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从“口水仗”升级到“证据战”。
昨晚(9月11日),针对罗永浩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董事长贾国龙强硬回应,称“按国家的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并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罗永浩也不甘示弱,连发数文回怼:“好,来吧!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同时,罗永浩还发布10万悬赏令,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事件迅速演变成一场围绕预制菜的“罗生门”,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肯相让。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悬赏令发布不久,一位网友发布了一张疑似西贝“预制菜”的包装照片,标签上写着“小牛焖饭牛肉包”,产品类型为“熟肉制品”,并注明“非直接提供消费者”。目前这张照片来源还有待查证,但网友们先炸开了锅:有人吐槽虽然没发现预制菜的痕迹,但也很难感受到“锅气”;有人认为,不知道是不是预制,但菜品和价格不是一个等级;也有人表示不管什么菜,让咱吃个明明白白总行吧!
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这里藏着个定义上的分歧:依据现行标准,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而很多消费者认知当中,“带包装、提前做的”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偏差,正是这场争论的根源之一。但话说回来,预制菜就不能有“锅气”?当下国家层面已经为预制菜提供了明确定义范围和文件依据。换句话说,即便是预制菜,也不妨碍消费者吃出美味。
消费者真正膈应的,是花了现炒菜的钱,却吃不出现炒菜的口感,还要听店家一个劲吹“高品质”“现做的”。这种“信息差”才让人心里不痛快,毕竟谁也不想当冤大头。
所以,法律诉讼或许能决出一时胜负,但无法赢得长久口碑。与其死磕“是不是”预制菜,不如思考如何“坦诚地”做菜。罗永浩的十万悬赏,“悬”的不只是西贝的底,更是整个餐饮行业该补的 “真诚一课”。
撰稿:黄乐毅
编审:康耀方 邓国辉 李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