁻ 2Cl⁻ + Br₂

卤化物检测:与 AgNO₃ 生成沉淀(AgCl 白、AgBr 淡黄、AgI 黄)。

3.3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Metallic/Non-metallic Character

金属性沿周期递减、向下递增。

金属氧化物碱性,非金属氧化物酸性,类金属氧化物呈两性(amphoteric)。

4

4. 氧化态与化合物命名 Oxidation States & Nomenclature

4.1 氧化态判定规则

单质:0

氧:-2(过氧化物 -1)

氢:+1(金属氢化物 -1)

总和为化合物电荷。

4.2 命名 Nomenclature

主族固定价不标氧化数。

过渡金属可变价,采用罗马数字表示:FeCl₃ 铁(III)氯化物 iron(III) chloride。

氧阴离子 oxyanions:SO₄²⁻ 硫酸盐 sulfate(VI);SO₃²⁻ 亚硫酸盐 sulfite(IV)。

5

5. 过渡金属 Transition Metals

5.1 定义 Definition

具有一个或多个氧化态时 d 亚层不全的元素。Sc³⁺和 Zn²⁺ 不属典型过渡金属。

5.2 性质 Properties

可变氧化态 variable oxidation states

形成配合离子 complex ions(配体 ligands)

多为有色化合物 coloured compounds

催化性 catalytic activity

磁性 magnetic properties(顺磁性 paramagnetism, 铁磁性 ferromagnetism)

6

6. 配合物 Chemistry of Complexes

6.1 配体 Ligands

含孤电子对,可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coordination bond)。

单齿 monodentate:H₂O, NH₃, Cl⁻

多齿 polydentate:乙二胺 en(bidentate),EDTA⁴⁻(hexadentate)

配位数(coordination number):6(八面体 octahedral),4(四面体 tetrahedral 或 平面方形 square planar),2(线性 linear)。

7

7.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颜色 Origin of Colour

7.1 d 轨道分裂 d-orbital splitting

自由离子:五个 d 轨道等能(degenerate)。

八面体场:dₓ²−ᵧ² 与 d_z² 能量升高,其余三个能量降低,能量差 ΔE 对应可见光波长。

吸收某色光后,电子跃迁到高能轨道,溶液呈现补色。

7.2 影响因素

金属种类

氧化态

配体种类(光谱化学序列 spectrochemical series)

几何构型 stereochemistry

光谱化学序列:I⁻ < Br⁻ < Cl⁻ < F⁻ < OH⁻ < H₂O < NH₃ < CN⁻ < CO

8

习题练习

1. 在元素周期表中,随周期数增加,下列趋势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B. 第一电离能逐渐降低

C. 电负性逐渐降低

D. 金属性逐渐增强

(答案:A)

2. 下列关于 Group 1 碱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外层电子排布 ns²

B. 具有高电负性

C. 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碱

D. 反应活性随族向上增强

(答案:C)

3. 过渡金属离子显色的主要原因是:

A. 存在未成对的 s 电子

B. 存在未成对的 d 电子,d 轨道分裂吸收可见光

C. 配体的氧化还原性

D. 离子半径大

(答案:B)

4. 下列配体中,属于二齿配体 bidentate ligand 的是:

A. H₂O

B. NH₃

C. 乙二胺(en)H₂NCH₂CH₂NH₂

D. CN⁻

(答案:C)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43V7jNXYVs2JLsPpQ7jq3g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