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赛专家对话:覃京燕(上)

专家对话:覃京燕

1

关于我们

ABOUT US

Global AI Art Competition(GAAC)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在全球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为了更好地贯彻“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在艺术行业的应用,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携手英诺天使基金、艺评网,发起“AI艺术大赛(GAAC)”,旨在通过AI技术和艺术创作的跨界融合,创立全新的AI艺术领域,进而挖掘AI艺术产业价值。

“AI艺术大赛(GAAC)”将面向全球的从事AI技术和AI艺术创作的相关企业机构与学术机构征集作品,并由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予以评选和奖励,作品范围涵盖美术、音乐和文学等领域。2018年为GAAC首次赛事,未来将每年举办一次。

大赛主办方将面向全球征集美术、音乐、文学和指定品牌作品,比赛设最佳GAAC奖一名,奖金为人民币10万元,四个创作领域将分别设金奖、银奖和铜奖各一、佳作奖5名和优选若干。比赛还将专设学生参赛组,选出2名最佳新人奖。

2

专家对话

INTERVIEW

对于人工智能加入艺术这个话题,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计算机通信工程学院博导、青年长江学者覃京燕认为,我们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之下,因为有三种意识的作用,才让我们感知的“身”,以及我大脑里面的这个“意”,以及我们的“心”,这“身、心、意”之间能产生种种简易便意和不易的关系。

但是目前人工智能来讲的话,第一个它没有感知、没有感受性,即没有痛感和触感,这个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一个区别点。然后第二个的话,它的认知的模式是我们给它的算法,这个东西是死的东西。所以怎么样来进行两者之间的一个有利合作,让人类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使人工智能有了人类“意识”的加成,这就是我们这次全球AI艺术大赛想要讨论的事情。

覃京燕说:“人工智能根本上来讲是群体智慧的情况,它跟之前强调个体的知识产权和有完整归属关系的艺术品和创作艺术的人本身之间的种种关系,已经变成了群体智慧、共同分享、共同创造一个东西”

覃京燕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计算机通信工程学院博导、青年长江学者)

覃京燕,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计算机通信工程学院博导,上海美术学院博导,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清华大学博士;担任剑桥大学CRUCIBLE会员;2017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科技部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设计师;2017年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主持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大数据与信息可视化、产品服务可持续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数字文化遗产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文化部等纵向科研项目20项;参与可持续设计教育、大数据与信息设计等欧盟、中英合作科研、86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6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论文86篇,获得红点奖、红星奖等国内外设计奖项14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等5项。培养硕士生近五十人,博士生6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设计、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等。国家SCI期刊等多家杂志编委及审稿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信息交互设计分支副主编。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创新设计的工作,最早在中国本科教学中开设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及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系列课程与专业方向,为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交叉学科引入可持续创新设计,将信息通信科技成果转化为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设计的生产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使我国信息交互设计与可持续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Q&A(第一部分)

Q

关于人工智能跟艺术的结合,您有哪些观点想跟大家分享?

因为我们习惯了建立在感知基础之上去认识、去考虑我们的视觉思维方式。这个顺序是:先看有没有焦点,看完了以后再去思考、去注意一些细节看是否可能会成为焦点,但是重点还是在于它有没有成为我们的认知的焦点。

就像王阳明所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其实就是讲了这个道理,这个花,即使你不在花旁,它还是在开放还是在生长,但是你来了以后你看到这朵花是开放的,当你在看这个花的过程中,其实从花的角度话,它可能也有感知,是作为植物来讲。但我们人那种感知,从主体性来讲会更强调我们的这种感受性,然后再跟花的看与被看的这个过程中间,还会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就是我看到它了,然后这个感知就会引向一个意识层面的东西,那这个意识层面它包含有三种样态,我潜意识里会去思考一些什么样的东西,然后它还有个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就是说,我以前也会看到很多的花,但是看到此花时,此花才一时明白起来。所以这个地方又调运了我们的前意识。就是我们的想法的想法是来源于何处,这些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发出来,所以说这个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而这个认知是在我们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之下,因为有三种意识的作用,才让我们感知的“身”,以及我大脑里面的这个“意”,以及我们的“心”,这“身、心、意”之间能产生种种简易便意和不易的关系。

这是我们人类智能所具有的,但是目前人工智能来讲的话,第一个它没有感知、没有感受性,即没有痛感和触感,这个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一个区别点。然后第二个的话,它的认知的模式是我们给它的算法,这个东西是死的东西,它没有Surprise 这个事,我在谈到人工智能时候经常会这么强调,就是说它没有“意外”,意外之喜也好,意外之惊吓也好,这是代表两个情绪上面的反应。它没有说像我们人类智能一样,时不时会带来意外之喜,就是有惊喜,然后也会带来惊吓。

对于人类智能来说这些意外是具有差别性的,每个人感受的焦点都不同,也会随着他感知的方向,还有他本身的对信息的多重理解呀,当然也有他的格局,还有他的洞察力以及眼界。然后再通过他的品味等等的其他很多东西的影响让他有不同的选择,然后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的焦点。

在这些之下,我们人类智能还会去重新组织它,比如说只需要把前后所看到的东西的顺序换一下,我们就又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视角(Shift of Perspectives),比如说我启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就是上帝视角,但同时我还有一个主观视角,即第一人称视角,再同时我还有同理心,可以以第二人称来感受这个世界,即这就是我们讲的三种视角才是构成了我们人类智能最基础的三个部分,一个是外部世界,还有就是阐释的世界,还有就是我思维空间所预想的世界,所以这三个世界构成了我们人类智能感知和认知之后的一个结果。而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所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够把握住主要脉络和算法,去解决一些特定环境下比较明确的一些任务,虽然说这个任务是有可能比较复杂,比如说下棋,但是它是有一个规则所限定的,是不会产生意外的,下棋的游戏规则放在那里,它不会跑出这个棋盘之外,它只是在这到100的各种可能性的概率之下的其中一种概率。这就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比的结果上的不同点,就是Surprise,只有我们人类才会有的一些超出意料之外的,我们会去探究原点的问题,想法,以及想法的想法是如何产生,我们会不断去突破信息的维度,在这个突破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带来意外之喜和惊喜,这个世界有一个部分是人类智能能探知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往往还有一个部分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而这个部分往往就是群体性的人类智能所带给我们的意外之喜。

但目前人工智能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曾经科学家有在做一个研究,就是试图把某一个个体的人的DNA的部分排序能探知得到,认知清楚,这样这部分DNA就可以变成算法上的东西,即数据上的内容,作出一个结构出来,然后再把这些在规律上有迹可循的东西灌给人工智能,当DNA的排序,里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灌给人工智能之后,当它表现为这样的一个样态的时候,其实它就已经变成一个死的东西了,它没办法有一个“意外”进来,但是人类的话,第一它是一个群体性的智能,并不能说个体就能代表群体,尽管我们在禅宗里面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就是这种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世界除了人还有别的物种,自然的东西和我们人为制造的东西,而这些的话这些所谓的外在环境,也会带来一些Surprises。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人类所存在其有意义的地方,换一个人、换一种人种、换一种生物体、换一种物种等等,它就会产生不同,然后它就有物质上面的交换,信息上面的交流,还有能量上面的交通,让这三大流流动起来,通过交换交流交通形成大的交互,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彼此不同才是产生交换的基础,没有交换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天地之间让两个东西存在是因为它们彼此不同,这是最基本最通用的一个道理,所以这也是代表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里的一些很重要的内容。

我们人为的从原子的层面,去创造和发现了一个以从比特这种方式来去代表我们的信息的载体,或者媒介传媒,使它有一个“肉身”,即外在的内容方面的东西,再通过彼此之间的不同来产生交换,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容器之上,里面交换的内容是源源不断的,因为它在不断的发生,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但这所有的的东西都是由我们人本身,回到我们的内心来做选择,人会按照自己的感受作出抉择,然后拿自己不同的东西去跟另外一个信息的载体交换,另外一个人、一个物、一个计算机也好,机器人也好,跟另外一个人工智能产生一个交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人机对话”,即人类智能是有这样一个样态,感知之后再去认知,然后交流,最后再去理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不断的选择、判断、然后组织架构、解构重构等等贯彻这整个过程,另外一边,因为是我们人为的创造出了人工智能,但这人工智能不像我们人一样有感知,所以这个环节可以完全去掉不要(即使它有感知也是完全是一个模拟),这不代表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的实体它具有它自己本身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区别是这三个“我”我们人类是有的。

从视角思维来讲的话,我认为我们会用淡然而欣喜的态度来看待吧,因为我们既然创造了它,就像当初不知道是谁创造出了我们人类一样,当我们意识到被谁创造出来这一点,然后我们所有的活法,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所有的这些都是被设计好的,然后你会发现一切都没有意思了,当你变成可控的了,那个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

同理之下,比如说我现在创造了一种比特形式的人工智能,跟原子形态下的人类智能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这种形式的人工智能,我们人类智能是完全能够掌控它。它是不是也会失去了这种意外之喜呢?假如说我们完全不能掌控它,肯定也会出现意外之惊吓,所以我觉得也是一个相互之间不断的去包容,然后不断去欣然的接受这种新的变化,既然是我们创造出来的,那相处模式肯定会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也可以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的。

从我们的思维模式来讲的话,万事万物,它只要具有实体的存在,它就一定会占用我们感知里面的视觉思维。在没有人工智能出现之前,我们的视觉思维也考虑那些问题,只不过现在这种问题变成了插电与不插片、数字与非数字的、原子与比特的差别。我之前关注了一些很重要的普世性质的点,举个例子,清晰和模糊之间的关系,清晰和模糊又可以称为显现和隐藏。这个代表了很多,比如说,在没有仪器设备的帮助之下,你能看到空气的流动吗?你能看到我思维里面在想什么吗?实际上是看不到的是吧?但是虽然看不到,另一个方面你可以通过我的表情,还有你的感受,以这些体验合起来不断地进行推测,推测我可能在想什么。

所以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看到看不到的东西,我们现在只能看到显性的东西,通常所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按理来讲我们看不见虚假的东西,但是有一些虚拟的感受可以让我们看到。你虽然看不到空气的流动,但你能感受到,你不是直接看到空气在流动,而是通过风动,石动,你动。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都是虚空,这里面都是很有很奇妙的点在结合,关于清晰和模糊,以及显现和隐藏,当这个东西清晰的时候,以肉眼是能看到的。但是我们都知道的,有光才有影,有光才有色!如果说我们把这些光全都避掉了,你是看不见的。但是如果说眼睛在辅助的仪器的帮助之下的话,你就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一些景象,比如说某些光谱的特别低和特别高的部分是你能够看到的。

然后你再借助望远镜啊等等这些东西,你可以看到宇宙,可以看到很多很多像银河系,太阳系这样的星群。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你的内心,在你看的时候你的内心会说,哦,我看到的东西原来是这样的。

所以这些的话都是很有趣,关于清晰和模糊又代表了真实和虚化,我们经常说,我能够看到的感觉到的东西,它是真实的,如果看不到的,别人看到了,一些人具备有特别灵敏的感觉,像凡高。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仪器装备的辅助之下,他就能够看到空气的流动,把它画成一幅画。我们把梵高放在现在,他做的艺术也就是人工智能的艺术作品,只不过他那个时候的人类智能跟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齐平了,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在有仪器的辅助之下,我们真的看到了空气的流动。NASA那有全球的洋流流动的数据,还有空气流动的数据。这些数据给到我们一些信息的反馈,比如说当雾霾来了,然后有什么样的风,把雾霾吹到哪里去,这就是空气的流动。那以前没有一些设备的这个情况之下,很多古人靠它的智慧和意识还有哲学等等,他都可以体会一些隐形的东西,那些艺术家还有哲学家他们能感知到这些东西。然后在现在,我们普通人借助一些仪器,就可以达到上千年或者几百年前他们能够看到的东西,所以同样的,在我们这个时候就又产生了清晰和模糊,我们现在又是处在一个模糊的时期,那就是:人工智能出来,你能看清楚吗?

如果说加以时日,再往后推的话,当我们成为古人了。那几百年之后,或者说几十年之后的现代人,现在的二次元还有00后那些人,他会就会觉得我们是太老太幼稚了。而不是说太年轻太幼稚,那时候的他们已经可以靠新的这种人工智能,这种技术或者说新的这种设备,能够看到我们现在看不清的那些模糊的东西。

(自左向右)艺评网创始人孔中、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王旭东、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付志勇主任、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共同启动大赛

以人类的智慧为始、以机器的算法为终,所共同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它涵盖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 ——孔中

科学和艺术总是在山顶相遇。 ——李竹

利用率、使用价值高 ——刘志勇

人工智能根本上来讲是群体智慧的情况,它跟之前强调个体的知识产权和有完整归属关系的艺术品和创作艺术的人本身之间的种种关系,已经变成了群体智慧、共同分享、共同创造一个东西 ——覃京燕

人工智能四个要素:数据、算法、计算能力以及场景 ——付志勇

AI和艺术的融合将给人类带来各种可能性,科学的确定性与艺术的不确定性,即有计算所带来的灰度计算、拼图计算、胶囊计算试错计算的关联预测,也有艺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想象力的惊喜或惊吓。

未来已来,一切可能,正在发生。

—GAAC(全球AI艺术大赛)报名方式—

大赛官网: www .GAAC.world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829B0W6PC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