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赛参赛者对话:王铮、蒙胜宇

参赛者介绍

参赛者:王铮

王铮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学硕士)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学士)。在校期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主席,东伦敦大学研究生院CNC工作坊助教。曾就职于畏研吾事务所与CCDI,担任职业建筑师。2016与校友共同组建DreamDeck梦想甲板(国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研究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实际应用。

参赛者:蒙胜宇

蒙胜宇: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建筑学硕士,DreamDeck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AI产品经理;建筑师,曾就职于丹麦JDS、荷兰MLA+事务所上海联合工作室。现从事建筑与人工智能、GIS与仿生城市等相关方面的跨界研究。

1

俯仰所拾 算法绘就

一张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摄的星云图,一张是颇能引发“密集恐惧症”满是人眼的素材图,由两位年轻建筑师——王铮和蒙胜宇,慧眼选出。再经由人工智能算法运算操作,最终成就了本届GAAC参赛作品之一AI视觉艺术作品《黑暗森林中的眼睛》系列:星云中隐藏千万只黑洞般的眼睛,绚烂景象里渗透被无名源头“注视”的阵阵寒意。

两位创作者之一的蒙胜宇说:“创作灵感来自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书里描述了宇宙中的黑暗森林状态,每个文明都在这个森林里小心翼翼隐藏自己,并消灭被发现的其他文明。这与人类一直想象的温暖宇宙图景大相径庭。我由此猜想,人类仰视绚烂星空的背后,是否也被无数冰冷的眼睛虎视眈眈。”

蒙胜宇和他的合作者王铮基于Google Deep Dream将两幅素材进行叠加,再使用Neural Style Transfer算法进行风格调整,最后手工PS进行微调。

“城市和森林的关系既矛盾又密切相关。城市里的人希望自己的城市像森林,希望接近自然,而城外的人又希望进入城市或自己居住的地方成为城市。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城市不停地做绿化,另一方面,森林又被不断占用和砍伐,成为城市。”王铮说。

“从几何结构上看,城市和森林是很相似的。”蒙胜宇补充说。

图:城市中的森林

这种相似又矛盾的特质启发了他们。他们使用了CycleGAN算法,把互联网上开放使用的城市和森林的图片组成算法的训练库,在两者之间不断比较学习,将森林的图片转化为城市,将城市的图片转化为森林,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非城市非森林又既是城市又是森林的视觉影像。

图:深林中的城市

2

面向过程 开放结果

回想创作过程,王铮和蒙胜宇都觉得,用AI创作听起来很炫酷,其实找到符合创作形式的算法工具,创作过程不算复杂,费时也不长。

以《黑暗森林中的眼睛》为例,原图叠加用了不到一分钟,风格调整取决于算法是否学习过这个风格,短则数秒,长则几个小时。

与绘画或摄影这样的传统艺术创作相比,这幅作品是否能定义为艺术创作?与手工PS相比,算法的运用是有本质不同的艺术创作还是仅仅是工具的强化?

图:马塞尔·杜尚(1887~1968年)

王铮和蒙胜宇认为,他们的视觉艺术创作继承了20世纪初以杜尚为代表的“观念艺术”和50年代以来理查德·汉密尔顿提出的“波普艺术”。

图:理查德·汉密尔顿(1922~2011)的拼贴画

《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

1917年纽约独立艺术家展览上,马塞尔·杜尚把一个小便池倒立签名作为作品展出,引发了“观念艺术”的思潮。

图:《泉》

标志着现成品艺术成为杜尚最重要的艺术观念

王铮和蒙胜宇认为,观念艺术提出的“观念”,乃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有主观意识的主体以艺术的形式对客体进行创作或鉴赏,使用“外来物”,比如工业生产的小便池,相当于艺术家把创作主权出让,只有在观众的怀疑和思索中,整个艺术创作才算完成。而波普艺术则大量使用现成的杂志报纸和商业标志进行创作。

图:安迪·沃霍尔的的《玛丽莲·梦露》

批量化直接引用流行文化中的符号

和杜尚一样,王铮和蒙胜宇的两幅视觉作品都运用了外来物,即他人提供的影像资料,同时,和波普艺术相似,他们选择的基础影像更接近日常影像而非有知识产权的艺术作品。

图:来源于网络开放版权的摄影图片

由于AI算法的加入,王铮和蒙胜宇认为,他们的作品又与前人不同。

蒙胜宇借用了计算机编程里的概念“面向过程”来解释这种不同。“传统艺术的创作过程,是‘面向对象’的,比如绘画,画家直接在画布上进行绘画创作,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结果;而我们用了AI算法,基于创作需求调整素材、工具以及创作过程,但是并不直接控制结果,结果在相当程度上是算法的‘黑箱’操作决定的。

城中林,林中城

以《城市中的森林/森林中的城市》为例,这组影像是由算法学习生成,创作者所做的是建立训练库,决定往里面放什么原图进行训练,以及最后判断生成的哪些图像更符合创作意图。

他们把自己的创作称为“开源艺术”,即,除了创作本身的思考和过程操作,素材和工具都借用“外来物”,许多AI算法也都是开源的。“与传统艺术相比,创作者学习创作技能的时间减少了,掌握创作工具更容易,因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可以放在创意上。进入艺术创作的门槛降低了,这是一种艺术的民主化。”蒙胜宇说。

他们也承认目前的创作仍然是创作者更为主动,AI的参与是相对被动的。“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AI是不是能更为主动地创作,甚至作为创作主体,我觉得也是很有可能的。”王铮说。

3

无心插柳 探索新象

两位参赛选手:王铮和蒙胜宇

同为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同学,王铮和蒙胜宇一开始没打算尝试先锋艺术。他们与AI联手颇有点无心插柳。

左效果图比右效果图光影感更强,更写实

建筑师做设计要出效果图,用建模软件直接导出的预览图平面感较强,光影不明显,缺乏很多信息,因此,常常需要繁琐费时的后期渲染与制作。王铮和蒙胜宇接触了GAN算法以后,一开始打算“偷偷懒”,通过建立效果图和原图的训练库,借助算法来做效果图,直接跳过设置灯光、赋予材质这些手工操作,减少传统渲染过程所花费的时间,降低后期渲染对电脑配置的要求,提高出图效率。

图:AI建筑效果图优化

他们还尝试了让算法给线稿上色。

瞬间生成多种上色方案

“结果发现,算法的表现不太稳定,有时候做得不好,而有时候却有惊人之处,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效果,仿佛算法自己有了些想法。”蒙胜宇说。得知GAAC大赛的消息,他们由此萌发了用AI算法来创作的想法。

对于有志于探索AI艺术的创作者,王铮和蒙胜宇认为,这是个全新未被定义的领域,有无限可能性。“不过,目前创作者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AI算法还在发展,现有基于最新算法的AI艺术创作的软件界面不是太友好。”

DreamDeck

两人同属的Dream Deck公司,与前沿技术一直颇有渊源,此前尝试了3D打印旗袍和首饰等多个科技与艺术结合的项目。

3D打印旗袍—基于生物算法的参数化设计与3D打印

(自左向右)艺评网创始人孔中、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王旭东、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付志勇主任、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共同启动大赛

以人类的智慧为始、以机器的算法为终,所共同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它涵盖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 ——孔中

科学和艺术总是在山顶相遇。 ——李竹

利用率、使用价值高 ——刘志勇

人工智能根本上来讲是群体智慧的情况,它跟之前强调个体的知识产权和有完整归属关系的艺术品和创作艺术的人本身之间的种种关系,已经变成了群体智慧、共同分享、共同创造一个东西 ——覃京燕

人工智能四个要素:数据、算法、计算能力以及场景——付志勇

AI和艺术的融合将给人类带来各种可能性,科学的确定性与艺术的不确定性,即有计算所带来的灰度计算、拼图计算、胶囊计算试错计算的关联预测,也有艺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想象力的惊喜或惊吓。

未来已来,一切可能,正在发生。

—GAAC(全球AI艺术大赛)报名方式—

大赛官网: www .GAAC.world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903B0Z2PB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