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您在8:22前吃早餐吗?《自然》子刊22年研究:它正在改写你的生命长度

09.07

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导  读

亲爱的科学伙伴们,每天早上,您的早饭是匆匆忙忙在上班路上解决,还是在10点左右吃一顿早午餐?或者干脆等到中午才吃第一顿饭?我们总在关心吃什么才“养生”,一项由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主导、发表于《通讯·医学》(Communications Medicine)的长期研究为此亮起了黄灯。研究历时22年,追踪近3000人发现,早餐时间持续推迟,不仅与更高的疲劳感和抑郁风险相关,甚至还关联着一个惊人的数字:早餐每推迟1小时,长期全因死亡风险随之增加约8%-11%。伙伴君今天就跟您聊聊咱们的“饭点儿”和健康到底有啥关系,帮您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

走,跟伙伴君来!

今日主笔 | 恒意

●          ●          ●

您在8:22前吃早餐吗?《自然》子刊22年研究:它正在改写你的生命长度

“到点儿吃饭”,老话里藏着大学问

咱们中国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讲究“按时吃饭”。这老话背后其实有很深的科学道理。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听不见也摸不着的“生物钟”,它规定了我们什么时候困、什么时候醒、什么时候消化能力最强。而每天吃早饭,就像是给这个生物钟按下了“开始”键,告诉全身的器官:“新的一天开始干活啦!”

可是,很多中老年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年轻时到点就饿,现在早上起来却不觉得饿,甚至有点犯懒,不想动弹,早饭也就拖到9、10点钟才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一项追踪了近3000人22年的健康数据,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

研究显示,在这群参与者中,大家吃早餐的平均时间是早上8点22分,通常是在起床后半小时左右。 但关键在于,当这个时间点随着年龄增长而悄悄推后时,可能就不是个好兆头了。他们在权威期刊《通讯·医学》上发表文章说,这种早餐时间的推迟,可能不是原因,而是一个“结果”——是身体内部健康状况变化的体现。

这就好比一辆开了多年的汽车,如果早上点火越来越费劲,我们不会只骂车不好,而是会赶紧检查下是发动机、电瓶还是油路出了问题。同理,当我们“启动”一天活力的早餐时间越来越晚,也许就该留心一下,是不是身体的“零部件”在提醒我们需要保养了。

被推迟的早餐,透露了哪些健康信号?

这项研究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把“吃早饭晚了”这件事,和一系列健康问题联系了起来。科学家们发现,那些早餐时间在几年间变得越来越晚的中老年人,往往也伴随着更多其他问题。这就像一个报警器,虽然它本身不制造危险,但它的响声提醒我们危险正在靠近。那么具体透露了哪些信号呢?

一是“没精神”:研究发现,晚吃早餐的人,更容易感到疲劳、乏力。您不妨对照一下,是不是觉得吃早饭越晚,一上午就越是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

二是“不开心”:较晚的早餐时间,还和抑郁、情绪低落有关。身体的节律乱了,心情的节律也容易跟着乱。

三是“一身病”:那些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的中老年人,他们的早餐时间也普遍更晚。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还进行了精确的风险计算。数据显示,综合来看,早餐的节律每推迟一小时,后续追踪到的全因死亡风险就会增加8%-11%。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我们不必过度恐慌。它再次印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观点:吃饭晚本身不是“杀手”,但它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指示灯”,当它亮起时,我们必须去检查背后真正的“故障”——也就是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天生夜猫子”和“后天坏习惯”,谁在做主?

有的科学伙伴可能会说:“我天生就睡得晚、起得晚,早饭当然也吃得晚呀。”这确实是一个原因。研究也证实,带有“夜猫子”基因的人,他们的生活节律整体都会偏晚一些。

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后天”的因素影响可能更大。这项研究就描绘出了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恶性循环”:首先,可能是因为一些健康问题,比如晚上睡不好、或者身体有某个地方不舒服,导致我们早上起来没有精力、没有胃口。因为没胃口,也懒得准备,所以早餐就越吃越晚。然而,不规律的早餐又会进一步干扰我们身体的“生物钟”,影响新陈代谢和修复功能,这反过来又可能加重原有的健康问题。

这就好比,地里有点旱,禾苗长得不好(身体不适),您一看禾苗蔫了,就更没心情去浇水了(不想吃早餐)。结果地越来越干,禾苗就长得更差了(健康状况恶化)。所以,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就是意识到“早餐推迟”这个信号,主动去寻找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听之任之。

恒意说两句:把“按时吃早餐”,当成一种高级的“悦己”

在“内卷”和“996”成为日常的今天,讨论几点吃早餐,听上去似乎有点奢侈。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然而,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正是在这种身不由己的快节奏中,守护一种可控的“节奏感”,才显得尤为珍贵。

这项研究给咱们所有关心健康的中老年朋友提了个醒:别小看了每天吃饭这点事儿。它不是什么需要我们恐慌的“短寿警告”,而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自我体检”小工具。

当您发现自己或者家人的早餐时间在悄悄推迟时,先别急着批评“懒”。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沟通的契机,一个关心自己的开始。不妨问一问:“最近是不是睡得不太好?”“是不是觉得身上哪儿不得劲?”“是不是心情有点烦?”从这个小小的变化入手,我们往往能发现一些被忽略了的健康隐患。

最后,伙伴君给您几个小建议,一定会对您有些帮助:

试着“叫醒”身体。哪怕早上实在不饿,也可以先喝一杯温水,吃一小口燕麦粥、一个鸡蛋或几片饼干。目的不在于吃饱,而在于给身体一个温和的“开机信号”。

把早餐当回事儿。提前一晚想好第二天早上吃什么,简单准备一下。一顿有仪式感的早餐,不仅能唤醒身体,更能唤醒一天的好心情。

观察并寻求帮助。如果早餐推迟的同时,确实伴随着长期的疲劳、失眠或情绪问题,别硬扛着,这可能就是身体在催您去看看医生,做个检查了。

归根结底,健康长寿的秘诀,就藏在这些“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细节里。从今天起,让我们用心对待自己的“饭点儿”,倾听身体的时间语言,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参考文献: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k6lua9HnO2QX5yP9rn8F8y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