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830元消费引发的行业地震——西贝开放后厨、罗永浩硬刚起诉,预制菜争议折射餐饮业信任危机。
一、事件升级:从口水战到法律战
9月10日,罗永浩以“预制菜+贵+恶心”三词吐槽西贝,阅读量破亿。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次日回应:“一定一定会起诉!”并公开消费细节(5人15道菜830元)及后厨开放计划。 罗永浩嘲讽:“能把现做的菜做出加热味,是高科技”。
二、西贝的“透明化”破局:后厨开放与成本公开
贾国龙宣布两大举措:
后厨全面开放:消费者可参观任何菜品制作流程;
账目公开:西贝近五年账目可查,利润率仅5%,成本主要用于原料与人工。
他强调,西贝非预制菜,预加工(如切割羊排)与预制菜(熟食加热)有本质区别。
三、行业痛点:标准、认知与价值的错位
标准层面:国家规定预制菜不含中央厨房配送及主食类;
认知层面:消费者认为“非现炒=预制菜”;
价值层面:西贝称“优质平价”,但用户感知“价高”。
此次争议暴露了行业在标准教育、价值传递上的不足。
四、未来路径:透明化、共情与标准共建
透明化:西贝的后厨开放是行业创新,但需持续执行;
共情:企业需理解消费者对“现做”的情感需求;
标准共建:协会与企业应联合推广国家标准,减少认知差。
独特视角:
西贝与罗永浩的冲突,本质是餐饮工业化与消费者传统期待的碰撞。预加工是效率革命,但“锅气”才是中餐的灵魂——企业需在标准化与体验感间找到平衡。西贝的开放后厨是信任重建的第一步,但行业更需一场关于“价值透明”的革命:让消费者为“真实价值”付费,而非为“模糊概念”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