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杨振宁,究竟有多“厉害”?一次讲清楚!

提起杨振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甚至有人说:仅此而已!

事实上,杨先生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那么,杨振宁,究竟有多“厉害”?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1957年,他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直接推翻了物理学界延续多年的“宇称守恒”定论,那年他才35岁。

这可不是简单修正公式,而是像告诉大家“原来地球不是方的”一样,重塑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但圈里人都知道,诺奖这项成就,在杨振宁的学术版图里只能算“入门级”。

有物理学家曾调侃:“如果把他的贡献列个榜,诺奖成果可能排不到前三。”

能说出这话,底气全来自他另一项“神级操作”——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一套理论“撑起”现代物理半壁江山

可能有人听到“规范场论”就头大,咱换个说法:麦克斯韦方程解释了电磁现象,爱因斯坦相对论揭开了时空奥秘,而杨-米尔斯理论,就是能把这些串联起来、构建粒子物理“大厦”的基石。

后来的弱电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都得踩着它的肩膀才能建立。

更牛的是,这理论1954年提出时,很多物理学家都看不懂,直到十几年后才慢慢被验证。

就像有人提前画出了宇宙的“设计图”,后来的科学家拿着图去寻找证据,还真一个个找到了。

靠着这个理论,先后有7位物理学家拿了诺奖,说它“造诺奖机器”都不过分。

所以说,杨先生的成就,远不止一个诺奖那么简单!

以他的成就,N个诺奖都绰绰有余!

百年人生:从清华园到“归根居”

杨振宁的厉害,不止在实验室里。

少年时他在清华园被《神秘的宇宙》吸引,从此迷上物理;

青年时远赴美国深造,站在了世界科学巅峰;

晚年则毅然回国,把余生献给故土。

这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圆满,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刚回国时,他顶着争议为中国引进人才、搭建学术桥梁,还掏腰包资助学者赴美深造。

80多岁时,他还坚持给清华本科生讲“普通物理”,板书一笔一划工工整整。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说:“基础物理太重要了,得让年轻人真懂、真喜欢。”

他住的“归根居”,见证了无数场学术讨论,也培养出一批批青年才俊。

这一点,不得不为杨先生点赞!

他,留下的不只是公式

2025年10月,这位103岁的科学巨匠离去,但他留下的远不止公式和理论。

他让中国人在现代物理的核心领域刻下了自己的名字,更用“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厉害,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对家国的赤子之心。

现在再问“杨振宁到底有多厉害”,答案就清晰了:他是物理学家中的“天花板”!

他是为国燃灯的先行者,更是用一生诠释“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真正大师。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csqqBxTjiTr_S4MPpUd_PC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