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发展迅猛,让人应接不暇。蒸汽机普及近百年,电力用了约七十年,互联网仅二十年就全球覆盖,而AI技术更是以月为单位更新。
这导致许多职业寿命大减,像传统制造业工人、基础会计、初级程序员和部分医疗诊断岗位,都可能被AI替代。牛津大学预测,未来二十年美国约47%的工作将自动化。这不仅是岗位消失,职业能力也需重塑,比如AI能做法律、医疗、新闻相关工作,从业者就得重新思考自身价值。
一些年轻人因教育与就业市场不匹配,发展受阻而回家“啃老”。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历史证明,技术革命创造的岗位多于毁掉的,关键是要跨越技能差距。
面对就业变化,个人可从三方面规划职业。
一是“向上走”,从事AI难以企及的高级认知工作,如解决复杂问题、跨领域创新、情感交流等。
二是“往下钻”,专注需实际操作与应变的工作能力,像高级护理、个性化教育、艺术创作等。
三是“两边合”,成为懂技术又熟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医疗AI领域中既懂医学又懂算法的人。研究显示,未来十年75%增长快的职业需跨学科技能。
同时,要重新思考教育本质。传统灌输式教育已过时,芬兰等国开始改革,培养“学会学习”能力,如元认知、抗挫力、跨界思维。教育应激发终身学习动力。对职场人来说,持续学习关乎生存,“学习一切”文化或成职场趋势。
科技发展不可逆,面对AI带来的就业改变,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恐惧。市场力量使社会脱节时,社会会自我保护,在AI时代,就是人类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未来成功之人,是能将AI为己用,在“人机协作”中找准位置的人。
站在文明转变关口,别惧失业,期待自我更新。赫拉克利特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在AI时代,人类应发挥优势,深度、独特思考,这才是就业“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