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时候,是凭借视太阳直射点的光和影,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光照与黑影”对称点,同时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丈量光和影带来的冷和热能动,并称其为“量天尺”。其中:用奇数表示光带来的热,去丈量“阳”能动能量,用偶数表示影带来的冷,去丈量“阴”能动能量。
在一年中的黄道面上,夏至日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是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方夏热的最顶点,是阳增阴退至极为“太阳”,用奇数1表示热阳1;冬至日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在北半球是太阳直射点南移南方冬冷的最顶点,是阴增阳退至极为“太阴”,用偶数4表示冷阴4;春分日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线上升起,是太阳日出东方春温,是阳增阴退趋平为“少阳”,用奇数3表示温阳3;秋分日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线上落下,是太阳日落西方秋凉,是阴增阳退趋平为“少阴”,用偶数2表示凉阴2。
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在每年基础上的每一天中,视太阳光亮火热至极的日中“太阳”在南方,用奇数9表示为火热阳9;视太阳黑影冰冷至极的夜半“太阴”在北方,用偶数6表示为冰冷阴6;视太阳热退入温的日落“少阳”在西方,用奇数7表示为温阳7;视太阳冷退入凉的日出“少阴”在东方,用偶数8表示为凉阴8。
在没有正负数概念的中国古代,是用奇数来丈量阳(正)能量,用偶数来丈量阴(负)能量。在一年中,以上设定:北方为“太阳”奇数1,东方为“少阳”奇数3,是人为设定奇数字越大能量越弱;南方为“太阴”偶数4,西方为“少阴”偶数2,是人为设定偶数字越小能量越弱。在太极能量吸释传递中,要刻定某一时期的太极平均气能量,常是将两两相互对立的能量,相互吸释趋平计量为一定数字。太极中阳(正)能量是:北方“太阳”奇数1加东方“少阳”奇数3等4(1+3);太极中阴(负)能量是:南方“太阴”偶数4加西方“少阴”偶数2等6(4+2)。
在一年的太极中,是用(阳气正能量+阴气负能量)/2=平均气能量,即:((1+3)+(4+2))/2=10/2=5。5是自然奇数(1+3)阳(正)气能量和自然偶数(4+2)阴(负)气能量的平均数。其中:5比整个太极中阳(正)气能量(1+3)大,是整个太极中阳(正)气能量被阴(负)气吸释后的阳(正)能趋弱至平数,符合阳(正)气能量这边数越大能量越小的最初人为设定;5比整个太极中阴(负)气能量(4+2)小,是整个太极中阴(负)气能量被阳(正)气吸释后的阴(负)能趋弱至平数,也符合阴(负)气能量这边数越小能量越小的最初人为设定。
在一天中,以上设定:北方“太阴”偶数6,东方“少阴”偶数8,是人为设定偶数字越大能量越弱;南方“太阳”奇数9,西方“少阳”奇数7,是人为设定奇数字越小能量越弱。在太极能量吸释传递中,要刻定某一时期的太极平均气能量,常是将两两相互对立的能量,相互吸释趋平计量为一定数字。太极中阴(负)气能量是:北方“太阴”偶数6加东方“少阴”偶数8等14(6+8);太极中阳(正)气能量是:南方“太阳”奇数9加西方“少阳”奇数7等16(9+7)。
同样在一天的太极中,也是(阳正气能量+阴负气能量)/2=平均气能量,即: ((6+8)+(9+7))/2=30/2=15。15是自然偶数(6+8)阴(负)能量和自然奇数(9+7)阳(正)能量的平均数。其中:15比整个太极中阴(负)气能量(6+8)大,是整个太极中阴(负)气能量被阳(正)气吸释后的阴(负)能趋弱至平数,符合阴(负)气能量这边数越大能量越小的最初人为设定;15比整个太极中阳(正)气能量(9+7)小,是整个太极中阳(正)气能量被阴(负)气吸释后的阳(正)气能趋弱至平数,也符合阳(正)气能量这边数越小能量越小的最初人为设定。
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在一年中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北热阳1、移南冷阴4、东升温阳3、西落凉阴2,阴阳两半吸释趋平为 “中阳”5,即为一年中,北南东西方位正负吸释合五能量,用奇数5表示中阳5;在一天中观察,南方日中热阳9、北方夜半冷阴6、西方日落热入温阳7、东方日出冷入凉阴8,也是阴阳两半吸释趋平为“中阳”15。以上一天平气中含有一年平气,用以上一天平气减一年平气等10(15-5=10),即为一天中,南北西东方位正负吸释减五合十能量,也用偶数10表示中阴10。 从中可推出任何一个太极在一天中,用自然数表示对立的阴阳两半,其阴阳两半相互吸释趋平能量可计为:(阳正能量+阴负能量)/2=5,变换即得阴阳双方吸释能量之和公式:(阳正能量+阴负能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