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机床行业正陷入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竞争迷思。当我们在工业展上看到雷同的数控系统配置、相似的传感器方案、趋同的自动化功能时,这恰恰暴露了行业深层次的问题:大多数企业被困在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所说的 “第三阶段竞争” 中无法自拔。
01 重新理解竞争的三个层级
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把竞争分成三个阶段:知识的竞争、路径的竞争和市场的竞争。第一个阶段是形成知识上的领先地位,即形成产业发展预见能力、精心构建战略发展框架;第二阶段是抢先塑造并缩短从今天的市场和产业结构到明天的市场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路径;第三个阶段是一旦新商机 “启动”、新的产业结构开始形成,就要努力争取获得市场实力和市场地位。
第一阶段的竞争是构想另一种产业结构和新商机,目标是在 “思维和想象力” 上战胜竞争对手。第二阶段的竞争是积极朝于我有利的方向塑造未来的产业结构,目的是迂回并超过竞争对手。
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指出,大多数管理者还有商学院的战略学教授念念不忘的,是竞争的第三阶段,即以市场为基础的竞争。然而在这一阶段,胜利的桂冠属于谁,其实早就一目了然了。竞争的结局决定于第一、第二阶段。第三个阶段的竞争,也就是市场的竞争,不过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延续而已。
所以,上兵伐谋的核心,就是要学会战略性思考。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要学会从眼前事务性的工作中摆脱出来。要超越战场,要摆脱日常竞争中束缚自己的反应式思维模式,要有一种取势和提前布局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阶段:知识的竞争(预见未来)
以智能机床行业为例,在这个层面,企业需要回答:工业制造的本质需求是什么?五年后的智能机床将如何重新定义 “机床 - 产线 - 工厂” 的协同关系?这需要的是超越硬件本身的深度思考能力。
典型案例:某数控系统企业在 2018 年就预见到 “工业软件定义机床” 的趋势,其推出的开放式数控平台在当时被视为 “脱离传统机床逻辑”,却奠定了今天智能机床与工业互联网协同的雏形。
第二阶段:路径的竞争(塑造未来)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构建从现状到未来的最短路径。比如某工业互联网企业选择不直接生产机床,而是通过 “智能机床互联解决方案” 赋能机床厂商,帮助传统机床升级为智能终端,这是在塑造产业生态的演进路径。
第三阶段:市场的竞争(争夺当下)
价格战、参数战、渠道战都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遗憾的是,当竞争进入这个阶段时,胜负早已在前两个阶段决定 —— 那些提前布局软件能力、生态协同的企业,往往能在低价竞争中依然保持利润优势。
02 智能机床行业的破局之道
当前行业的内卷现象,根源在于战略思维的缺失:
1. 跟风式创新
例如当一家机床企业推出多传感器监测功能,整个行业就陷入传感器数量的比拼;当某个品牌搭载了某款进口数控系统,其他企业就纷纷跟进。却并未考虑硬件能力如何通过工业软件转化为 “加工精度稳定性”“故障自诊断效率” 等用户实际需求。这种 “人有我有” 的思维,恰恰是战略惰性的表现。
2. 技术堆砌陷阱
盲目追求主轴转速、算力指标、自动化模块数量,却忽略了这些技术配置是否真正适配用户的制造场景 —— 比如中小型零部件厂不需要 “航空级加工精度” 的机床,过度配置只会增加采购成本和运维难度。不同能力之间是否产生有效协同?是否针对不同行业(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3C 电子)的加工需求进行标准化能力组合定义?这种 “技术军备竞赛” 消耗了大量资源,却难以形成真正的差异化。
3. 短期业绩导向
过度关注季度销量、市场份额等短期指标,而忽略长期品牌力的打造,以及可持续的产品技术竞争力。企业往往在工业软件研发、场景化解决方案打磨等关键战略投入上犹豫不决 —— 毕竟软件研发周期长、见效慢,而 “卖一台机床赚一台的钱” 更符合短期利益,进而错失布局未来的时间窗口。
因此,真正的业务破局之道,绝非毫无章法的 KPI 强压,更不是漫无目的的产品迭代;而在于:战略思维和组织能力的彻底重构。如何从当下市场的竞争,转变为思考路径的竞争,面向未来的知识 / 认知的竞争。
回顾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在竞争白热化时依然脱颖而出的企业,无一不是通过战略升维,才找到业务破局的命脉,成功的底层逻辑大体相似,却鲜有人能复制它。
启示一:从 “追赶思维” 到 “创造思维”
例如某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壳加工的智能机床企业,其成功本质是重新定义了 “细分场景加工价值”。当其他机床企业在比拼 “通用加工能力” 时,该企业聚焦于 “电池壳高效批量加工”—— 针对电池壳薄壁、易变形的特点优化机床结构,搭配专用加工软件,将合格率从 85% 提升至 99%,这一清晰的战略定位使其在红海中开辟了蓝海。
启示二:从 “产品思维” 到 “生态思维”
某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智能机床解决方案,不是在做一台 “更聪明的机床”,而是在构建 “机床 - 产线 - MES 系统 - 云端工艺库” 全链路智慧生态 —— 机床实时上传加工数据至云端,云端工艺库根据数据优化加工参数,再同步至产线所有机床,实现 “一厂优化,全链提效”。这种生态级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单一机床功能的维度,“降维打击” 是最有杀伤力的竞争模式。
启示三:从 “技术思维” 到 “架构思维”
随着工业大模型技术融入智能机床,“成本 - 精度 - 效率” 的平衡成为行业竞争焦点。某机床企业通过 “边缘端 + 云端” 协同架构,实现了计算任务的智能分配:加工过程中的实时精度补偿在边缘端完成(保证响应速度),长期工艺优化、故障预测在云端完成(利用大模型算力)。这种架构级的创新,不仅降低了单台机床的算力硬件成本,还通过云端迭代持续提升加工效率,更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壁垒。
综上,战略升维的核心是从追赶到创造,从产品到生态,从技术到架构。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实现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