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贾国龙预制菜风波:餐饮信任与定义的全民思辨

当#贾国龙起诉罗永浩# 与#西贝预制菜争议#话题在9 月 12 日霸屏微博热搜,这场由一顿饭引发的行业论战,让餐饮界的 “预制菜定义之争” 彻底走入公众视野。从罗永浩 “全是预制菜太恶心” 的吐槽,到贾国龙凌晨三点喝酒失眠的激烈回应,这场风波已超越企业纠纷,成为观察餐饮行业信任体系的重要切口。

定义罗生门:从厨房到法庭的话语权争夺

9 月 10 日晚,罗永浩一条用餐吐槽点燃舆论:“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条微博迅速发酵,让 “预制菜” 这个行业术语成为全民讨论焦点。贾国龙的反应同样激烈,结束休假连夜从新疆飞回北京,召开记者会晒出菜单证清白,坚称 “西贝 100% 没有预制菜”,并放出 “一定起诉” 的狠话。

争议核心在于对 “预制菜” 的定义分歧。国家六部门 2024 年通知明确了预制菜范围,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模糊地带。西贝员工解释:“牛腩是提前压好的,门店再加入蔬菜二次加工,这不算预制菜。” 这种 “预加工≠预制菜” 的行业认知,与消费者 “非现做即预制” 的朴素理解形成巨大鸿沟。更具戏剧性的是,贾国龙曾公开表示 “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这番过往言论让如今的 “零预制” 宣言更显尴尬。

信任危机:价格敏感背后的消费心理博弈

这场风波的发酵,离不开西贝长期存在的定价争议。网友晒出的账单显示:3 只莜面蒸饺 29 元,蒙古牛大骨 159 元,“月薪 3 万不敢随便点菜” 的调侃早已在社交平台流传。当 “贵” 与 “预制” 两个标签叠加,消费者的不满便集中爆发。有深圳市民直言:“米其林包子卖 50 元有人买单,是因为明码标价的价值预期,而西贝模糊了现做与预制的界限。”

贾国龙的回应则充满委屈,他强调西贝上半年平均利润率不超过 5%,将外界对价格的质疑称为 “中国餐饮业最大冤案”。这种认知差异折射出餐饮消费的底层逻辑:消费者愿意为食材、服务买单,但拒绝为 “信息不对称” 付费。西贝年初推出的儿童餐 “五大不添加” 承诺,曾收获 230 万家庭客流的信任,而此次争议暴露的恰恰是这种信任基础的脆弱性。

行业启示:透明化才是破局之道

在这场风波中,西贝的战略摇摆更值得玩味。2025 年贾国龙重掌 CEO 后,品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从 “西北菜” 转型 “欢聚餐厅”,推出 158 元特色烤鸭,强化 “把更好的给孩子” 的家庭定位。这些举措本想打造 “优质平价” 形象,却因预制菜争议陷入信任危机。

事实上,连锁餐饮使用预制菜已成行业常态,《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头部企业预制菜使用比例普遍较高。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使用,而在于是否透明。罗永浩的 10 万悬赏征集证据,本质上是呼吁 “预制菜标注权”,这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知情权诉求不谋而合。国际公关协会数据显示,83% 的消费者会因 “信息透明” 提升品牌好感,这或许是西贝最该吸取的教训。

结语

从厨房操作间到社交媒体战场,贾国龙与罗永浩的这场论战,终将在法庭或舆论场落下帷幕,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当预制菜成为餐饮标准化的必选项,当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定义之争” 背后其实是信任体系的重建契机。西贝曾用 8 年时间将儿童餐打造成 “中国第一品牌”,证明真诚沟通的力量。或许正如网友所言:“比起争论定义,不如像公示儿童餐食材那样,把每道菜的加工方式亮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餐饮自信。” 在这场关于信任的考试中,透明化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ugK5QR0zdK3TSBKXH3PmFB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