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以“龙象之城”镌刻史前密码,潍坊让地质遗存“变身”文化资产

近日,研究人员在潍坊诸城发现了一块暴龙股骨化石和一块椎骨化石,经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与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学者联合研究并确定,诸城地区存在体型堪比最大霸王龙“苏”(Sue)的暴龙类恐龙。

这一重要发现,让潍坊这座“龙象之城”再度成为公众与学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龙”与“象”这两个承载着史前印记的符号,不仅承载着珍贵地质遗存的意义,而且早已成为潍坊独特而鲜明的文化标识。

研究发现,这块暴龙股骨化石长度达1.21米。经初步判定,该股骨是亚洲迄今发现的最长暴龙股骨,刷新了亚洲暴龙类股骨长度的纪录。

同时,研究团队还对诸城中国暴龙馆馆藏的一块暴龙椎骨化石做了精确测量和扫描,结果显示其椎体宽度达28厘米。初步分析表明,新发现的股骨和椎骨分属两个不同的暴龙个体。

尽管此次新发现的暴龙化石材料仍需进一步确认是否属于“巨型诸城暴龙”,但其尺寸特征进一步支持诸城地区的暴龙可能是亚洲已知最大的暴龙类恐龙,其最大个体体型甚至可能与世界最大的霸王龙相当。同时,这一发现也为“北美霸王龙可能起源于亚洲”的演化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事实上,诸城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古生物学界的焦点,正是源于其持续不断的恐龙化石发现与研究突破。潍坊诸城素有“中国龙城”之称,被誉为“世界恐龙化石宝库”。在这里,古生物学家先后命名了“巨大诸城龙”“巨型诸城暴龙”“诸城中国角龙”等十多个恐龙新属种,填补了恐龙研究领域的空白,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次对古生物认知的突破。

这些跨越亿万年的恐龙遗存,不仅构筑了诸城的史前文明记忆,更让潍坊的文脉在岁月流转中不断绵延。

在潍坊,古生物“名片”从不单一,恐龙遗迹的故事不止诸城暴龙的震撼,憨态可掬的“潍坊象”,同样是这片土地上令人心动的史前印记。

1979年3月,潍县望留公社(今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武家村出土一具较为完整的猛犸象化石。后经详细考证,它生存于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代表了比南方象更为进步的猛犸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具有世界级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被中国科学院定名为“潍坊象”。

2024年12月28日,潍坊象化石正式对外亮相。作为全球发现的最大象类化石,复原后其肩高可达4.83米,体长8.5米,体宽2.2米,门齿长度达3.7米,既是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巨无霸”的实证,更填补了猛犸象演化研究的关键空白。

当一系列发现震撼世界,潍坊“龙象之城”的称号便不再只是一个地理符号,而是蜕变为一段能跨越时空的文化叙事。那些沉睡千万年的古生物骨骼,如今正成为镌刻在潍坊基因里的独特文化密码。

潍坊深知,“龙象”的故事不应止步于博物馆的展柜,而应融入城市肌理。漫步在潍坊的街巷,街巷景观的设计独具匠心,处处彰显着“龙象”元素;在日常文化的表达里,“龙象”印记也随处可见。可以说,“龙象”已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座拥有“龙象之城”美誉的城市,将史前文明的恢宏气象与现代产业的蓬勃活力完美交织,以“龙象”为核心,构建起跨文化、旅游、文创等多领域的融合型文化生态圈,用系统化的规划与扎实的实践,让“龙象之城”的内涵不断丰盈,外延持续拓展。

如今,潍坊以“龙象之城”的独特姿态,将地质遗存转化为文化资产,用恐龙长吟与象鸣共同谱写成这座城市的永恒交响,这既是时间的礼物,也是永恒的邀请,邀请世界来到潍坊,聆听地球生命最壮丽的史诗。

新黄河客户端:李婉清

编辑:李婉清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hMfd2pZe7OmTdCLEzsfRJ8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