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捞舆 | 到底谁虐谁?别让预制菜讨论滑向“名誉权”混战

罗永浩与西贝之间围绕预制菜的争议持续发酵,迟迟未能平息。日前,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直指罗永浩为“网络黑嘴”,后者则强硬回应这是“污蔑毁谤”。双方剑拔弩张,使得本该聚焦于预制菜安全规范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公共讨论,几乎沦为一场“名誉权”混战。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宣布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却因信末一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引发争议。罗永浩转发并质问“顾客虐你什么了?”,舆论场再起波澜。

事件发酵至今,贾国龙贡献了多个公关层面的“反面案例”,这句话也不例外。这也再次提醒所有企业掌门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商业强者不一定是舆论场强者,情绪化、对抗式的表达只会让舆情升级,让小事演变成一场巨大的公关危机。

从议题的公共价值来看,这场争论本该围绕预制菜是否营养安全、标签是否透明、行业如何规范发展等实质问题展开。可现实中,争论双方对于预制菜的定义抱着两套不同的标准,导致讨论陷入各说各话的循环,甚至出现不少以道德批判取代事实论证的非理性发言。

对餐饮企业来说,中央厨房与“科技与狠活”之间被草率划上等号,这种“污名化”不仅带来品牌声誉和经营损失,更可能打击整个预制菜行业的创新投入。对消费者而言,在充斥情绪与对立的舆论环境中,他们更难获取有关预制菜的客观信息和基本常识,甚至因信息混乱而作出非理性判断。眼下,一些科普“冷冻蔬菜营养未必严重流失”的博主就被简单归类为“洗地”,遭到舆论围攻,进一步撕裂共识。

对比贾国龙的翻车,罗永浩的“开炮”似乎一直站在群众立场、道德高地,这也让他赢得了不少舆论支持。但诸多非理性讨论也提醒着我们,商业批评也应有边界意识。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一句不够严谨或过度夸张的指责,很可能演变为对企业的舆论“围剿”,甚至波及整个行业生态。

需明确的是,预制菜并非“劣质菜”的代名词,而是现代食品工业标准化、规模化的必然产物。西贝“尽量去预制菜化”的调整,是会加剧对预制菜的“妖魔化”认知,还是能够重获消费者信任,仍须“以观后效”。

回到此次争论,真正有益的公共讨论,应超越站队之争与标签大战,回到事实讨论与标准的建设上来。监管部门应加速推出预制菜分类与标识国家标准,餐饮企业则需真正将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公众。而对于消费者和意见领袖,批评与监督应以促进良性发展为初衷,而非制造对立、争夺话语权。

(大众新闻记者赵晓昕)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wz5TCb-PVFa0LfXKoa84Wf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