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研究发现:记忆像水泥,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形成永久形式

记忆的形成不是一股脑的,也不是一下子的。在每次记忆或者每段记忆中,都是需要间隔的,那么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记忆很像水泥,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形成永久的形式。虽然它一直都在忙着硬化,但人类记忆极易被修改。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新编码的信息能够重新塑造、磨损以前存在的记忆痕迹。当学习以连续、不间断的形式发生时,就像在大多数的会议室、教室发生的那样,这种干扰尤其明显。当学习内容以一种无法停止的、不可重复的方式被一浪接一浪地灌给木头人一般的学生时,学生头脑中发生这种混淆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

不过,这儿也有个好消息。如果信息以刻意的分步学习方式提供给学生,那么这种干扰就不会发生。事实上,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反复将自己暴露在信息之中,这为人类提供了将记忆固定在大脑中最有力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被学习的信息以电子信号形式进入人的大脑,对该学习的记忆要经过多次的重复才能慢慢建立起来,这时被调动来存储这些信息的神经网络逐步重新改造这些信号,不过这些神经网络并不与那些以前被调动用来存储类似学习信息的神经网络发生冲突。这种想法表明,连续的重复循环帮助人脑创造了添加知识库的经验,而不是与原房客一已存在于大脑的记忆痕迹之间发生干扰。

当一个生动的记忆被检索的时候,大脑的一个区域始终处在非常活跃的状态。该区域位于左内侧前额皮层。在学习的时候,这个区域的活动可以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器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捕捉到,大脑这个区域的活动能够说明存储在大脑中的某些东西是否被清晰、详细地回忆起来。如果科学家想知道你的大脑是否以强有力的方式检索某些事情的记忆,他们不必问你,只要依靠这些大脑的活动就可以了,他们只需看看机器的显示,进而观察左内侧前额皮层正在做些什么。

根据这些基本知识,科学家罗伯特·瓦格纳( Robert Wagner)设计了一项实验,在实验中两组学生被要求背诵一系列的单词。第一组学生通过大规模的重复来记忆,让人想起学生考试前恶补的样子;第二组学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定的时间间隔来记忆这些单词,并且不允许这组学生以恶补的方式背诵。就精确检索而言,第一组的表现远不如第二组;他们左内侧前额皮层的活动大大减少了。根据这些结果,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沙克特( Dan Schacter)曾对些学生说:“如果距离期末考试只有一周的时间,你打算对某一科目复习十遍那么在一周的时间将十次复习间隔开进行,要比一股脑儿将十次复习挤在一起进行效果要好得多。”

总的说来,重复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如果你想在日后回忆起某些信息,那么就有意地将自己反复暴露于该信息之下。如果你想在将来可以更高品质地回忆起某个信息,那么要有意地将自己反复暴露于被更精致加工后的信息之下。如果你想将来的回忆尽可能鲜活,那么就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有意地将自己反复暴露于更精致的信息之下。当新信息被逐步纳入存储库,而不是一股脑地一次将它们塞进去时,这个时刻学习的效果才最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814A0E84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